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北大荒開發建設60年:刻在黑土地上的拓荒史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哈爾濱8月14日電(記者 徐宜軍 范迎春)“第一眼看到了你/愛的熱流就涌出心底……/啊,北大荒,我的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獻給了你/你的果實裏,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裏,有我的血液。”

    第三代北大荒人、黑龍江墾區普陽農場第二管理區主任助理肖培(左)和農民一起察看農作物長勢(8月9日攝)。 在過去60年裏,來自四面八方的轉業官兵、支邊青年、知識青年滿懷激情地奔向北大荒。從1947年第一批農場創建以來,這片荒原上已建成114個大中型機械化的國有農牧場,昔日人跡罕至的北大荒,成了“中華大糧倉”。拓荒者用他們的青春、汗水乃至生命,培育了“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書寫了170萬北大荒人對祖國和人民的一片赤誠!  新華社記者 李勇 攝

    正如這首《北大荒人的歌》中唱的那樣,一個甲子,整整60年,來自四面八方的轉業官兵、支邊青年、知識青年滿懷激情地奔向祖國的東北角,奔向這片被稱作北大荒的土地。

    拓荒者的腳步,撼醒了長夢久遠的亙古荒原。從1947年第一批農場創建以來,這片荒原上已建成114個大中型機械化的國有農牧場,昔日人跡罕至的北大荒,成了“中華大糧倉”。

    一位作家這樣寫道:北大荒的歷史變遷,就是一部壯麗的史詩。每一寸土地上,都刻寫著閃光的詩句,這部史詩的作者,正是那些千千萬萬的墾荒人。

    是的,正是這些拓荒者,用他們的青春、汗水乃至生命,培育了“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書寫了170萬北大荒人對祖國和人民的一片赤誠!

    向荒原進軍

    在祖國的版圖上,北大荒雄踞雞首,坐攬三江。人們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來形容這片土地的神奇與富饒。

    1947年6月,共和國誕生前最困難的歲月,一批來自延安、南泥灣的軍隊幹部率部挺進荒原,他們在現在的尚志市一面坡太平溝開荒生産,播下了北大荒農墾事業的第一顆火種。

    向荒原進軍!

    時間定格在1955年4月。由於開荒機械不足,而且低濕地無法作業,八五〇農場老紅軍、場長余友清帶頭試驗人拉犁開荒。於是,荒原上出現身著軍裝的戰士排著長隊、喊著號子、人拉犁杖的壯觀場面。這一年,農場共開荒14.4萬畝,其中人工開荒佔開荒總面積的32%!

    1958年3月,英雄解甲開赴新戰場,10萬名部隊轉業官兵挺進北大荒。

    向荒原進軍!

    “不管邊疆的路程多麼遙遠,也攔不住我們遠征的決心;不管邊疆的風雲多麼寒冷,也吹不冷我們勞動的熱情!”

    1955年8月16日,楊華等5名北京青年在《中國青年報》頭版頭條發表了成立青年墾荒隊的宣言。在此後的一年時間裏,全國共有14批墾荒隊員來到蘿北縣,荒原上出現了“天津莊”“河北莊”“哈爾濱莊”等8個青年集體農莊,為墾區輸入了新鮮血液。

    向荒原進軍!

    從1963年到1976年,先後有54萬名知識青年加入北大荒人的行列,來自北京、天津、上海、哈爾濱等大中城市的知青把城市的文明植入了偏遠的邊疆,目前仍有2萬名知青工作在墾區各條戰線上,為北大荒的建設發展奉獻余生。

    “當時的北大荒,野獸成群,沼澤密布,雜草有一人多高。沒有住的地方,大家就搭起馬架子、地窨子(半地下的住所)。最可怕的是夏天蚊蟲太多,幹活時只能戴著蚊帽子,有時只能留張嘴在外邊吃飯,蚊蟲經常掉到飯碗裏。”

    普陽農場老職工、今年77歲的吳敬雲老人的思緒又回到了昔日的蒲鴨河畔。普陽人“三戰荒原”的艱苦情景,這位從抗美援朝戰場歸來的老戰士是歷史見證人。

    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讓墾荒大軍征服了荒原。他們在這裡搭起帳篷,燃起炊煙。

    你聽,這是他們最真實的生活寫照──“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啃著冰凍饃,雪花湯就飯。走著創業路,不怕萬重難。吃苦為人民,樂在苦中間!”

    犁開一個新的時代

    “快磨亮我們的犁刀,犁開一個新的時代!”

