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雪龍"號極地破冰船啟程 南極科考迎來"大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7日   來源:人民日報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此次南極考察活動將圍繞長城站、中山站兩站改造,實施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和確保內陸站建設選址這三大任務一一展開。

    11月6日,升級改造完畢的我國南極科考船——“雪龍”號駛出維修工廠,在上海船廠船舶有限公司碼頭亮相。人民日報記者 屠知力 攝

    為在“人類不可接近之極”建站選址

    記者:此次南極考察將在冰穹A地區進行綜合考察。因為我國將在冰穹A地區建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這一綜合考察格外引人關注。

    曲探宙:是的。冰穹A是南極冰蓋最高區域。由於其嚴酷的氣候環境條件,這裡過去一直被國際南極考察界認為是“人類不可接近之極”。2005年1月18日,我國內陸冰蓋考察隊從地面到達冰穹A並開展實質性科學考察行動,這在人類南極科考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這次考察首先將測定我國南極內陸考察站址及環境參數,為建站選址提供系統、詳實的決策依據,為下一年度完成內陸站建設奠定基礎。

    其次,利用冰穹A這個南極科學考察和研究的制高點,進行冰蓋典型斷面綜合考察、冰穹A冰芯鑽探、綜合地球物理探測和天文學觀測等,以此帶動一批具有極地特色和優勢的學科發展,形成我國的優勢研究領域,為國際極地年和國際南極科學作出貢獻。

    這次內陸隊總計工作時間計劃為90天。考察隊員在冰穹A大本營及其周圍6000平方公里範圍內,進行建站選址和科考任務,計劃花去20天時間,在2008年1月底之前撤離冰穹A。

    記者:能否具體介紹幾個內陸考察任務?

    曲探宙:我們有一項主要的考察任務叫作“冰雷達探測”,這也是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熊貓計劃”中的一個核心內容。科考隊會在冰穹A區域繪製高精度三維冰下地形圖,為確定內陸科考站站址提供最詳實的探測數據;同時,也可明確冰穹A是否存在超過150萬年的古老冰體,並尋找最佳的深冰芯鑽探位置。

    這個任務採用穿透能力超過3500米、四種極化天線的脈衝調製型冰雷達探測系統開展工作。為完成冰穹A區域1400千米冰雷達探測任務,至少需要30桶燃油。

    冰穹A區域1:50000地形圖的測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測區範圍15公里×30公里,可為我國內陸科學考察站的站址選擇提供可靠資料。

    另外,根據冰穹A的特殊地理位置,還將建立一個天然地震觀測系統,利用天然地震觀測數據,獲得站點及其周圍地區地球深部結構信息。

    記者:在“人類不可接近之極”進行這些科考活動,一定相當艱難,甚至充滿了風險。

    曲探宙:在那樣的環境下,科考和探險是分不開的。我們已經確立了相應的安全措施和應急預案。比如,科考隊員每天與中山站電話聯絡一次;如現場條件不許可,則中止考察,卸掉物資就地返回,確保人員安全等。

    “熊貓計劃”關注生態、環境主題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熊貓計劃”。

    曲探宙: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的核心計劃“熊貓計劃”,全稱是“南極普裏茲灣—埃默裏冰架—冰穹A斷面科學考察與研究計劃”,英文簡稱“PANDA”,恰好是“熊貓”的意思。此次考察分為度夏和越冬考察,包括內陸冰穹A地區考察在內,一共需要執行科考任務37項,其中和國際極地年有關的就有29項。

    這些科考任務大都集中在生態、環境的主題,圍繞著全球氣候環境的變化展開,比如南極長城站區生態環境演變研究、南極法爾茲半島生物多樣性調查、南極中山站區生態環境演變研究等。這是由於極地生態系統對氣候環境變化極為敏感,是跟蹤、監測和研究區域性和全球性氣候環境變化及其響應和反饋作用的天然實驗對象。

    記者:南極的極端環境為我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條件?

