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題:(記者 萬一)2007年10月13日,距離北京奧運會開幕還有300天。
今天,奧運會正式“落戶”中國已經6年零3個月整,我國正式組織籌辦奧運會已經2130天。
還有300天,奧運會進入衝刺階段讓每一個熱愛奧林匹克的中國人和外國人此刻都懷揣著夢想,充滿著遐想,期待著明年鳥巢中飛出金鳳凰、飛出新感受、飛出讓國人和世人心靈為之一振的美麗畫面。
已經2130天,奧運元素已經隨著歲月的流轉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浸染了我們身邊的風景,于無聲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2130天,我們這個還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將奧運當成一個契機,踏踏實實地改進了我們各方面的不足,提升了我們民族的整體素質。確切地説,從北京打算申辦奧運會那一天開始,某些意義深遠的變化伴隨著奧運元素已經、正在並且即將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
在距離奧運會開幕還有300天的特殊時刻,不妨讓我們駐足回首,透過無數浸染光榮與夢想的日子,聆聽、觀察、關注:奧運,已經改變了我們什麼。
現代文明:綠色,播撒進和諧神州
9月22日,北京市迎來了一個特別的日子。這一天,道路空曠,空氣清新。在22日早7點至晚7點,天橋到珠市口、王府井到八面槽等路段為兩個無小汽車區域,這些路段只允許公共交通車輛通行。“無車日”當天,市民普遍感到道路比前一天變得通暢,出行變得暢快了;車輛排放的尾氣、鳴響的笛聲減少了,空氣質量提高了。 “騎自行車既是大多數北京市民使用的一種交通方式,也是綠色出行的一種重要手段。自行車節能、環保、零排放,又健康、時尚。每個老百姓需要從自身做起,迎接綠色奧運,保護環境。”北京貝科藍圖自行車租賃有限公司的何先生一邊擦著擺放整齊的自行車一邊説。
“在北京奧運會提出的口號中,‘綠色奧運’是影響最為深遠、廣為人知並在近幾年來改變中國人生活最大的一個。”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學者張頤武説。事實上,除了“無車日”的綠色出行,在北京,每個月的11日設為“排隊日”、出租汽車內全面禁煙,甚至大規模清潔和翻修廁所的行動,無不讓人看到這個古老的都市與現代文明的親切握手。
“綠色”理念,從6年多前舉國歡騰的那一刻起,就勢不可擋地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人們普遍認為,奧運會將改變中國傳統理念,提升綠色的地位。通過奧運會的舉辦,“綠色”對於中國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為國人認識,這種認識告誡我們,綠色不僅有人和自然的關係內涵,還有人和人的關係內涵。可以確定的是,正是奧運會這個契機,綠色的種子已經扎進民眾深厚的土壤中,綠色的規範也已融入在政府的運作中,綠色,將讓奧運賽場風雲變幻的美好瞬間成為中國人展現自己綠色追求的永恒努力。
百姓生活:衣食住行盡享奧運“紅利”
10月7日,備受北京市民關注的地鐵5號線開通試運行。一時間,百姓大呼方便、沿線商家生意升溫。“沒有5號線前,我原來早上上班從家到位於崇文區的單位至少需要1個半小時,現在最多40分鐘。”在5號線的起點站--天通苑北站的站外廣場,家住天通苑小區的李傑告訴記者,“這都是託福北京要辦奧運會。要是沒有奧運會,我估計不會這麼快就有這條地鐵5號線。北京奧運會給百姓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
“一屆奧運會的舉辦,將帶來民眾生活顯著的改善。這個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以來已經被證明了多次的事實,將毫無例外地在中國百姓身上得到應驗。”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尹韻公説,“這些變化其實不僅僅體現在出行更為方便上,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老百姓都會感受到奧運帶來的變化。”
奧運會籌備以來,除了新修的寬敞的道路越來越多,軌道交通發展迅猛外,隨著大規模舊城的改造,目前北京的人均住房面積已經比6年前翻了一倍,城市的一半已經被綠色覆蓋,未來1年左右還將出現“六環碧水繞京城”的美景,北京正在逐漸成為宜居城市。“而由於奧運概念的帶動,本來就形勢良好的中國經濟又加上了一個助推器,中國百姓的腰包明顯鼓了起來,2006年我們的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就是很好的一個佐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説,“穿得比以前漂亮、吃的比以前好、住得比以前寬敞、出行比以前便捷,這些變化不僅僅發生在北京,全國的百姓都是一樣的。”
民族素質:在急速推進的文明浪潮中提高
目前的北京,急速推進的文明浪潮正在席捲這個城市,北京市政府正發起一場做文明人的運動,並把150萬冊文明禮儀普及讀本派送到市民家中。 面向全市市民的“首都文明工程”已經啟動;以“建設新北京,貢獻新奧運,展示新形象,塑造新青年”為主題的“青春奧運文明行動”已經在廣大中小學生中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了。
而在全國其他的地方,圍繞奧運這個主題的一系列“講文明、樹新風、重禮儀”的活動開展的普遍而持久。和以前不同的是,這些活動大多數都是民眾自覺參與的。有外電評價説,古老的中國正在奧運五環旗下開始了一場全面提高民族素質的“運動”,而這個運動是非政治的,且深受百姓歡迎。
“奧運會必將給我們這個民族留下長久的‘奧運遺産’,而這其中因為奧運會的舉辦而帶來的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比奧運會留下的場館要更為珍貴。”中國教育電視臺臺長康寧博士説。2001年7月19日,當北京成功申奧喜悅依然洋溢在胸之時,北京市精神文明辦即發出對北京市民十二個“小毛病”的宣戰聲明:隨地吐痰、排隊加塞兒、出地鐵車門太難、過馬路心太切、乘出租車仍有不滿意處、“京罵”、缺乏微笑、路標不指路、沒有説“對不起”的習慣、對“老外”比對外地人好、話太多等自家人的小毛病被無情端出,北京人一夜之間成了眾矢之的。如今,這些小毛病已逐漸為越來越多的北京人所正視,在今年舉行的一系列“好運北京”奧運測試賽期間,變化有目共睹。
現在北京奧運會志願者的招募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目前報名人數已經超過50萬人,而通過這個數字我們發現的是通過奧運籌辦和積極的宣傳,我們的青少年一代和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光大、民族凝聚力的噴發,這是國家軟實力的表現,也是國家競爭力的表現。在過去六年中,奧運會對中國的諸多領域産生了正面影響,比如教育、規章制度、環境保護標準等等。不可否認,很多方面還有待改進,但我們為這些領域的進步感到鼓舞。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説,國際奧委會更加相信,北京奧運會將為中國留下一筆巨大的遺産,並會持續影響中國。我們將盡力確保北京奧運會樹立正面的榜樣。這也是對所有奧運會的期望。如果奧運會産生的效益超出體育的範疇,那將是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