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江蘇省省政府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06日   來源:人民日報

    麥收夏種時節,穿行在綠色中的江蘇大地,感受著蓬勃發展的熱潮。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是黨中央對江蘇發展的要求和期望。

    江蘇省委、省政府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牢牢把握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堅持用“不含水分”、“人民得實惠”、“老百姓認可”來定位江蘇的全面小康,制定了省級全面小康4大類18項25條指標體系,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0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00美元和人均GDP超3000美元一起,作為衡量全面小康的核心指標。

    省委書記李源潮説:“必須把加快富民作為江蘇發展的突出任務,全力落實富民舉措,使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稱。”

    江蘇把富民優先作為發展第一導向,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較大幅度提高。去年江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08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813元,城鄉人均收入比為2.42:1,比全國平均水平小0.86。

    鼓勵創業 帶農增收

    江蘇把支持創業作為富民的首要途徑,努力增加群眾的經營性、財産性收入。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宿遷市沭陽縣,幹部説項目如數家珍,企業論發展有條有理,群眾説創業興致勃勃,形成了“人人思賺錢、個個敢投資、家家盼致富”的創業氛圍。全縣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分別達到3547家和2.31萬戶。目前,全縣僅從事花木、板材、食用菌、印刷、圖書、苗木等特色産業營銷的農民經紀人就已突破6萬人。

    全國百強縣(市)之首的蘇州昆山市,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富民合作社、社區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三大合作組織。富民合作社是由農民自願入股投資,以建造標準化廠房、打工樓、店面房和農貿市場、運輸碼頭等物業經營為主的合作組織;社區股份合作社是以村級集體經營性凈資産,以股份形式量化到農戶的合作組織;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以農民承包土地入股經營為主的合作組織。全市已組建富民合作社178個,入股資金5億元,入股農戶年紅利在10%以上。如今,參加三大合作社的農戶佔總農戶數的33.3%,農民的投資性、經營性、資産性收入佔總收入的40%,而工資性收入則從前幾年的78%下降到45%。

    江蘇還出臺各種措施,積極促進“打工經濟”轉變為“創業經濟”。昆山在精簡政府機構的同時,新設了“三有辦公室”,即“人人有技能,個個有工作,家家有物業”,多渠道開展農民勞動力培訓,鼓勵農民辦實業搞物業。2006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508元,比上年增長14%,首次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為1.81:1。

    沭陽縣新河鎮解橋村的周紅亮,在上海打工時掌握了加工幹花的技能。兩年前回鄉創辦天然幹花廠,産品大部分銷往國外,年産值達3000萬元。廠裏除安置100多人外,還帶動1000多鄉親在家進行産品的粗加工。

    今年前5個月,全省進城務工農民返鄉創業人數已超過1.5萬人,呈加速發展態勢。創業的農民高興地説,受惠于與外商一樣的創業政策,享受著政府的富民舉措。

    高效農業 穩農增收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産生更多的效益?江蘇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間,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的戰略部署。

    昆山把農業定位為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做大做優10萬畝優質糧油基地、做精做細10萬畝特色果樹基地、做專做好10萬畝特色水産基地,已建成各級農副業示範區17個、無公害和綠色食品基地39個,註冊各類農業商標近300個,畝均凈收益由過去不足千元提高到兩三千元。

    沭陽以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為契機,調優種植業結構,加大精品、名品、奇品比重。全縣花木品種已發展到五大類3000余種,種植面積達33萬畝,年銷售額近22億元,成片林面積4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360萬立方米,“花鄉苗都”名聞全國。全省第一個縣級農業網站“沭陽農業經濟網”常年有3000多個農戶在網上進行花卉苗木的大宗交易,年銷售收入近10億元。

    2004年到2006年,江蘇共承擔國家優質糧食産業工程——標準糧田建設項目6個。項目建設,增強了項目區灌排能力,提升了機械化作業水平,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和農田抗災能力,從而有效提高了項目縣(市)耕地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據東臺市大面積測産統計,2006年項目區累計比對照區增收小麥1588.134噸、稻穀1212噸,增加效益425萬元。沭陽縣項目區稻麥增産12.8%,增産糧食460萬公斤,增收35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40元。

    今年,江蘇省安排相關經費3.8億元,用於打造高效設施農(漁)業,支持帶動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的龍頭企業,鼓勵外向型農業發展,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農産品出口基地等。

