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16日電(記者李桃 楊金志)農業部副部長牛盾16日在上海表示,目前長江各物種資源正處於急劇衰退中,今年太湖藍藻的暴發,洞庭湖鼠災的出現,敲響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的警鐘,養護長江生物資源迫在眉睫。
首屆“長江生物資源養護論壇”16日在上海舉行。牛盾在論壇上代表農業部發言表示,長江是生物基因的寶庫,但是,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正呈現出急劇衰減的趨勢,不少物種瀕臨滅絕。例如,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白鰭豚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淡水魚之王”白鱘已經難覓其蹤跡;聞名遐邇的長江鰣魚絕跡多年;“水中活化石”中華鱘數量急劇下降,並有繼續減少的趨勢;2004年至2006年,長江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的年平均魚苗發生量僅為2003年前平均值的10%。
2006年2月,國務院批准實施《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牛盾説,此舉充分表明國家養護水生生物資源的決心和信心,必將對我國生物資源養護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要實現長江流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堅持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並舉的方針,攜手養護長江生物資源。近幾年來,農業部聯合各有關部門和沿江各省(市)黨委、人民政府,實施長江禁漁期制度,建立自然保護區,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取締非法捕撈等,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水生生物資源衰退的速度,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牛盾表示,各相關部門要共同倡導和落實“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促保護”的科學發展理念,建立養護長江生物資源的部門與地區間的合作機制,構建救護快速反應體系,對白暨豚、白鱘等瀕危物種,實施專項救護行動或採取遷地保護措施。“要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守法、全民參與、國際支持的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的良好格局。”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