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專家:保護未成年人父母不能“越位”或“缺位”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3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天津5月31日電(記者周潤健)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6月1日起將在我國實施。長期以來一直關注青少年問題的專家、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員關穎認為,實施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父母作為未成年的監護人存在的“越位”與“缺位”現象應當避免。

    關穎説,當前我國家庭保護方面的突出問題,是父母作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存在“越位”與“缺位”兩種極端傾向。“越位”表現為“保護過度”,父母在孩子養育中包辦、替代過多,為了保證孩子的學習,許多孩子日常生活的事由父母代勞了,結果使得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充分發展其全部體能、智慧和社會性參與的權利受到限制,弱化了孩子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一些孩子成人以後,只能是父母為他選大學、找工作、替他相親……這樣的孩子不能説是一個完整、獨立的人,很難自立於社會,這是家庭教育和保護的最大失敗。

    《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以“適當的方法教育和影響未成年人”。所謂“適當”就是要符合孩子的特點和需求,以孩子的長遠利益為出發點對他們實施教育和保護,這是對父母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的問題是“缺位”,即監護責任缺失。父母不能很好地履行、甚至不能盡對孩子的撫養教育義務。目前我國有2000多萬父母進城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約100萬城市流浪兒童等,這些孩子中的很多人生存條件得不到保障,他們的教育和發展存在許多障礙,基本權益受到侵害,這是父母作為孩子監護人的失職。

    《未成年人保護法》針對這類問題做出明確規定:“父母因外出務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對未成年人監護職責的,應當委託有監護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這是為保障未成年人的權利新增加的內容。

兒童教育:我們到底需要多少“精英”

    新華社濟南5月31日電(記者張曉晶、王婭妮)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了一種人生模式: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白領階層=成功人生。在這種模式下,孩子從小就背負著成才的重負,童年因此失去了很多快樂。

    這是發生在北京一家輔導機構公共英語課上的真實一幕:一個10歲的小男孩因為回答不出問題被老師大聲批評,當場哇哇大哭,這個場面讓在場的家長無不為之心酸。

    “現在對教師和學校考評標準還是分數和升學率,一些老師只關注班上學習好的學生,對大多數學生重視不夠。哪個家長也不敢放鬆孩子的學習。”濟南市一位小學生的家長對記者説。

    山東省淄博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魏耕祥認為,當前我們的教育模式是一種精英教育,以培養尖子為目標,但尖子只能是少部分人,讓多數學生犧牲快樂的童年、少年時光來一起“陪讀”,是不科學的。按照教育規律,學校對學生的培養,首先是成人教育,培養心智健全、身體健康的合格公民,然後才是成才教育。現在學校為了追求更高的升學率,放棄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想,學生的成人教育變得可有可無。

    我們培養的精英是否被社會承認?專家認為,考試成績好並不代表一定就有成功的人生,很多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往往並不是學校裏的第一名,他們不囿于課本,敢想敢做,這對個人成才往往是更重要的。

    山東師範大學副校長王志民説,在2006年中國科協年會上,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語出驚人:“我所認識的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拿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很多,其中很少是學校裏面考第一名的。”此言一齣,足以令國內眾多望子成龍的家長瞠目結舌。這是對我國“精英教育”模式的有力一擊。

    專家認為,隨著基礎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應該是教育發展的方向。和諧社會建設不能忽視每個人的發展,再實行精英教育就是對大多數學生發展權的漠視。

兒童教育:孩子為什麼感覺不幸福

    新華社濟南5月31日電(記者王婭妮、張曉晶)今天的孩子幸福嗎?談起這個問題,家長們通常會説,現在的孩子就像蜜罐里長大的一樣,幾乎要什麼有什麼,還能不幸福嗎?可孩子們似乎並不這麼認為。

    “媽媽,作業怎麼這麼難呀?我都不想活了!”很難想像,這句話出自山東青州市一個四年級小學生的口中。他的媽媽袁女士擔憂地告訴記者,當聽到孩子説這話時,自己的心裏很沉重,生怕孩子真出點什麼事,但又無可奈何:“現在不逼他學習,以後哪有出路?”

