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世博效應"正在放大 服務全國的平臺可否再夯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24日   來源:人民日報

    這幾天,來自國際組織的官員、學者,以及國務院領導、中央各部委、全國各省區市的負責人,齊聚黃浦江畔。

    他們是為上海世博會而來。準確地説,是為900多天后即將舉行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從各自“專業”與“職業”的角度,拍板決策一些大事。這些大事包括:全球城市最佳實踐區國際遴選委員會對來自89座城市的111例城市案例初選;上海世博會組委會第五次會議部署下一階段工作;向全國各省區市及企業參展發出“總動員令”……

    在2010年越來越臨近的時候,對於“世博機遇”,人們有了更多期盼。

    更新上海的可能性能否再擴大?

    圍繞世博會所展開的各項籌建,正使上海加速著城市更新。但“世博效應”裏重要的附加值,是城市軟實力的不斷提升

    作為承辦地,“世博效應”已經使上海近水樓臺先得月。

    世博園居民動遷,高污染企業搬離,令市中心的功能佈局與産業佈局獲得梳理優化;預計7000萬人次的參觀客流,迫使上海交通基礎設施投入建設力度加大,時間大大提前;就業崗位的增加,世博商機的出現,房地産板塊的應聲而動,在上海的GDP貢獻榜單上,成為不小增量……

    但世博會于上海的“最大利用價值”,僅止於此嗎?

    不少研究世博會的國內外專家都曾指出,與日本愛知、德國漢諾威這樣的“小地方”不同,上海早已擁有一定的國際知名度;與很多地區需要通過大型國際會展獲得經濟引擎不一樣,上海,包括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根本動力與慣性依然強勁有力。換言之,即使沒有世博會的舉辦,上海的發展速度與力度,也無可置疑。

    上海最需要的,其實是另一種“世博效應”。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官員和學者在思考:“中國需要一個怎樣的上海”,“上海如何實踐黨中央要求的‘四個率先’使命”,“上海距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究竟有多遠”。在這樣的眼光下打量上海,就會發現它的軟肋:在二、三産業間徘徊不定的産業瓶頸;面對1900萬的人口與不斷集聚的城市效應中的管理滯後;創新驅動力不足;不夠大氣的城市形象與市民素質……世博會所蘊含的主題理念,為這些瓶頸的突破,恰恰可以提供一些思考方向和著力點。

    比如,上海世博會的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世博園裏,也將特設“城市最佳實踐區”,那麼,能否在這一“展示”過程中,把思考與理念更多地運用於上海的實踐中去呢?

    長達半年的世博會期間,上海將置身於國內外的聚焦中。市民的素質、管理者的水平、上海的城市氣質,都將受到嚴格挑剔。能不能利用這兩年多時間,在這些方面有所改進呢?

    人們注意到,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經明確提出,要把世博會作為上海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契機,提出要在辦博過程中培育出“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顯然,已經超越了“經濟拉動”的目標。

    對於上海來説,如果能借助世博會,加快科學發展觀理念的樹立,加快城市軟實力特別是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上海國內外的美譽度,“世博效應”就真做到了“物超所值”。

    服務全國的平臺可否再夯實?

    世博是全國的世博,是國家行為。但要切實打造一個“世博全國辦,機遇各地享”的平臺,還需更有效的運作機制

    全國辦博,全國共享世博機遇與成果,是一屆世博會成功的根本保障。

    德國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被公認商業化運作非常成功。然而,它在國際社會以及本國內部,卻受到了批評。一個重要理由,是辦成了“漢諾威的世博會”,而非“全德國的世博會”,是一屆“過分注重盈利的世博會”,而令世博會“展示各國文明與科技的最新成果”的本質打了折扣。

    事實上,從中國申博伊始,“全國辦博”就成為中央的要求與部署。國務院副總理親自挂帥,中央三十幾個部委成為組委會成員,足見“舉全國之力”。

    從承辦地看,上海按照中央精神,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搭建平臺為全國各地兄弟省市服務。近幾個月,上海黨政領導更頻頻造訪周邊,“長三角東道主”概念已經脫穎而出。

