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特稿:在歷史的關節點上——中國共産黨86年回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12日電(記者 徐壯志、白瑞雪、曲志紅)1462公里,這是從上海到北京的空間距離。然而,從誕生於上海到在北京執掌全國政權,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奮鬥歷程,走了整整28年。

    建設與改革的歷程同樣光輝而艱辛。從初掌國家之舵到帶領中華民族走上偉大復興的歷史新起點,我們黨又奮鬥了58年。

    多少危急時刻,多少重大關頭,中國共産黨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推動了一次次偉大的歷史轉折。

    不朽的業績,定格在一個又一個歷史的關節點上。

    日出東方

    時間:1921年7月
    地點:上海、嘉興
    標誌:中國共産黨誕生

    背景:

    上個世紀初,一些國家已開始進入工業社會,而積貧積弱的中國沉睡依然。

    伴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照射進黑暗的中國。喚醒中國的歷史使命,被賦予了一支用先進思想武裝的新生政治力量——

    她的名字叫中國共産黨。

    故事:

    風雨如晦,長夜如磐。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一座磚木小樓內,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秘密召開。出席大會的13人,分別來自上海、北京、長沙、武漢、濟南、廣州等地的共産主義小組,代表著當時全國的50多名黨員。

    “擔任記錄的毛澤東開口的時候並不多。他只做過一次發言,介紹長沙共産主義小組的情況。”毛澤東之孫毛新宇説。

    會議是在白色恐怖中舉行的。7月30日,會場突然遭到巡捕的偵察,不得不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小船上繼續。中國革命的航船,就這樣悄然起航了。

    “這是一次年輕人的會議。最年長的不過45歲,最年輕的才19歲。”毛新宇説。

    這些年輕人或許當時並沒有想到,他們取來的“天火”,從此會照亮中華民族的救國之路,將使中國浴火重生。

    專家評點:(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

    任何一個政黨、任何一個階級、任何一種社會力量,能否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佔據應有的地位、發揮應有的作用,歸根結底,要看他能否遵循歷史的規律,解決中華民族所面臨的最緊迫、最根本的問題。在20世紀中國的發展過程中,許多政治力量都提出過自己的主張,都曾在政治舞臺上表演過,但最終都成為匆匆過客。

    歷史,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産黨作為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決定力量。

    星火燎原

    時間: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
    地點:井岡山
    標誌:第一個紅色根據地建立

    背景:

    大革命在蔣介石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中失敗。誕生僅6年的中國共産黨,面臨著挽救中國革命的嚴峻考驗。

    答案似乎是現成的:以俄為師,走十月革命那樣的城市起義奪取政權的道路。

    但,從南昌起義到廣州起義,城市暴動均告失敗。

    最先覺悟的是毛澤東。1927年9月,他發動和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在攻打長沙受挫後,毛澤東毅然決定轉上井岡山,開始了中國革命“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轉變。

    故事:

    墻頭的標語佈告,半山腰的梯田,自己用筷子夾著碘酒紗布往傷口裏塞的傷員……半個多世紀前在井岡山上看到的一幕幕,100歲的杜修經記憶猶新。

    1928年5月,杜修經受湖南省委之派,走進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那時,根據地已初步形成,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軍余部與毛澤東會師,使井岡山的武裝力量增加到一萬多人。

    “我當時太年輕了,對毛澤東同志關於邊區鬥爭的經驗總結無法理解。”杜修經説,“省委後來做出錯誤的決定,是與我的片面彙報有關係的。”

    “三月失敗”、“八月失敗”……井岡山鬥爭的跌宕歷史,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前進的中國革命的縮影。

    毛澤東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一次次臨危不亂、力排眾議。他用詩一般的語言,描述著中國革命的希望——

    “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井岡山時期,紅軍粉碎了敵人的多次“進剿”和“會剿”,革命根據地不斷擴大,土地革命開展得轟轟烈烈。這個處在四週白色政權之中的紅色政權,對全國農村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産生了重要的啟發和鼓舞作用。

    專家評點:(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

    中國革命向何處去?1927年8月以後,共産黨人同時嘗試了兩條道路:一條是倣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另一條是在邊遠的農村進行武裝暴動。實踐證明,後者指出了革命勝利的航向,它不是來自馬克思主義的“本本”,而是來自對中國國情的正確把握。

    井岡山道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始重要成果。

    力挽狂瀾

    時間:1935年1月
    地點:遵義
    標誌:遵義會議

    背景:

    一條河流把遵義城一分為二,她的名字叫湘江。而在另一條與之相同名字的大河兩岸,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而踏上長征路的中央紅軍歷經血戰,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中國革命的航船,駛入了最為艱險的航道。

    故事:

    90歲的原紅1軍團警備連戰士楊世林還記得,那是一座上下兩層的小洋樓,他的哨位在南門。

    天剛擦黑,大門上的煤油燈亮了。楊世林看見,李德來得最晚,穿了一雙大皮鞋,緊握煙斗,一路無話。這位共産國際派來的軍事代表在短短一年多裏脫離中國實際的瞎指揮,不僅葬送了中央蘇區,而且使紅軍在長征初期屢遭重創。

    會議通過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項決定,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揮權,會後又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

    遵義城的這座小樓裏發生了什麼,楊世林這樣的普通戰士並不清楚。但他們很快就發現,此後的戰局有了重大轉機。

    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巧渡金沙江……紅軍時西時東、引南實北,最終跳出了國民黨軍40萬重兵的包圍圈,中國革命從此轉危為安。

    這一切,都是因為毛澤東重掌了紅軍的指揮權。

    參加過遵義會議的鄧小平後來説,遵義會議之前,我們黨沒有一個成熟的黨中央。我們黨的領導集體是從遵義會議開始逐步形成的。

    專家評點:(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主任金一南)

    中國共産黨經過14年的艱苦努力,付出了無數鮮血與生命的代價,終於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路線,自己選擇自己的領導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毛澤東説:中國人民站起來了!1935年在遵義,歷史説:中國共産黨站起來了!

    燈塔指引

    時間:1945年4月至6月
    地點:延安
    標誌:七大

    背景: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展廳裏,陳列著一盞小小的煤油燈。當年,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窯洞辦公桌上,都有一盞這樣的燈。

    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如豆的燈光,不僅照亮了窯洞,也把無數人的心照亮。那高聳于黃土高坡上的巍巍寶塔,如同光芒四射的燈塔,指引著千千萬萬熱血兒女奔赴抗日前線。

    故事:

    “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62年前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裏那條醒目的標語,深深地印在現已96歲的七大代表方強腦海裏。

    “正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七大結束後僅僅兩個月,我們就贏得百餘年來中國人民反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全面勝利。”方強説,在每個歷史關頭,黨都必須有鮮明的旗幟,使全黨“有所指望”、“知所趨赴”。

    “有所指望”和“知所趨赴”的,不僅是中國共産黨黨員。一份1942年出版的報紙披露,北平大學生到大後方去的佔20%,投奔解放區的則達70%。

    方強記得,冒著生命危險來到延安的既有大學生,也有文藝界名人,既有海外歸來的華僑青年,也有國際友人和國民黨軍政人員……

    黃土高原,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地。國際友人柯棣華大夫驚嘆:“奇跡,奇跡,這是20世紀中國的耶路撒冷!”美國記者斯蒂爾在訪問延安10天后感慨地説:“我覺得在延安的訪問中,真正體會到了共産黨常常説的為人民服務。要是我在延安住上11天,那我一定也會成為一個共産主義者。”

    專家評點:(延安精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逄先知)

    收入《毛澤東選集》的159篇文章中,有112篇是毛主席在延安和陜北其他地方的窯洞裏寫的。

    在延安,中國共産黨形成了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涵的延安精神。

    在延安舉行的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使黨在思想上政治上達到了高度統一,是黨走向成熟的標誌。

    進京趕考

    時間:1949年3月
    地點:西柏坡
    標誌:七屆二中全會

    背景:

    西柏坡的房屋,簡陋一如延安的窯洞。在胡宗南的進攻下被迫撤離延安的中共中央,就在這“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裏,從容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

    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奪取城市、掌握全國政權後怎麼辦?

