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移民區內生活井然有序 淮河抗洪不再百萬大移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19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7年應當成為中國治淮57年來的一個里程碑。

    2007年7月,淮河告急,面對1954年以來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國家防總迅速啟動防汛Ⅰ級應急響應。在記者的記憶中,洪災區是這樣的:大堤上綿延數裏的救災帳篷,數萬群眾搬離家園,在救災帳篷裏,白天日曬雨淋、晚上蚊叮蟲咬。

    但這一次情況有了巨大的變化:隨著4年淮河大移民,已有近120萬淮河人搬進了保莊圩和移民新村,不再為每次洪水的到來而大轉移,移民區內是有序的生活。此次洪災緊急轉移人口較2003年減少154萬人。

    移民區內生活有序

    “在大堤上堅守10天,最後,面對滔天洪水,眼睜睜地看著大水衝過缺口,衝向自己的家園。良田、樹木、魚塘,一切都消失了,有的只是無邊的洪水。”這是2003年時任安徽潁上縣垂崗鄉鄉長的周泉,在當時寫下的《炸壩手記》。

    4年後的2007年7月,當記者來到周泉當年工作的唐垛湖蓄洪區時,這裡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唐垛湖與姜家湖兩個蓄洪區已經合為姜唐湖蓄洪區,成為淮河干流迄今為止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臨淮崗工程的一部分。

    唐垛湖蓄洪區是7月12日開始蓄洪的。移民區內,人們過著有序的生活。43歲的劉松岩是今年3月移民到臨淮崗新鎮的。他的四間樓房是在政府提供的1.5萬元資助下蓋起來的。雖然洪水淹沒了20多畝地,但他再也不用擔心蓄洪時自家的住房被淹。

    住在高臺不被水淹

    7月9日,是蓄洪前的最後一天。張德文一家正忙著把30多只波爾多山羊轉移到王家壩鎮的保莊圩去,蒙洼保莊圩是國家規劃的蓄洪區移民的固定居所,共建房10441間。2003年洪水以後,蒙洼蓄洪區新建了4座保莊圩。

    與張德文不同,趙厚青住在莊臺上,在蒙洼蓄洪區共有131個莊臺,生活著16.5萬人。海拔31米高的莊臺是蓄洪區特有的建築形態。莊臺是歷史形成的,一直與淮河比鄰的人們為了保護家園或者人工壘起一些臺基,或以天然高地為基座,再將村莊建於其上,就成了莊臺。

    目前,大的莊臺,能住上千口人,小的莊臺,僅有200余人居住。莊臺的海拔都在31米以上,這個高度是國家規劃的要求,可以保證蓄洪期不被淹。近年來,莊臺四週修築堅固的石頭和水泥護坡,杜絕了大滑坡現象。每個高臺上都投資幾十萬元打出深達百餘米的機井,一舉解決了莊臺的用水問題。

    村民要住進新樓房

    2007年7月14日傍晚,2米多高的洪水已經包圍了安徽省蚌埠市長青鄉宋灘村一個多星期,宋灘村是淮河灘地上的一個村莊,每次的洪水總是首先光顧這個村子。

    快到晚飯的時間了,村裏的人陸續從市裏回來。不過,自從7月初的洪水“光臨”宋灘村以來,步行回家已經不可能。對於在這個淮河灘地上生活了好幾百年的村民來説,這並不是什麼太大的事情,村民們知道洪水年年都會光顧,所以村裏面從沒放棄對小木船的擁有。

    村裏在淮河灘地上有1000多畝土地。平日裏,村裏數百戶人家、1500多口人就以種地和養殖業為生,從上世紀90年代起,村民們依靠自己的辛勤勞作開始了村裏的“現代化建設”,大多數村民蓋起了小洋樓。

    儘管整個村子已經被洪水包圍一個多星期,但村裏的生活依舊。除了低窪處的一些村民被鄉政府安置到了市裏外,大多數人選擇了留守,“村裏的地勢高,很多人家還沒進水,當然不用搬,即使進水了,也可以往樓上搬嘛!現在村裏的水電正常,只是出去買菜不大方便。”

    事實上,在不遠的將來,這個村莊就將徹底消失。他們是整個“治淮工程”移民的一部分,蚌埠市區的23棟樓房正是為了他們而建。“在洪災發生前,已經有400多戶居民簽了協議拿了鑰匙。我分到的房子有50多平方米,搬了也好,老住在這兒也不是辦法。”68歲的村民王德周説。而一旦搬遷順利,延續了幾百年的宋灘村將徹底在地圖上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蚌埠新港的第二期。

 
 
 相關鏈結
· 淮河洪水流入大海過程:洪澤湖調蓄 四通道泄洪
· 河南省軍區106名團以上幹部奮戰在淮河抗洪一線
· 淮河干流第三次洪峰通過王家壩 洪峰水位28.95米
· 水患“隔三差五”是淮河流域特殊位置形成的規律
· 莊臺上的鄉親還好吧——安徽淮河蓄洪區採訪紀實
· 安徽省防指:淮河干流堤防已經進入險情高發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