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購買的是金龍魚牌調和油,生産日期2007年5月23日,是國家免檢産品……”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趙玉欣女士,從沃爾瑪商場剛買了一桶金龍魚牌調和油。她把所買商品的條碼在商場的機器前掃描。幾秒鐘後,機器詳細“報”出了所買商品的品名、生産日期、生産廠家等信息。
給趙女士“報”出商品身份信息的,就是中國産品質量電子監管網遍佈全國的商品高級終端查詢機。“借助於監管網龐大的數據庫和每一件産品上的電子監管碼,消費者可以方便地通過電話、短信、互聯網、信息終端等多種途徑,快捷地查詢到自己所購商品的重要信息,讓每一件産品的‘出身來歷’有據可查。”國家質檢總局黨組成員、中國産品質量電子監管網推進辦公室主任宋明昌説。
中國産品質量電子監管網由國家質檢總局、中信集團、中國電信于2005年9月開始建設。這一系統的最大特點就是“一品一碼”,每一件産品都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16位電子監管碼,就如同“電子身份證”一樣,並通過噴、貼或者印刷的方式附在每一件産品的外包裝上。
據介紹,這一電子監管碼借助先進的編碼技術隨機生成,幾乎無法偽造。正因為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加入到電子監管網中。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26日,全國累計已有20128家企業加入該網;已將産品所賦的監管碼激活上市的企業達到2354家。 (記者原國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