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廣東:妥善處理社會矛盾促和諧 抓穩定也是抓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01日   來源:人民日報

 

廣州市區一角。潘勁松攝

    發展又好又快,社會穩定和諧。嶺南大地,引人矚目。

    廣東省經濟總量5年翻了近一番,去年國內生産總值達25968億元,佔全國比例由2001年的1/9上升到1/8。站在高起點上的廣東之所以快速發展、穩步前進,繼續保持全國“排頭兵”的地位,就在於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高度重視社會穩定工作,努力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清醒認識和妥善處理新時期各種矛盾,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發展“黃金期”,矛盾“凸顯期”

    我國正處於發展“黃金期”和矛盾“凸顯期”。廣東用二十幾年時間走過發達國家兩三百年走過的工業化、城市化道路。經濟社會在較短時間內的迅猛發展,必然會産生較多的利益衝突和矛盾。敢為人先的廣東人迎難而上,率先“破題”。

    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抓穩定,也是抓發展”,“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正確對待群眾利益訴求,創新化解社會矛盾方法,提高應對複雜矛盾和局面的能力,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考驗”。

    去年1月6日,新年第一個雙休日。廣東省委召開市委書記座談會,集中討論“正確認識和處理新時期社會矛盾”。

    “第一責任人”們認真分析廣東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形勢和特點,重點探討新時期社會矛盾究竟有哪些?原因何在?怎麼解決?省委要求各級幹部聯絡實際,敞開思想,分析情況,解剖“麻雀”。

    “許多群眾訴求是合理的,關鍵是應對措施要得當、化解矛盾要有力。如果認識不清,就容易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來自一線的同志結合實際,介紹經驗。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東經濟發展快、社會轉型急、利益分化明顯,社會矛盾較多,比如:分配差距拉大、制度建設滯後、社會管理缺位、少數幹部作風不正、全國1/4流動人口涌入等,這些都是新情況、新問題,應該認真研究,尋找解決辦法。”一些老同志提出自己的看法。

    “正確分析矛盾的誘因,是預防化解矛盾的前提。眼下凸顯的矛盾,絕大多數是利益方面的矛盾。”

    “老百姓是我們的根。對人民內部矛盾,工作要做細,方法要妥當,儘量減少震動,決不能簡單處理。”

    會上有討論、有分析,你一言,我一語,大家暢所欲言。

    經過深入研究討論,大家認識更加統一。廣東人均GDP2004年超過2000美元、2006年突破3500美元,正處於發展黃金期,也處在矛盾凸顯期。能否解決好這些問題,對於廣東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至關重要。

    隨後,廣東頒布了7個文件,涉及徵地、拆遷、社保、就業、環保、國企改制等多方面工作,著力解決群眾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加注重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切實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健全處置社會矛盾的防控機制。

    根據省委要求,市委書記們組織部署,深入摸查,確立“以人為本”的新思路,落實群眾合法合理的利益,解決民生問題,發展農村經濟。

    核心在“利益”,關鍵在“化解”

    “英德西牛鎮高道村有個無證煉油廠,整天焚燒廢舊輪胎、膠鞋,烏煙瘴氣,村民路過幾乎被熏倒。希望你們派人查處!”

    去年8月8日上午,省環保局局長李清坐在“民聲熱線”直播室,一戴上耳機,便聽到投訴。當天,英德市環保局趕赴現場,依法責令該廠拆毀爐窯,恢復原生態環境,並罰款2萬元。

    “民聲熱線”,是廣東省政府與媒體聯合開闢的欄目。“件件有回音,不擺花架子”,1年下來,近百名廳局級幹部輪流“上線”,回答群眾問題15000多個,清退教育亂收費5000多人次,為近27萬人追回欠薪。

    面對群眾提出的問題,職能部門領導思想觸動很大:新時期社會矛盾,核心在於“利益”;解決這些矛盾,關鍵在於“化解”。

    “著眼群眾的根本利益,任何時候都不與民爭利”,“多做細緻溝通,多做換位思考”,這些指導性意見,從省委、省政府傳遞到各地。去年初,省委強調徵地必須手續齊全、協商一致、補償到位。用意就是“絕不追求違反法規政策的‘效率’,堅決擯棄損害群眾利益的‘速度’。”“三句硬話”之後,全省追繳拖欠農民徵地款23.57億元,群眾集體上訪量持續下降。

