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6月17日電(記者 季明)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副主任王信建17日在此間説,我國現有32萬平方公里潛在沙化地區,以防沙治沙為重點的荒漠化防治事業依然任重道遠。
王信建是在此間舉行的“2007中國治理荒漠化上海高峰論壇”上作上述表示的。他説,儘管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已經開始出現凈減少,由上世紀90年代後期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本世紀頭四年年均縮減1283平方公里;但沙化仍然在局部地區繼續擴展,給當地生産生活造成嚴重生態威脅。
參加同一論壇的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楊勇説,在實地考察中發現,長江、黃河源頭地區近年來沼澤枯竭,草甸退化,湖泊退縮,水系乾涸,局部地區出現了沙漠化徵兆,如在通天河和龍羊峽水庫附近都出現了條帶型沙化帶。
這些大多處於生態脆弱帶上的潛在沙化地區,已經成為我國防沙治沙的重點。王信建介紹,當地政府採取保護和預防為主的方針,通過禁採、禁牧、禁樵等措施限制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活動,國家林業局還加大了對這些地區的監測力度,避免其成為新的沙化土地。
國家林業局2004年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數據顯示,我國沙化土地173.97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8%,影響著近4億人的生産和生活,我國每年由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00多億元。
中科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地學資源環境學部主任劉昌明教授建議,在潛在沙化地區要構建一個以防治沙化為中心的生産生態互相協調的安全保障體系,其中要特別注意遵循區域水分和熱量自然條件,合理配置水資源,宜林則林、宜草則草。
王信建説,經過幾十年探索,我國已在防沙治沙方面積累起一定經驗,如以大工程帶動大項目,建立法律體系,完善政策體系,健全科技體系等,目前已有100多項防沙治沙科技手段,建立起一套防沙治沙的監測和預警應急體系。他説,通過發動群眾、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到防沙治沙事業中,尤其是發揮沙區主力軍——農民的積極性,中國防治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努力將取得更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