    曾到北大荒參加屯墾的詩人艾青用一首《燒荒》,表達出北大荒人的滿懷激情。

    如果説在地圖的空白處填上一個個國有農場的名字是北大荒第一次開發的話,那麼,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實現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則是北大荒的二次開發。

    勇於開拓的北大荒人,犁開了一個新的時代。

    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國營農場應繼續進行改革,實現聯産承包責任制,辦好家庭農場。”於是,千萬個家庭農場誕生在改革的風雨之中。到1996年,墾區先後建立了20多萬個家庭農場,完成了墾區農業改革的第一次飛躍。

    1997年以來,黑龍江墾區步入第二個飛躍時期。由家庭聯産承包走向規範的、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新階段。

    擁有3600萬畝耕地的黑龍江墾區,開墾初期年産糧食240萬公斤,到2006年達到113億公斤。現代農業的發展,在墾區糧食增産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黑龍江墾區用世界最先進的機械設備和現代化生産模式裝備農業,不斷創造著糧食增産、農業增效、農戶增收的奇跡。

    2000年8月,江澤民同志視察黑龍江墾區時欣然命筆:“發揚北大荒精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黨中央對北大荒的親切關懷和巨大鼓舞,成為墾區加速發展的強大動力。

    “農業現代化、農區工業化、農場城鎮化”。北大荒人提出了全新的發展目標!

    如今,大中型農機、農用飛機作業的宏大場面成為北大荒新的標誌和特徵。

    如今,完達山乳業、九三油脂、北大荒集團等一大批龍頭企業巨星在墾區上空升起,創造了一大批全國知名品牌。其中“北大荒”、“完達山”已經成為中國馳名商標,雙雙進入中國最具價值品牌的前300名。

    如今,140座具有現代氣息的農墾新城星羅棋佈,撒在墾區5.76萬平方公里廣袤的土地上,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標兵。

    黑龍江農墾總局書記呂維峰説,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北大荒人勇敢向著全新的領域進軍,無論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我們始終勇往直前,北大荒精神是永遠前進的不竭動力。

    不朽的大荒魂

    “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

    這是北大荒人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第一代拓荒者漸漸退出舞臺,第二代、第三代北大荒人正大踏步走來,接過老一輩手中的旗幟。

    普陽農場吳敬雲老人有兩個兒子,他們上完大學又回到了北大荒,大兒子吳建國現在是普陽農場醫院的院長,小兒子吳建軍在國企改制過程中選擇離崗創辦家庭農場,幾年來累計向國家上繳糧食600多萬公斤,是聞名全國的種糧大戶。

    吳建軍説:“老一輩給我們留下的是寶貴的北大荒精神,有了這筆財富做動力,什麼困難我們都能克服!”

    一批批大學畢業生選擇到北大荒的基層農場創業,成為第三代北大荒人,續寫著北大荒的新篇章。

    去年從八一農墾大學畢業的肖培是第三代拓荒人的代表。爺爺肖剛是第一代墾荒人中的醫務兵,父親肖雲峰是農場職工。大學畢業後,肖培告別城市,來到基層農場的生産一線,在一個管理區負責農業生産技術。

    “與前輩們比,這點苦算不了什麼!”提到工作中的辛苦,肖培説,“這裡環境適合我,我也一定要給這裡帶來新的變化。墾區需要我們年輕一代打開新思路,開拓新市場。”

    不朽的北大荒精神,已經深深植入每一個拓墾者的心底,也植入了他們子孫後代的心底!

    今年是北大荒開發建設60週年,很多返城知青重新踏上了這片讓他們魂牽夢繞的土地。他們相擁著,流著淚,唱著當年的歌曲。有的老知青特意帶著自己的孩子回來,讓他們接受北大荒的洗禮。

    在今年落成的北大荒紀念館,一面長達25米的銅墻上,鐫刻著12342名長眠在黑土地上的轉業官兵的名字。在60載的拓荒史上,有5萬多名轉業官兵、支邊青年、知識青年和知識分子,把寶貴的生命獻給了北大荒這片土地。

    許多老戰士來到銅墻前,用顫抖的雙手撫摸著一個個熟悉的名字……

    1962年12月,詩人郭小川到北大荒採訪,發表了著名詩作《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如今,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蓬勃向上、充滿生機的北大荒,而刻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就是那不朽的北大荒魂--

    “繼承下去吧,我們後代的子孫!

    這是一筆永恒的財産--韆鞦萬古長新;

    耕耘下去吧,未來世界的主人!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天上難尋。”

 
 
 相關鏈結
· 北大荒開發60年:成為我國糧食供應重要"調節器"
· 北大荒60年鑄就中國“大糧倉”
· 北大荒開發60年:將亙古荒原鑄就成我國"大糧倉"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