    曲探宙:確實如此。這次考察就將有針對性地進行隊員的生理、心理適應比較研究,以及營養膳食調查和營養干預研究等。

    長城站處於南極圈外,中山站處於南極圈內,冰穹A處於4000米的低氧、高寒、強紫外線的複合環境,在這些環境下通過對隊員進行生理、心理監測,可以獲取重要的第一手數據。

    這些研究成果既可為我國極地特殊環境生理學積累資料,也可應用於航天、高原和現代社會心理健康研究。為此,科研人員在內陸隊隊員出發前、到達中山站、到達冰穹A、返回中山站和返回國內不同時間段都將對其進行生理、心理指標檢測,並將血樣品採集、分離和保存後帶回國內,進行實驗室深層次分析研究。

    另外,這次科考任務之一的極地機器人系統現場考察與應用研究,將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驗證機器人系統的關鍵技術,採集大量的科學觀測數據,為後繼的該機器人系統實用樣機投入使用奠定基礎。

    記者:對長城、中山兩個考察站進行大修也是一項重要任務。

    曲探宙:長城站是今年改造重點。它建於1985年,已超過當時的設計使用年限,由於各種原因,考察站的整體能力也有所下降,不能滿足使用要求,需要對原有站區進行拆除、改造、新建。根據安排,2007—2008年南極夏季期間要完成900多平方米科研棟、600多平方米綜合活動中心、遠程通訊網絡系統建設等任務。同時還要對長城站周邊進行200平方公里的航空攝影。

    中山站建於1989年,在此次南極考察度夏期間將拆除原科研棟和完成綜合棟等11個單體建築的基礎工程,建設985.56平方米的車庫。同時國家測繪局將以中山站站區為核心2平方公里內施測1:500大比例尺數字化地形圖。(記者 余建斌)

“雪龍”號升級

    這是正在上海船廠緊張大修的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10月26日攝)。為準備我國即將開展的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雪龍”號于2007年3月27日駛進上海船廠船舶有限公司浦西修船碼頭進行升級改造,船上的通訊導航設備、海洋科學考察設備、實驗室以及生活設施等將全部更新,大修完成後將全面提升“雪龍”號的極地、大洋科學考察能力。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我國唯一從事極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龍”號,在經過耗資兩億元、歷時7個多月的大修後,以全新的面貌精彩亮相,即將執行我國第二十四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

    據悉,此次“雪龍”號改造主要包括船體、輪機、電氣和科考4個部分。經過大修,“雪龍”號完成了升級。

    更亮麗——紅白外衣替代黑白外衣

    最為直觀的是,“雪龍”號的外貌發生了變化。6日,在上海船廠舉行的交船儀式上,人們發現,“雪龍”號一改固有的黑白色外衣,代之以鮮亮的紅白相間外觀。

    更舒適——面積利用率大幅增加

    據“雪龍”號船長孫波介紹,通過統一設計後,“雪龍”號最大程度增加了面積的利用率,改造後的科考船對生活區佈局進行徹底的完善和調整。

    更先進——自動化能力提高,增設“千里眼”

    “雪龍”號新增了許多科研設備,船體的自動化能力大大提高。航行設備及駕控臺全部更新,同時增設“千里眼”電子海圖及F站、銥星電話系統等。為了容納更多的學科加入到極地考察隊伍中來,船上的實驗室面積已從原來的200平方米增加至687平方米。

    孫波説,“雪龍”號如今更能滿足未來我國極地科學考察和後勤保障的需求,並能和國際極地考察船相接軌。

    “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極以來,已先後10次赴南極、2次赴北極執行科學考察與補給運輸任務。

    鏈結

    冰穹A:整個南極大陸98%的面積被平均厚度達2450米的冰體覆蓋,好像頭上戴了一頂大帽子,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冰蓋”。冰穹A是南極內陸冰蓋距海岸線最遙遠的一個冰穹,也是南極內陸冰蓋海拔最高的地區,氣候條件極端惡劣,被稱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

    南極長城站:長城站是我國首個極地常年考察站,建於1985年,位於西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南部,具有南極洲海洋性氣候特點,被稱為南極洲的“熱帶”和“綠洲”。長城站主要開展極地低溫生物、生態環境、氣象、海洋、地質、地化、地震、地磁和電離層等科學觀測和研究。

    南極中山站:中山站建於1989年,位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地處南極圈之內,是進行南極海洋和大陸科學考察的理想區域。中山站主要開展極區高空大氣物理、冰雪和大氣、海洋、地質、地球化學(隕石)、地理等科學觀測和研究。

 
 
 相關鏈結
· 中國開始為建立第三個南極科考站進行選址測量
· 第24次南極科考11月啟動“雪龍”號下水“熱身”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