    江蘇今年還確定在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基礎上,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40萬畝,高效漁業面積60萬畝,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銷售額增長15%,農業招商引資規模以上項目投資額增長10%,農産品出口增長15%以上,農業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以上,農業增加值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

    勞力轉移 促農增收

    江蘇把“五百萬農民大轉移和百萬農民大培訓”列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大工程和新一輪農村五件實事。

    擁有177萬人口的沭陽縣,曾被稱為“人口大縣,經濟小縣”。去年全縣農民收入雖比上年增長9.8%,也只有4254元,不及昆山的一半。縣委書記莫宗通説,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只有轉移農民才能致富農民。

    縣委縣政府堅持外輸、內轉相結合,加快農民轉移步伐。縣裏派出專門人員到蘇南地區對口交流,鼓勵農村青年走出去開眼界、學技術、強本領,全縣累計輸出務工人員34萬人,年實現勞務輸出收入達30億元,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四成以上。

    根據本地企業用工需要,沭陽縣積極開展企業用工服務,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20多萬人,僅2006年就為開發區企業招工13000多人。近年來,全縣平均每年培訓勞動力6萬多人,經過培訓的人員平均工資比未經培訓的每月高300元至500元。

    2006年,江蘇全省培訓農村勞動力279萬人次,累計達647萬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新增62.6萬人,累計達1609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0.5%,農民增收中有1/5來自打工收入。

    統籌兼顧 幫農增收

    江蘇不僅有全國普遍性的城鄉差距,還有地域特殊性的南北差距。

    幾年來,江蘇豐富“富民優先”的內涵,立足於讓民先富、讓民都富,出臺了一系列統籌城鄉、協調區域發展的政策措施,兼顧社會中先富群體與後富群體的利益。

    到今年3月底,南京市比對省定全面小康25項指標,已有21項指標達標,在4項未達標的指標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難度最大:去年南京農民人均純收入為7045元,離8000元還差955元!

    差距就是潛力。南京把農民增收975元指標量化為22個子項目:郊縣工業化5個子項增收670元,農業産業化9個子項增收215元,農民市民化5個子項增收50元,農村城鎮化3個子項增收40元。

    南京市委要求,所有城鄉結對幫促單位對口聯絡一個鎮,定點幫扶一個村。市裏確定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下的167個村為村企挂鉤對象,鼓勵和引導企業以産業為紐帶,開展“一村一企、一企多村”挂鉤合作,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在協調區域發展上,江蘇省委、省政府在2001年就做出了“實行南北挂鉤,促進區域共同發展”的戰略決策,在領導意識、組織力量、工作導向、生産要素等多方面向蘇北、向農村傾斜。2006年,省內外向蘇北轉移500萬元以上産業項目2003個,總投資887.4億元;蘇北5市實施省以上科技計劃項目741個,省級科技投入2.9億元,引導社會投入85億元;為蘇北地區培訓農村勞動力28.5萬人;安排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補助資金共165億元,比上年增加44億元。省裏實行的産業、科技、勞動力和財政的“四項轉移”,促進了蘇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直接或間接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沭陽是昆山的挂鉤對口幫扶縣,除了通過産業轉移、資金支持、農民培訓、失學兒童救助、幹部交流、雙向挂職等形式幫扶外,還深入鄉鎮、村組實行點對點幫扶,即昆山的10個富裕鎮、4個富裕村直接幫扶沭陽的10個貧困鄉鎮和4個貧困村。

    劉集鎮南長莊村62歲的李若生就是幫扶受益者,他家的兩個現代化的果蔬大棚就是用幫扶資金建的,一個種西瓜、一個種辣椒。他在自家田地裏接受記者採訪時興奮地説:“過去家裏不到4畝地,一年苦死了,收入也就是三四百元,現在一個大棚就能收入八九千元。”

 
 
 相關鏈結
· 江蘇5天6次發佈暴雨黃色預警 有關部門嚴陣以待
· 江蘇省防指緊急調引洪澤湖水源以改善沭陽水質
· 江蘇沭陽地面水廠水質基本達標 城區恢復供水
· 江蘇13個省轄市已全部出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
· 江蘇省省長梁保華發信賀南京祿口機場通航十週年
· 江蘇省將開展居民死因分析和慢性病綜合監測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