    家庭教育專家金琰説:“今天的孩子們在物質上是幸福的,他們吃的穿的用的,我們小時候甚至沒有見過。而在精神上,他們並不幸福,幸福的孩子不會有這麼多憂慮,不會有這麼多心理問題。”

    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的孔屏從大量真實案例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學習上存在著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寫作業磨蹭、好動等行為。許多家長誤以為孩子學習態度不好,學習不認真,其實不然,這些孩子普遍存在著學習障礙。不少孩子還存在自卑心理,有的因為容貌比不上周圍的夥伴而自卑,有的因為沒有朋友而自卑。還有大量孩子因為學習不好而恐慌,因為父母關繫緊張等家庭原因而苦惱,青春期的孩子還會為異性交往的問題而迷茫。

    誰拿走了孩子們的幸福?“拋開各種我們不能改變的社會因素,中國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值和自身過低的教育水平之間的矛盾成為孩子們感受不到幸福的重要原因。”金琰説。

    孩子們在家長的“捆綁”中成長,最後,家長們收穫的只有無奈:自己培養出的只是一個物質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貧民,幸福指數的乞丐,價值觀上的糊塗蟲。

    金琰認為,要幫孩子找回幸福,在目前的考試製度不能改變的情況下,只有改變家庭教育的方式,做學習型家長,重修父母這門課,重讀孩子這本書。持有一顆平常心,合理設置對孩子的期望值。

兒童教育:“我童年的記憶只有補課”

    新華社濟南5月31日電(記者張曉晶、王婭妮)這是一個星期天,在濟南市一家文化藝術培訓中心昏暗的教室裏,17歲的女孩楊洋正在百無聊賴地彈著鋼琴。跟記者熟悉以後,她很快就把彈琴的事扔在一邊,跟記者聊起了學琴的時光。

    她説,我七歲開始練鋼琴,之前還學過芭蕾舞、小提琴。“在我的童年記憶裏只有補課,每個週末,媽媽騎車帶著我到老師家上課。我彈琴,媽媽就坐在一邊記錄,回家還要一字一句地給我‘補課’。我天生沒有音樂細胞,並不喜歡這些樂器,但是媽媽説,身邊的女孩子都琴棋書畫樣樣行,我不能輸給別人。每天晚上練琴是我痛苦的事,有時我發脾氣,有時我故意裝病,最厲害的一次,我把鋼琴砸了。媽媽哭著説,你長大了就知道我的苦心了。”

    “學鋼琴十年,花的錢少説也有幾萬元了。可是,直到現在,我也不喜歡。”記者看得出,楊洋彈琴缺少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投入,只是手指在琴鍵上熟練地上下“蹦跳”。“老師也説我技術上不成問題,關鍵是理解力不夠。可現在,我不能不練,要不就上不了大學啊!”説這話時,楊洋青春的臉上有一種無奈。

    楊洋指著隔壁琴房對記者説:“我的童年並不快樂,記憶裏只有補課的影子,現在還有不少孩子在重復我的童年生活。”她説,這些年見過很多帶孩子學琴的家長,有些家長讓孩子學琴是著眼于提高孩子的藝術素養;有的是家長自己喜歡,想讓孩子實現自己沒能實現的夢想;有的家長想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把學鋼琴作為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的出路;還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有學鋼琴的天賦,急著想讓孩子成為鋼琴家。“不管家長怎麼想,都應該先問一問孩子喜歡不喜歡。”她説。

    最後,楊洋為記者演奏了一首很美的曲子--《少女的祈禱》。“我現在祈禱的就是能考上大學,好好輕鬆一下。”她説。

 
 
 相關鏈結
· 吳儀:實施未成年人保護法把保護工作推向新階段
· 全國各地廣泛開展未成年人保護集中宣傳日活動
· 公安部等19部門將聯合實施“未成年人保護行動”
· 貫徹實施未成年人保護法座談會召開 顧秀蓮講話
· 中央宣傳部、共青團中央等啟動未成年人保護行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