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7日電 (記者 吳晶)中國一年一度的高考7日上午開始舉行,950萬考生同時進行語文科目考試。今年中國有16個省份實行分省命題,15個省份統一命題,這意味著全國有17份不同的高考試卷。
“這是在全國統一的標準下,針對各省教育的不同情況所進行的高考改革。”中國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幹説。
據介紹,中國自2003年起開始在高考中嘗試分省命題。分省命題是國家根據教育發展的趨勢和需求決定的,一方面是為了體現不同地區的教育特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降低全國使用一張試卷的考試風險。
“可以説,中國高考正在逐漸打破‘一卷試天下’的局面,體現著中國教育評價體系在多元化發展中兼顧公平和效率的努力。”戴家幹説。
中國的高考制度自誕生至今,一直伴隨著爭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高校單獨招生,出現過清華大學破格錄取錢鐘書、吳晗等文史方面特優生的佳話。從1952年起,全國統一高考成為大學招生考試的主要形式。這項考試由於參與人數眾多,承載著選拔人才的重任。1977年恢復高考後,這項考試被賦予知識改變命運的重大意義。近年來,由於高考生基本為獨生子女,這項“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考試更是“一發而動千鈞”。
與此同時,對高考進行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其中命題方式的“統分之爭”尤為激烈。主張分省命題者呼籲:“千校一卷”使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難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考生進行選擇,也難以考出不同考生多樣性的發展潛能;主張統一命題者則認為:分省命題難以體現國家統一考試的高度,難以達到高考作為唯一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效果。
有人提出應把出卷權、閱卷權和錄取權交給高校,也有人質疑高校自主招生會影響高考的權威和公平。還有人不斷提出要廢除高考制度。
“至今為止,高考仍是老百姓最認可的公平選拔制度。”戴家幹説:“這項考試牽動著社會的方方面面,改革需要穩步進行。”
事實上,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大,高考制度改革探索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至今,高考進行了14次改革。如果從1983年算起,幾乎一年多就要進行一次改革。中國目前採用以國家統一考試(即高考)為主、學校考試為輔、免試入學為補充形式的高校招生考試製度體系。
“以往的一些改革措施,例如進行高中會考,減少考試科目以及設立保送生制度等,都沒有達到有效的預想的效果,激烈的考試競爭並沒有因此得到緩解。”戴家幹説:“這與考試本身的局限性以及中國尚未達到素質教育階段的現實狀況有關。”
2005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20%。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邁向大眾化的同時也對選拔人才的考試製度提出更高要求。
中國教育部學生司司長林蕙青説,中國應逐步建立起以國家統一考試為主,以多元化考試評價和多樣化選拔錄取相結合的現代高校招生考試製度。
她建議在考題設計上要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更好地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
湖北省自2004年開始自主命題。當地有著20多年高考閱卷經驗的袁漢傑老師説,過去三年的語文考卷體現了創新,例如2005年語言運用題中的擬寫推介湖北旅遊資源的廣告詞。通過對答題情況進行統計,不少閱卷教師都反映分省份命題可以突出地方特色,與實際生活聯絡緊密,考生答起來有話可説。
為了實行分層次、分類型的考試錄取制度改革,林蕙青提出高校應打開渠道,積極探索自主招生的新途徑,中學也應為學生設立成長記錄,為高校提供選拔依據。
去年,山東的創新少年潘立群因為一項“紅綠燈”發明獲得了國際大獎,儘管高考成績沒達到錄取分數線,也被山東大學破格錄取。他對記者説:“自主招生制度給我這樣的學生提供了繼續深造的機會。”
截至目前,中國已有53所高校享受5%的招生名額的自主權。
今年,中國的海南、廣東、山東、寧夏等4省區將進行新課程改革後的首次高考,除了考生的高考成績外,記錄學生綜合素質的電子檔案將由他所在的中學提供給高校。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認為,雖然目前中國高校沒有命題權,但在錄取時增加面試環節,有利於高校選拔合適的人才,但這將給社會帶來什麼影響,還需觀察。
“無論如何改革,最終都應使高考從單一標準的考試功能轉向為評價教育、評價考試和評價考生服務。”戴家幹説,中國正在投入專項資金建設國家級題庫,希望通過技術手段加強高考的評價功能。
今年,中國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約1010萬,計劃招生數567萬,均創歷史新紀錄。
廈門大學高考研究課題組的學者認為,今後中國高考生將來自各種年齡段和各行各業。“兼顧統一與多樣”應是高考改革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