    隨著權利、法制意識的提高,群眾對利益訴求的行動更積極,對社會公平的要求更主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進一步增強,一些基層幹部常感嘆:“抓經濟建設得心應手,處理社會矛盾卻無從下手——老辦法不頂用,新辦法不會用。”

    為此,廣東不斷探索化解矛盾的方法,推出固本強基、聯合接訪、政風熱線、信訪督查專員、十百千萬幹部下基層等新舉措,提倡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關口前移,培養幹部基層工作經驗,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對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實行“戴帽管理”,專人跟進,限期解決,確保重大社會矛盾“減少不反彈、解決不反復”。

    矛盾往往源於溝通不暢、引導不力。廣東注重健全預警、排查機制,拓寬訴求渠道,力爭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全省建起5級調解網絡,一大批熱心的調解員活躍在鄉村、街道,為群眾排憂解難、調解糾紛。翁源縣貴聯村黨支部委員、調解員劉河添,靠“一杯茶、一根煙”,化解了鄰里大小矛盾糾紛163宗,成功率100%,事後沒有一人上訪。

    化解矛盾,重在依法辦事,樹立法律權威,維護社會正義。廣東“對合理合法的訴求,全力支持;對合理不合法的要求,多做工作;對無理違法的行為,堅決制止”。

    為了解決安全生産問題,廣東依法關閉了小煤礦、煙花爆竹生産企業。省司法廳廳長陳偉雄認為:“依法依規、依理依情,確保了矛盾處置科學、可控、合法。”去年廣東依法調處矛盾糾紛20萬餘件,成功率達94.4%。

    做大“蛋糕”,分好“蛋糕”

    廣東是用工大省,勞動糾紛多。“有勞動沒關係、有關係沒合同、有合同不平等”的現象一度較普遍。每年,農民工法律援助案佔全省民事法律援助案的47%。省領導要求各地“善待農民工”,切實為他們排憂解難。廣東先後7次調高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近八成農民工簽訂了勞動合同。全省農民工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工傷保險人數均領先全國。

    今年4月26日,全國10省區法律援助機構負責人齊聚東莞市,簽訂首個《省際農民工法律援助合作協議》。從此,跨省區勞動糾紛調解步入“制度化”軌道。

    河南省西峽縣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依靠法律援助,順利拿到5萬元兒子受工傷的補償款。他專程遠赴東莞,緊握辦案律師的手,流淚説:“法律援助真管用!”

    廣東提出:“建立和健全制度機制,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省財政支出的40%以上,用於發展社會保險、教育、醫療、群眾文化、公共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健全覆蓋城鄉的基本社會保障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僅解決農村“一保五難”(即最低生活保障和行路難、飲水難、讀書難、看病難、住房難),廣東先後投入了200多億元。“貧有所濟、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逐步變成現實。

    這幾年,廣東狠抓“民心工程”,切實解決民生問題。“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智力扶貧”、“水庫移民”、“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華僑農場安居工程”等,投入巨大,收效顯著。今年3月1日,廣東1.6萬多名退役士兵免試免費、興高采烈地跨進職業技術學校大門,開始特殊的學習生活,從“最可愛的人”向“市場經濟下最有用的人”轉型。

    “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研究新問題、解決新矛盾的過程。”廣東注重“抓穩定、促發展”,省財政投入467億元,向“三農”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加速“工業反哺農業”,“統籌城鄉發展”,建起18個省級“産業轉移工業園”,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粵北山區、東西兩翼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年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大大增強。粵西“財政窮市”湛江,特色産業抓上去後,“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鎮”,群體性事件急劇減少。

    如今的廣東,幹部群眾心平氣順、幹勁十足,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上,繼續穩步前進。(王楚 劉泰山)

 
 
 相關鏈結
· 廣東省今年計劃完成重點建設項目投資1150億元
· 廣東2006年海洋經濟總産值4530億 繼續領跑全國
· 積極推動文化産業發展——廣東文化産業調查分析
· 廣東省民營經濟發展迅速 由"追兵"邁向"排頭兵"
· 廣東在雲安試點循環經濟 將打造五條循環經濟鏈
· 廣東上半年GDP首破萬億 預計全年GDP將增14%左右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