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科學家破解長江、黃河源區“降水增徑流減”之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記者李斌)降水增加,冰川融化,為什麼長江源區、黃河源區的河流徑流量“不增反減”?面對這一科學課題,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王根緒等人通過實地觀測、理論推算等發現,草地退化導致水源涵養功能下降,是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科學家的論文發表在不久前出版的《地理學報》上。

    科學家選擇青藏高原長江源區、黃河源區以及若爾蓋地區等典型高寒濕地分佈區域,利用1969年、1986年、2000年、2004年等不同時期的航片和衛星遙感數據,從濕地主要組分分佈、空間格局以及水生態功能等方面,分析了近40年來典型高寒濕地系統動態變化特徵及其區域差異性。

    研究發現,近40年來,青藏高原典型高寒濕地退化具有普遍性,濕地面積萎縮在10%以上。在長江源區,沼澤濕地退化最為嚴重,退縮幅度達到29%,同時大約有17.5%的內流小湖泊乾涸消失。黃河源區和若爾蓋地區濕地系統空間分佈格局的破碎化和島嶼化程度顯著加劇。

    在年內枯水期降水趨於明顯遞增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三大典型濕地系統流域枯水期徑流均呈顯著遞減趨勢。緣何如此?王根緒解釋説,水源涵養、河流水量調蓄是濕地系統最重要的水文功能。高寒濕地系統退化使其水文功能發生變化,流域水涵養指數顯著遞減,尤其是濕地退化嚴重的長江源區和若爾蓋地區地表水涵養能力持續下降。

    專家解釋,高寒濕地系統的這種普遍性萎縮,與青藏高原區域性氣候變暖有密切關係。

    沱沱河是長江的正源。記者日前隨世界自然基金會在採訪沱沱河氣象站時也了解到:2001年至2006年長江源區平均年降水量約323毫米,高於1961年至1990年281毫米、1991年至2000年260毫米的平均年降水量。

    雖然近幾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和冰川融水都在增加,但長江源區的徑流量卻在減少。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李世傑解釋説:“這是因為隨著氣溫增高,蒸發量在增加,蒸發量遠遠大於補給量,整個三江源都是這樣。”

    他進一步指出,伴隨全球變暖,青藏高原上的多年凍土加速消融。“這種變化的後果是蒸發量增加,土壤變幹,凍土作為水分‘儲存器”的功能也在減弱。”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