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十一"黃金周出入境旅客帶旺深圳"本土禮品"市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0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深圳10月5日電(記者 吳俊)在毗鄰香港、客流量大的深圳,隨著出入境旅客不斷增多,深圳的節日禮品市場供求兩旺,十分紅火,尤其是帶有本土色彩的禮品廣受追捧。

    記者國慶節首日在深圳市羅湖口岸附近的羅湖商業街看到,商家擺出了煙酒、土特産、工藝品等商品招徠顧客,許多到羅湖火車站乘車赴外地或是從羅湖口岸赴香港的旅客,都會先到羅湖商業街逛逛,為遠方的家人、朋友挑選禮物。更有一些剛經過羅湖口岸來到深圳的香港市民,一齣邊檢站就直奔羅湖商業街採購。

    深圳市羅湖邊檢站政委馬新龍告訴記者,10月1日經羅湖口岸出入境的旅客達29.8萬人次,該口岸平均每天驗放旅客25萬餘人次,相當於一個中等城市的人口每天在口岸移動。以往內地旅客喜歡從香港攜帶電子産品、名牌服裝,隨著深圳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禮品市場的不斷豐富,越來越多的境外旅客喜歡在深圳購買“本土禮品”帶回香港、台灣送給親友。

    10月1日專門來深圳購物的香港市民王小姐説,她這次買了一些精裝版的古典名著,準備帶回去送給朋友。王小姐告訴記者,她常來深圳購買書籍、影碟作為禮物送人,因為朋友們都對內地的文化感興趣,而且內地的書籍“種類繁多、價格便宜”。

    記者走訪了深圳多家書店,發現不少書店在節日期間開設了暢銷書、精裝“禮品書”專櫃,並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活動,不少顧客成套購買《史記》《資治通鑒》等古典名著,並在服務台包裝之後準備饋贈親友。

    記者在深圳東門步行街、華強北商業街等大型商品市場看到,深圳本土製造的土特産、工藝品、電子産品等,也頗受出入境旅客的青睞。來自台灣的張先生買了一個精緻的電子遊戲機,準備帶回台灣送給朋友的兒子。張先生告訴記者:“在台灣購買此類電子産品價格比較昂貴,現在大陸這邊的電子産品種類和數量都很多,價格也比較便宜。”

    深圳市民喬女士趁這次國慶節到香港探親,她帶的禮物是家鄉特産白酒、花生油和一些水果、蔬菜。喬女士告訴記者:“家鄉的土特産就是最好的禮品。”

重慶:“送禮就送原生態的”   

    新華社重慶10月5日電(記者王金濤)“十一”黃金周的七天長假,不僅是外出旅遊的好時機,也是探親訪友的好日子。中國人向來講究禮尚往來,探親訪友總不能兩手空空吧。記者走訪重慶市禮品市場時發現,“原生態禮品”正受到重慶市民的青睞。

    “原生態禮品”是指那些天然的、沒有經過加工的食品、滋補品以及其他禮品。在重慶市一家土特産品商店,前來購買土特産的人流絡繹不絕。這家商店主要經營天麻、黨參、菌類等滋補品,分為野生和人工種植兩類,而前者價格幾乎比後者高出一倍。記者發現,儘管價格昂貴,大多數顧客購買時依然選擇野生類滋補品。一位女士花400元買了一盒産自重慶市巫溪縣大巴山的野生天麻。她説:“送禮就送原生態的。我明天要去銅梁縣看父母,媽媽總是頭疼,買盒野生天麻給她吃,效果肯定好。”

    “送禮就送原生態的”,這是許多重慶人的共識。記者在重慶市一些超市發現,一些包裝豪華的燕窩湯、西洋參片、奶製品等禮品鮮有人問津。一位消費者告訴記者,這些禮品基本上都經過加工了,含有大量的糖或者其他添加劑,真正的滋補成分少了,人體不需要的成分卻大大增加了,所以大家越來越不相信它們。

    在重慶市南岸區做藥品銷售生意的姚先生過兩天就要回四川德陽市老家探望親人了。他用一天時間開車來到重慶江津市四面山,到農家收購了兩大塊用土方法製成的臘肉。他説:“現在什麼都不缺,缺的就是原生態的東西。山上農民養的豬都是糧食餵大的,臘肉也是用柴火熏出來的,價格雖然不比城裏的便宜,但味道好多了。把這些東西帶回家去,家裏人肯定會喜歡。”

    不少重慶市民認為,當化肥和農藥在農田大量使用時,那些長在大山裏的野生的原生態植物就變得彌足珍貴了,自然,“原生態禮品”就開始流行了。

醫生提醒:保健禮品“三注意”   

    新華社南昌10月5日電(記者 林艷興)中秋剛過,國慶長假又至,走親訪友免不了要帶些禮物。如今“送禮送健康”成為時尚,保健品因此走俏節日禮品市場。江西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劉添銀提醒,保健品雖好,但也有禁忌和適應範圍,不論是送禮人還是受禮人都要“三注意”。

    一是注意看包裝。目前市面上的保健品很多,挑選時應先了解服用者的身體情況,再根據保健品包裝説明書上標明的産品保健功能選擇。目前,我國衛生部審批的保健食品一共只有27類保健功能,超出此範圍的一定是沒有經過國家批准的。特別要注意的是,對腫瘤有效果和提高性功能的保健品已被衛生部從保健食品保健功能列表中去除,如果其批號是近兩年的就是假貨。另外,合格保健品的包裝上必須註明該保健品的主要成分,消費者購買時注意分辨,送禮也更有針對性。

