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共享世博機遇 推動科學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06日   來源:光明日報

    在上海世博會開幕倒計時1000天之際,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接受了中央媒體集體採訪。習近平表示: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國家行為、中國機遇。上海作為承辦城市,無疑贏得了一次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契機。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辦博工作作為中央交給上海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全局性工作,舉全市之力,全力 抓緊做好。我們有信心使上海世博會成為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全球盛會。

    有記者問:上海世博會應該如何搭建更大平臺,促進長三角聯動發展,與全國各省區市共享世博會帶來的發展機遇和成果?

    習近平回答: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中國主辦、上海承辦。上海世博會展現的是整個國家的形象。世博會促進上海發展,進而通過上海起到促進全國發展的作用。因此,籌博、辦博以及後續利用的整個過程,都要體現全局觀念,形成全局效果。

    習近平進一步闡述説:上海是全國的上海,舉辦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離不開中央有關部門、全國各兄弟省市區的大力支持。同時,這次難得的世博機遇必須是全國共享、與各地分享。上海正在全力以赴搭建世博會這個服務全國的大平臺,與兄弟省區市共享世博會帶來的發展機遇和成果。目前,我們正在按照既定的時間節點做好前期的動遷、拆平工作,接下來準備做方案,讓全國各地的改革發展成果、科技創新成果、名特優文化成果,薈萃申城,相聚世博會。最近,我們已經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與江、浙兩省加強了溝通,決定把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作為長三角地區合作的重要事項之一,按照“機遇共抓、資源共享、主題共演、活動共辦、聲勢共造”的思路,以長三角地區為共同的東道主,共同辦好世博會。

    就如何理解舉辦世博會是中國特別是上海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契機,習近平回答説: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為代表的高新科技日新月異,全球生産要素流動和國際産業轉移加快,國際産業結構正朝著技術、知識、服務密集的方向發展,世界城市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加速。在這樣的一個國際大背景下,世博會第一次選擇在發展中國家舉行,第一次選擇在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人口大國舉行,第一次以城市為主題進行,其意義不言而喻。

    中國作為舉辦國,特別是上海作為承辦城市,無疑贏得了一次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契機。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和諧社會的要求,就是始終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些基本指導思想,與世博會的理念相吻合。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説舉辦世博會與落實科學發展觀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絡,是中國特別是上海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契機。

    為此,我們在今年5月召開的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上,對籌辦好、舉辦好和後續利用好世博會作出明確部署。具體一點講,就是:一要精心籌備好世博會,堅持科學辦博、勤儉辦博、廉潔辦博、安全辦博,按照世博會園區總體規劃和《世博會籌辦工作總體計劃》,充分利用或改造現有建築及設施,加快世博會園區基礎設施和場館建設,深入演繹“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加大市場開發和宣傳推介力度,認真開展參展事務和運營保障等工作,確保各項籌備工作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二要成功舉辦好世博會,把舉辦世博會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相結合、與傳承城市歷史文脈相結合、與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相結合,使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成為全球經濟和科技最新成果充分展示的盛會、世界不同文明深入交流的盛會、國際社會廣泛參與的盛會,力求在世博會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三要充分發揮世博效應,創造更好條件,搭建更大平臺,在更廣範圍內、更高層次上放大世博效應,確保後續利用,與兄弟省區市一道共享世博會帶來的發展機遇和成果。

    在回答記者關於世博會各項籌備工作進展和下一步工作重點時,習近平説:2007年8月5日,這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一方面標誌著前1000多天的籌備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另一方面標誌著正式進入了後1000天的全面衝刺階段。目前,辦博工作總體進展順利,各項籌備工作正在按照組委會的節點要求有力有序地推進,世博會園區居民動遷安置工作順利完成,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主題演繹不斷深化細化。