    但僅靠“政治意識”或“行政指令”獲得的“全國辦博”效應,有限且難以持久。事實上,很多地方對於如何參與世博建設,希望從世博會中受益什麼,還很模糊,甚至存在偏差。

    比如,世博園區的全國省市區展館建設、企業館,以及世博會舉辦期間將要推出的各省市區文化周活動、舉辦網上世博會,都需要各省市區來共同完成。然而,一些地方缺乏對世博會的理解,誤認為是“成果展示”,甚至把“共同辦博”簡單理解為“切分項目蛋糕”。

    旅遊無疑是“世博效應”裏的最大受益産業。預計屆時7000萬人次的客流量中,將有30%—40%到長三角一帶旅遊,有關方面已在考慮“遊在園區、住在上海周邊”的共建共享模式,但各地的市場嗅覺顯然更快,紛紛瞄準2010年擴張自己的旅遊接待能力,缺乏區域統籌的大幹快上,讓重復建設的隱憂已經初顯。

    全國辦博,不僅僅是“1+1+1”、“人多好辦事”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需要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機制與協調機制,包括確立利益機制。

    對承辦地上海來説,需要更為主動與大氣地“開放”商機;對於兄弟省市來説,需要同樣主動地關注並研究上海世博會的各種信息,積極用好已有的平臺。

    只有這樣,“全國辦博”,才能真正産生出最大化效應,辦出高質量的世博會。

    對未來的影響力能否再深遠?

    如何力避“雞肋”現象,力避“遊園”場景,切實用好、用足世博機遇,需要高度正視

    一屆成功的世博會,會影響多少年?

    先後16次參加過世博會的美國人阿爾弗雷德·海勒,在他的《文明的進程——關於世博的發展與思考》一書中,回顧155年的世博會歷史後,給出的答案是:一代,甚至幾代人的世界觀,樹立起文明的價值取向。

    客觀地説,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的順暢、交流渠道的多元,今天的世博會對文明進程的影響力,已經弱化。

    不過,對於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上海世博會來説,仍然有必要強化並放大這種影響力。

    大型巡展《走近世博會》在上海舉辦期間,擔任中英雙語講解員的同濟大學志願者張彬,接待了上百批國內外參觀者。一隊新加坡中學生讓他難忘。那群孩子傾聽完講解後,接連拋出問題——園區動遷工程如此巨大,會不會擾民?所建場館在2010年後,會不會閒置浪費?問得張彬連連冒汗:國內學生參觀,大部分都是獵奇,從未提過類似問題,甚至成人觀眾都不會這樣思考。他不斷感嘆:“在現代人文理念和科學思維的培育上,從孩子一代就出現了差距。我們太需要加強這種思維的引領作用了。”

    在日本愛知世博會上細細參觀了41個場館的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沈國明,耿耿于日本企業館的大放異彩。日本企業展示的不是自己的産品,而是讓觀眾在互動參觀中感受“自然睿智”的魅力。“這是企業創新實力的體現,更是企業對傳播現代公民意識的表現。”有的企業為此準備時間就長達4年半。讓沈國明著急的是:在距2010年只有兩年半的現在,許多國內企業好像還沒有動起來。

    “這裡,固然有辦博經驗的缺乏,但暴露出的問題是:我們在思維理念、人文觀念、現代意識的培養上,極度不重視。”

    縱觀歷屆世博會,質量有高有低,影響有深有淺。有的世博會,像一個迪士尼樂園;有的世博會,成了一場開啟民智的轉折。有的世博會,詮釋了“機遇”內涵,有的則生生演變成一塊“雞肋”,甚至還有因辦世博會帶來負面影響的。

    對於中國來説,上述可能性都客觀存在。所以,如何力避“雞肋”現象,力避“遊園”場景,用好、用足世博機遇,需要高度正視。

    世博會組織者對中國館、主題館前所未有的緊張與重視,從倒計時1000天拉開的對世博會意義的大力宣傳推介,想方設法希望全民參與的做法,無疑正是希望放大世博會的影響力。

    但,這是一個難度不小的挑戰。它不僅需要對世博會意義的深刻理解與挖掘,需要科技與人文成果的結合,還需要全民的參與。  (記者 吳焰)

 
 
 相關鏈結
· 習近平出席2010年滬世博會國際論壇開幕式並致辭
· 上海世博會:為全中國搭起實踐科學發展觀大平臺
· 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遴選 111案例參與
·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江蘇宣傳周16日在南京啟動
· 全球華商關注上海世博會 世博會推介會神戶舉行
· “走進世博會”大型巡展首展在南京開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