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危朝安:農田節水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本出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太原6月10日電(記者 董峻)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日前表示,乾旱缺水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推行農田節水是解決水資源緊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危朝安在山西長治市舉行的全國農田節水現場經驗交流會上説,近年來國家先後啟動了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基地項目建設和財政技術推廣項目,共投資7億多元,建成旱作節水示範基地500多個,建成核心示範區1000多萬畝,完成了一批以坡改梯生土熟化農田工程、集雨節水補灌農業、旱區農業結構調整、現代節水灌溉技術與設備等為重點的高標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區新增雨水集蓄能力27億立方米、耕地生産能力50—90公斤/畝、田間節水能力84立方米/畝,促進農業結構調整1497萬畝。

    農業部把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作為重大技術措施,在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的150多個縣組織開展了節水農業試點示範,集成推廣了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土壤水庫營建、集雨補灌、經濟植物籬、聚水保墑、抗旱坐水種、冬小麥測墑節灌、水稻淺濕控制灌溉等九大農田節水技術模式,示範應用面積達800多萬畝,輻射帶動8500多萬畝,降水利用率提高20%,總節水量達5億立方米以上,年均增産糧食20億公斤,水果和蔬菜等經濟作物增收近1億元。這些技術模式針對性強、節水效益明顯,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認同,成為不同區域農田節水的主要技術模式。

    危朝安同時表示,就全國整體來講,農田節水工作還沒有擺上應有的重要位置,工作進展很不平衡,特別是部分地區,往往“重抗旱、輕節水”,仍然沒有從被動抗旱、應急抗旱向主動避旱、高效用水轉變。由於受技術支撐體系不健全、機制不完善、推廣機構的公共服務能力差等影響,宣傳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不到位,大多數農民沒有認識到應用農田節水技術帶來的好處,又缺乏必要的鼓勵和激勵政策措施,農民對農田節水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因旱年均損失糧食300億公斤 農田節水勢在必行——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訪談錄

    新華社太原6月10日電(記者 董峻)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糧食安全壓力將長期存在。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面臨多方面制約,包括耕地持續減少、水資源緊缺、技術推廣難度大、防災減災能力薄弱等,其中水資源總量不足、分佈不均和利用效率低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農業用水佔全社會總用水量的64%,對於水資源利用的全局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危朝安説,加快農田節水技術推廣,切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已成為當前面臨的緊迫任務。

    他提供了一組數字:目前全國每年農作物受旱面積4億畝左右,因乾旱損失糧食約300億公斤。每年農業灌溉可用水量約3600億立方米,在現有的18.27億畝耕地中,灌溉面積僅8.4億畝,尚有1億畝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灌溉用水缺口300億立方米。

    此外,全國還有10億多畝旱作耕地受設施條件等綜合因素影響,自然降水難以充分利用。而根據國家水資源發展規劃,未來15年農業可用水量將維持零增長,農業缺水形勢將更加嚴峻。

    由於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我國農業灌溉水每立方米平均生産糧食為1公斤,每畝每毫米降水生産糧食為0.5公斤,均僅為發達國家水平的一半。有關專家測算,通過推廣農田節水技術,如果將灌溉水的糧食生産效率每立方米提高0.1公斤,旱作區每毫米降水的糧食生産效率每畝提高0.1公斤,可增加糧食生産能力500億公斤以上,相當於河南省2006年全年的糧食産量。

    危朝安同時表示,水資源問題與耕地問題又有著密切的聯絡。新疆北部、東北西部和三江平原地區有著大片後備耕地資源,可以用於發展糧食生産,但由於水資源制約,生産潛力沒有得到發揮。有關專家測算,如果合理利用好現有的水資源,三江平原可新增糧食生産能力175億公斤,新疆北部地區可新增100億公斤,東北西部可新增30億公斤以上。可見,解決水資源高效利用問題,對於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據危朝安介紹,山西省“十五”以來,省級財政累計投資約1.74億元,建設高標準旱作節水示範基地210萬畝,並從2004年起率先利用土地出讓金髮展旱作節水農業,建設高標準旱作農田和節水灌溉高産高效農田18.6萬畝。這些田間節水設施為推廣應用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奠定了堅實基礎。甘肅省堅持“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的發展思路,通過重點推廣六大節水技術模式,使旱作區糧食生産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005年全省旱作區糧食總産量比2000年增加了71萬噸,增幅超過16%。

    根據農業部有關規劃,農田節水工作確定了分區戰略,以形成經濟適用、效益明顯、各具特色的節水農業發展格局。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産基地,應針對春旱嚴重、土壤蓄水能力下降的特點,抓住春播保苗這個關鍵環節,重點解決玉米、大豆、水稻等優勢作物春播用水問題。圍繞玉米、大豆生産,重點推廣坐水種、農用保水劑、深松及保護性耕作、增施有機肥等技術;圍繞水稻生産,重點推廣“三旱”整地、淺濕灌溉技術。

    ——西北地區,應針對水資源缺乏、生態環境脆弱、常年旱災頻繁的特點,在糧食基本自給的基礎上,應適當壓縮高耗水農作物種植面積,以特色經濟作物、小雜糧、棉花為主導作物,重點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生産效率。圍繞馬鈴薯、玉米及小雜糧生産,重點推廣集雨水窖節灌、覆蓋集雨種植技術;圍繞棉花等經濟作物生産,重點推廣膜下滴灌技術;圍繞小麥生産,重點推廣深松蓄水保墑技術。

    ——華北地區,作為我國糧食、蔬菜、水果等作物的主要産區,應針對水資源缺乏、利用效率低、地下水超採等問題,重點解決好冬小麥、蔬菜等高耗水作物的節水問題。圍繞冬小麥、玉米、棉花生産,重點推廣農田綜合節水技術、免耕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控制性節水灌溉技術;圍繞蔬菜、瓜果等生産,重點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減少高耗水農作物種植面積。

    ——西南地區,應針對土層薄、粘重,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差,季節性乾旱缺水等問題,通過工程和農藝措施,重點解決季節性缺水問題。圍繞小麥、大豆、蔬菜、茶葉和水果生産,重點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圍繞水稻生産,重點推廣生物覆蓋、淺濕灌溉、水旱輪作技術;圍繞玉米、薯類生産,重點推廣糧肥壟作立體種植技術。

    ——東南地區,應針對區域性、季節性乾旱的特點,圍繞水稻生産,重點推廣水稻淺濕控制灌溉、旱育稀植拋秧等技術;圍繞特种經濟作物和果菜生産,重點推廣集雨節灌或水肥一體化技術。

    危朝安最後表示,今後將從強化農田節水設施建設、大力推廣農田節水模式、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建立健全技術服務體系以及加強科技支撐等方面大力推動農田節水工作,突破水資源約束,實現國家節能減排目標,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相關鏈結
· 陜西農田節水灌溉面積達1042萬畝 佔灌溉面積70%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