    習近平説,辦博工作之所以進展順利,首先歸功於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辦好世博會,是上海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契機,也是上海今後一個時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一定要把這個機遇用好。溫家寶總理在今年5月14日視察世博園區時指出,在上海辦世博會是中央的決策。上海是全國的上海,辦好上海世博會不僅是上海的責任,也是全國的責任;其次,歸功於組委會的堅強領導和國際展覽局的大力支持;再者,歸功於中央有關部門、兄弟省區市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辦博工作作為中央交給上海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全局性工作,舉全市之力,全力抓緊做好。在接下來的1000天時間內,我們要在前一階段良好工作的基礎上,突出抓好參展事務、園區建設、主題演繹、運營準備等項工作。截至今年7月31日,已有15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認參展,接近招展目標的八成。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努力,使確認參展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年內達到170個,並爭取在明年底前基本完成招展任務;目前,園區內的世博中心、世博村、世博公園、世博軸地下空間項目以及道路等市政配套設施都已陸續開工,涵蓋世博會各類展館和配套設施樣式的樣板組團建設正在順利進行。下半年,我們要確保中國館、主題館開工建設,明年開始建設其他展館。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址選在城市的中心地段。據預測,歷時184天的會展期間,將有7000多萬人次的參觀客流量。這對承辦地、組織者的管理能力,是一次全面的、重大的考驗。面對這樣的擔心,習近平充滿信心地解答:世界選擇了中國,中國選擇了上海。作為承辦城市,我們在感到機遇難逢、使命光榮的同時,也深深意識到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經過反復研究,認真學習借鑒他國經驗,正在採取各種措施,積極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一是加速推進“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建設。到2010年,上海的12條軌道交通線路全部建成,總長度將達400公里;同時,上海的浦東國際機場和虹橋國際機場正在擴建,到2010年兩個機場的乘運能力將達8000萬人次。還將建成虹橋樞紐站,加上現有的鐵路上海站、上海南站,共三座火車站全部發揮功能,上海鐵路客運能力每年可達8100萬人次。我們正在建設黃浦江上新的客運碼頭,到時候將有5%的參觀者會選擇“水上高速”進入園區。

    二是科學優化世博園區運營管理預案。根據預測,上海世博會平均日客流量為40萬人次,高峰是60萬,極端高峰是80萬人次。在“短時間、高客流量”的情況下,如何確保遊客進得來、遊得好、出得去?我們正在考慮一些方案,比如:採用多種票制售票,使客流均勻分佈;在一些展館的展出和大型活動的安排上,把時間錯開,以平衡客流;在場地之內設置一些遊樂場所和娛樂設施,供遊客在裏面開展一些娛樂活動;在園區建設大型高架人行遮陰步道,實行人流和車流分離,既保證人流的安排,也同時有利於參觀者。在浦東和浦西兩個園區的銜接上,我們利用未來地鐵13號線的區間線,用公共交通來解決兩個園區間的人員流動。我們還將開闢六個輪渡碼頭,來回接駁兩個園區的人流。還有正在建設的西藏路隧道,將成為辦博期間的公共交通專用道。我相信,通過這些舉措,整個世博園區的運營交通問題是能夠較好地解決的。

    三是大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要辦好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僅有良好的硬體設施是遠遠不夠的,承辦地居民的修養和素質十分關鍵。為此,從2006年起,我們就開始組織一系列文明創建活動,旨在營造更好的文明環境,提高市民的東道主意識。比如,我們制訂了“迎世博文明行動計劃”,推出了“百萬市民網上行”、“百萬市民學雙語”、提倡普通話和普及世博英語等活動;上海市政府實事工程“迎世博,學禮儀——百萬家庭學禮儀”系列活動也已啟動。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大力宣傳、教育、引導,到2010年,上海將會以更加和諧友好的面孔,更加熱情有力的雙臂,歡迎來自各國各地區的八方賓客;將會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新形象來面向世界、服務全國。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習近平相信:籌博、辦博,將為百姓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以世博園區內1.8萬多戶動遷居民為例,他們的戶均住房建築面積從拆遷前的30平方米擴大到了安置後的75平方米左右,而“世博家園”富有活力的“新城市生活”社區模式,豐富便利的服務設施,寬敞舒適的綠化景觀環境,社區化的交流場所,讓他們感受到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習近平説:通過舉辦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必將進一步推進我國與國際社會經濟、科技、文化、政治的合作與交流,促進我國經濟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創新更加活躍、城市文明更加進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通過舉辦世博會,必將全面推進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推進上海改革開放,促使“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主題延續到上海城市的未來發展中,轉化為全市人民共同的追求,最終會讓我們這座城市更加美麗,讓上海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相關鏈結
· 吳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2010年上海世博會
· 習近平:舉辦世博會是上海實現科學發展重要契機
· “世博會進社區”活動在浦東新區周家渡社區啟動
· 上海世博會倒計時特寫:千人登盧浦 寄情世博園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