    二是注意對“症”保健。保健品的消費群體主要是老人、兒童和女性,其適應性各有不同。如果是看望老年人,一般選擇大棗、桂圓、蜂蜜等滋補類保健品,但應注意秋季乾燥,適宜平補,不宜過分滋補。給兒童選保健品時更應多一些理性,目前孩子的主要問題是營養過剩,而不是營養不良。只要按時令吃蔬果,不偏食、挑食,保證正常的飲食攝入,就可以滿足兒童成長的需求,應儘量少吃保健品。而女性選擇保健品一般以美容養顏類為主,但如果服用一定時間後沒有明顯效果,證明這種保健品不適合,就應馬上停用。

    三是注意不能吃過量。人體自身是一個平衡系統,任何一種營養成分攝入過量都會對機體造成危害,因此食用保健品時同樣應注意食品安全,以免破壞體內平衡,引起身體疾病。

禮品包裝:“留著沒用、扔了可惜”

    新華社瀋陽10月5日電(記者任鵬飛、黃芳)“十一”黃金周前各地商家紛紛用各種精美的禮品盒來包裝商品,促進銷售。可是記者採訪發現,黃金周還未過完,那些精美禮品包裝一下子成為很多居民家中“留著沒用、扔了可惜”的“美麗垃圾”。

    10月3日、4日兩天上午,記者在瀋陽市沈河區剪爐社區看到,不少垃圾箱裏都丟棄著一些精美禮品包裝盒,有紙板的、有塑料的、有木質的,十分扎眼。家住這個社區50號樓的朱大爺告訴記者,“十一”前,兒女們買回了不少禮物,包裝盒都十分精美,有的上面還鑲著玉。

    在朱大爺看來,這些包裝製作考究,應該回收利用。在沈河區市府大路附近,記者走進一家銷售禮品包裝盒的商店。貨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精美包裝盒,價格自十幾元至上百元不等。記者詢問是否能回收禮品盒,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

    如此一來,精美禮品包裝的出路似乎只有廢品收購站了。然而在廢品收購站看來,“美麗垃圾”顯得很沒用處。瀋陽市渾南新區一家廢品收購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禮品包裝中他們只收紙盒和鐵皮罐,至於木盒、綢緞、海綿、泡沫塑料等由於無法回收利用,廢品收購站是不予回收的。

    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麗霞認為,從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出發,商家應選擇可降解的“綠色材質”作為包裝材料。生産廠商要對使用過的包裝物承擔起回收利用和再處理的責任。此外,國家相關部門應儘快建立健全規章制度,限制生産廠家過度生産精美禮品包裝的行為,從源頭杜絕“美麗垃圾”。

福建泉州一家三代的節日禮品

    新華社福州10月5日電(記者來建強)隨著人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高,中國人節假日裏的“禮味”越來越濃。家住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涂門社區的張麗英奶奶一家三代人,向記者講述他們的節日禮品故事,描繪了一幅新舊禮俗的畫卷。

    張奶奶今年75歲,説起禮品,她就從家裏翻出了七八種營養保健品。“這些年,親朋好友一過節就給我送各種營養保健品。”張奶奶眉開眼笑地説,“營養保健品太多了,怕過期浪費,想送給鄰居,結果發現人家也在為保健品太多而發愁。”

    張奶奶回憶,四五十年前,人們過節的時候很少送禮,因為那個時候物質匱乏,買什麼都要憑票供應。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日子富了,有更多休閒時間了,除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在“五一”“十一”也走起了親戚,禮品就這樣越走越多。過去,很少看到有賣保健營養品的商店,而現在滿大街都有這樣的商店。

    張奶奶的兒子林秉臻今年“十一”正值喬遷新居,收到一尊朋友贈送的德化白瓷雕像,林秉臻喜出望外。他告訴記者:“過去,親友有喬遷之喜,大家都會送一些小家用電器、小傢具,主人最怕收到雷同的家電。現在,大家開始時興送藝術品,既能裝點新居,有的還具有較高收藏價值。”

    林秉臻酷愛收藏,他説:“這幾年,在廈門、福州和泉州等地,藝術收藏品成為節假日裏最火的禮品之一,較高檔的有名人字畫、古玩、古傢具、金石雕刻等,大眾一些的有水晶、陶瓷製品,各式各樣,應有盡有。”

    18歲的林松是林秉臻的兒子,他眼中的節日禮品又是另一番世界。長假期間,林松有兩位要好的同學過生日,他告訴記者:“去年,他們過生日的時候,我們十多個同學湊份子,贊助他們買了兩台數碼音樂播放器。今年‘十一’假期,我們要忙著準備高考的學習,我就在網上定了兩份生日賀卡,在他們生日那天會自動發送到他們的電子信箱。”林松補充説,對他們而言,節日禮品最好既要新潮好玩,又能表達心意,花錢多少還是其次。

 
 
 相關鏈結
· "十一"樂趣多:出遊、看房、品茶、攝影
· “十一五”新疆將斥資100億元擴容農村公路網
· 河南:"十一五"期間建立重大危險源監控預警系統
· “十一五”期間 江蘇省將建成400個鄉鎮客運站
· “十一”長假看房忙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