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6月18日電(記者 裘立華)紀念香港回歸,原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張浚生總是自然而然會被公眾掛念起,這位自1985年到1998年在香港工作的慈祥老人經歷了香港回歸的過渡和交接,見證了一段重要的歷史。
上個月,張浚生剛與浙江的一家電視媒體做完一期節目《與張浚生一起回香港》,離開香港9年之久的他重新回顧了一次當年香港回歸的過程,當然還有會見多年的老友,共同為香港的未來出謀劃策。
攝製組到香港後,不斷有香港市民和張浚生打招呼和合影。在港期間,張浚生重新走了一遍他原來徒步上班的路程,許多市民都認出了他,紛紛打招呼説:“張先生,你好!”
張浚生説:“我原來上班路邊有幾個墳場,旁邊有一些賣花的老太太,一位老太太看見我説,張先生,你又回來了,身體好不好啊?我離開香港9年了,他們還認識我,碰到他們,真是很激動、很感動。”
張浚生説:“看到香港市民的生活幸福,精神狀態很好,我感到十分的高興和欣慰!”儘管離開香港,張浚生一直關心著香港的發展,1998年9月擔任浙江大學黨委書記後,繁忙之餘,張浚生幾乎每年都要去一兩次香港,去看看香港的發展,去和香港各大學交流與洽談,並看望老朋友。
“我除了2000年沒去成,其他8年都去了,我對香港充滿了感情,那裏的一切都很親切!當然並不是每次回香港,心情都是那麼開心。2001年,我住在港島香格里拉酒店,從窗口望過去,發現燈光很少,心情真是複雜。”
2001年,正好是香港遭遇金融危機最為嚴重的時候,市面十分蕭條。張浚生説,這是歷史原因和外部原因造成的,早在上世紀80年代,香港就出現了經濟泡沫,鄧小平、廖承志都曾多次指出過,但當時英國政府沒有長遠打算,沒有引起重視,1997年金融危機來了,泡沫就破了。
香港回歸五週年,也就是2002年,張浚生應《明報月刊》之邀,專門發表了《發揚蹈厲、奮發有為》的文章。文章中,張浚生專門分析了香港經濟為何出現問題的原因,認為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應該正確對待,奮發有為,攻克難關。香港歷史上也有大的波動,比如1987年,股票一個星期下跌47%,後來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又發展起來了。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前途和光明,應該奮發自強,不要怨天尤人。香港經濟基礎好,有區位優勢,還有天然的良港,擁有良好素質的香港市民,當然還有內地持續發展作為後盾,香港的地位無法取代,困難只是暫時的,肯定會有更好的發展。
後來事實證明,張浚生的預測是正確的,中央從2003年開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香港經濟回暖。“最直接的就是內地直接赴港澳遊‘個人遊’的開通以及CEPA的實施,對香港經濟的快速復蘇起到了至為重要的作用。”
“回歸十年,發現香港真是了不起,經歷了那麼多事情,亞洲金融危機、禽流感、還有非典,對香港的打擊一次又一次,但香港沒有被打垮,真是不簡單。”張浚生説。
對於香港的未來,張浚生更是充滿信心。他分析説,以前的香港被英國實行殖民統治,英國人是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土地”發展,缺乏長遠規劃,回歸之後,“一國兩制”給予高度自治,香港人開始做長遠的規劃,中央連“十一五”規劃都把香港納入,可見香港的前景有多廣。
張浚生認為,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香港的地位短時間內內地任何一個城市都無法超越,上海、深圳等這些城市基礎條件還不夠,法律制度一時難與國際接軌,國際化程度也不高,香港無須擔心被替代,被邊緣化。
有意思的是,今年香港回歸紀念,《明報月刊》再次邀請張浚生寫《見證十年回歸志》系列的開篇。上次是鼓勵香港市民要克服困難、奮勇向前,這次張浚生的文章是《指陳當世之宜、規劃億載之策》。這是歐陽修的話,意思是要根據現在的情況來規劃長治久安之策。“於安思危、于治憂亂,在困難時要看到前途,在順境中要看到危險。現在香港經濟復蘇,就應該長遠規劃,要把現在的各種矛盾解決好。”
張浚生特意提到前不久吳邦國在“香港基本法實施十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他認為這個講話非常及時、非常深刻、非常重要,有助於一些人重新認識基本法的內涵。“香港的政治體制發展必須在基本法的框架內,循序漸進地運行,著急不來!”
“我看到《時代》雜誌專門刊登了香港回歸紀念的稿件,這個標題非常好,《晴天、多雲》,很形象,香港確實是這樣的,將是晴天為主,當然偶爾也會有雲,有陰天。”張浚生説。
張浚生2004年不再擔任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一職,但目前還擔任著浙江省人民政府建設諮詢委員會主任和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主席的職務,他每天堅持看香港的報紙,香港的一舉一動都在他關心之內。他依然過著簡樸的生活,用的還是一個陳舊的玻璃茶杯。對於是否要出回憶錄,他説一直在考慮,只是現在還太忙,只能以後再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