    故事:

    102歲的呂正操將軍對當年參加七屆二中全會的情形記憶猶新:“毛主席説,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呂正操説,2002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來到西柏坡向全黨重申的,正是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所強調的“兩個務必”。

    58年前,毛主席在離開西柏坡進京時,將這一行程比作“進京趕考”。

    58年間,中國地覆天翻。呂正操從胡錦濤總書記意味深長的西柏坡之行中感到,“趕考”之路仍很漫長。

    專家評點:(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李捷)

    縱覽歷史,戰功顯赫而登基立國者不乏其人,但居功不自傲、殫精竭慮而致善始善終者鮮有所獲。對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中國共産黨人來説,“兩個務必”的偉大精神之中,發展出了始終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保持共産黨員政治本色的信心和決心,發展出了中國共産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信心和決心。

    艱辛探索

    時間:1956年9月
    地點:北京,全國政協禮堂
    標誌:八大

    背景: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發出這註定要載入史冊的宣言,那一刻,中國共産黨人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

    在共産黨領導下,千瘡百孔、一窮二白的中國迅速發生令人矚目的變化,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在古老的中國大地建立起來。

    故事:

    如今76歲的伍精華,那時任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縣委副書記、縣長。回憶參加八大的情形時他説:“我怎麼也沒想到,我在大會上發言結束正要離開講臺時,周恩來總理從座位上起身走到我面前,一邊和我握手,一邊親切地問,你是哪個民族的?我回答説:我是彝族人。”

    “你講得很好,要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周總理拉著他走到主席臺的第一排,把他一一介紹給毛主席、劉少奇、朱德等。這一幕,成了伍精華心中無法磨滅的記憶。“那次大會,開得團結、民主、振奮。”

    八大的主要任務,是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新形勢下,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問題相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

    八大對這條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産力,實現國家工業化,滿足人民的經濟文化需要”,並號召:“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的中國而奮鬥!”

    伍精華至今忘不了,聽到毛澤東這些話時,全場掌聲雷動,“我們每個人都起勁地拍手,好像把全身的力氣都使出來了!”

    專家評點:(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

    八大,是中國共産黨作為執政黨舉行的首次代表大會。它依據新的歷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針路線,標誌著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初步成果。

    撥亂反正

    時間:1978年12月
    地點:北京,京西賓館
    標誌:十一屆三中全會

    背景:

    整整10年的“文化大革命”,黨、國家、人民經受了一場浩劫,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故事:

    “改變中國命運的41天”——92歲的于光遠,這樣形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會前舉行的中央工作會議。

    這兩個連在一起的會議長達41天。親歷了這一“思想解放”過程的于光遠説:“小平同志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發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會議閉幕那天,鄧小平走上講臺:“解放思想是當前一個重大政治問題……”

    “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深刻精闢的論述振聾發聵。

    正是這個發言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引領我們黨衝破桎梏,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從此,當代中國的歷史翻開新的一頁。

    專家評點:(中國社科院常務副院長冷溶)

    在中國共産黨86年征途上,它是遵義會議以來最具深遠意義的轉折;在新中國58年曆程中,它是最具標誌性的里程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大業中,它是嶄新的一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闢的,偉大的改革開放,是從這次全會拉開序幕的。

    繼往開來

    時間:1982-2007
    地點:北京,人民大會堂
    標誌:從十二大到十七大

    背景:

    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中國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

    今天,我們又迎來十七大召開的喜慶日子。

    世世代代困擾中國百姓的“衣食之憂”終於漸行漸遠;小康,這個最早出自《詩經》的夢想,穿越3000年悠悠歲月,正在變為現實。

    站在新世紀的門檻,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怎樣做到與時俱進,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故事:

    年逾八十的熊清泉,從1982年至今已5次參加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今天,他又作為黨的十七大特邀代表來到北京。

    他還記得,當年鄧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要建設小康社會,他聽得“從心裏涌出一種騰飛的激情。”

    從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題,到黨的十三大明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從十四大全面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再到十六大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廣闊;中國人民“奔小康”的步伐也越走越堅定。

    作為這一切的親歷者、見證人,熊清泉日益深切感悟到:“讓中國老百姓全面富起來,就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天職和神聖使命。”

    專家評點:(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方永剛)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結著中國共産黨人在這條道路上的艱辛探索。從十二大到十六大的5次黨代會,都在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刻做出了及時正確的戰略部署,它們的共同主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滄海橫流,斗轉星移。從上海的石庫門到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共産黨86年的歷史波瀾壯闊。一次次重要歷史關頭的偉大轉折,已成為中國共産黨為了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征程上一座座里程碑。

    10月15日,黨的十七大將在北京隆重開幕。這一天,距離中國共産黨成立的日子,整整86年又77天。

    中國,又將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相關鏈結
· 中國共産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公報
· 中國共産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公報
· 喜迎十七大:中國共産黨十六大以來的對外交往
· 百姓 代表 境外記者共話十七大:關注 期盼 使命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