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1月8日電(記者 邱紅傑、呂諾、皮曙初)作為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文華獎參評劇目,北京京劇院的大型京劇交響史詩《梅蘭芳》近日在湖北鄂州大劇院上演時,不時掀起陣陣掌聲。
“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好戲!”一位觀眾説。在八藝節主會場武漢及各分會場,這樣的讚嘆聲並不鮮見。
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是廣大群眾的熱切願望。如何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産品和服務,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設和諧文化”的歷史任務?連日來,許多文藝工作者通過參加中國藝術節,有了新的體會和認識。
努力創作更多優秀的精神文化産品
“沒想到傳統京劇與西方交響樂能那麼完美地融為一體。”一位觀眾在看完《梅蘭芳》後這樣感慨。
“十七大明確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在振奮的同時,也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北京京劇院院長王玉珍説,“怎樣在繼承京劇流派經典的同時,給傳統藝術注入新的活力,這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梅蘭芳》突出刻畫了梅蘭芳愛國、敬業、創新的品質。王玉珍説:“演員們在演梅蘭芳的過程中走近梅蘭芳、學習梅蘭芳,與藝術大師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對話,靈魂得到凈化,思想得到昇華。”
她説:“我們今後的創作,要突出圍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讓百姓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見賢思齊。”
“十七大強調了建設和諧文化的任務和要求,標誌著我國文化發展又進入了一個空前有利的發展時期,這對文藝工作者既是鼓舞又是鞭策,文藝工作者要承擔起光榮使命。”山西省話劇院院長賈茂盛説。
由山西省話劇院排演的話劇作品《立秋》,近日在八藝節上奉獻第347場演出。該劇借助一家山西票號在民國初年的興衰故事,表達了“勤奮、敬業、謹慎、誠信”的主題,打動了觀眾的心。
“《立秋》所表現的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誠信為本的精神,在祖國大陸和台灣都引起強烈共鳴,這種共鳴正是我們奉獻給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賈茂盛説,牢記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積極反映人民心聲,我們將一直沿著這條創作道路走下去。
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能夠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溫潤心靈,對於充實精神世界、促進社會和諧有著獨特的作用。近幾年,我國文藝界積極探索藝術創新,不斷開拓藝術新境界。電影《張思德》,電視連續劇《恰同學少年》,歌劇《野火春風鬥古城》,舞劇《紅河谷》,歌曲《吉祥三寶》,長篇小説《笨花》等一批主旋律文藝作品,受到推崇。
“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相比,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我們創作出的産品還是遠遠不夠的。”戰友文工團團長劉斌説,黨的十七大從建設和諧社會的高度再次向文藝工作者發出了莊嚴的召喚。文藝工作者要做繁榮先進文化的排頭兵,不斷推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並能經受歷史和實踐檢驗的精神文化産品,才能不負神聖使命。
讓群眾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中享受美好生活
感人至深的劇情、振奮人心的舞步、經久不衰的音樂、華麗奪目的服裝……6日晚在武漢劇院上演的美國百老匯經典《42街》引起許多觀眾追捧。傳統與現代、海內與海外……八藝節期間各類優秀藝術作品爭奇鬥妍,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藝術享受。
讓人民群眾成為文藝精品的欣賞者、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和諧文化的建設者、節慶文化的享受者,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是舉辦藝術節的最終目標。
八藝節期間,500多個群眾文化節目和作品競爭“群星獎”,幾十台海內外劇目參與祝賀演出;在主會場武漢外,設立宜昌、黃石、襄樊、荊門、鄂州5個分會場;湖北各地還組織了“唱響八藝節——群眾文化月”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活動,設立“觀眾最喜愛劇目獎”和“觀眾最喜愛演員獎”,讓群眾最廣泛地參與到藝術節活動中來。
“和諧文化是全心全意服務於人民的文化。藝術要面向人民,也要讓人民參與,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主義文化。”湖北省美協名譽主席、著名畫家周韶華説,民眾的參與,是文化向前推進的動力。文化起源於人民,也應該回歸人民,讓更多的群眾享受文化,參與文化活動,這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
建設和諧文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團副團長楊建港認為,文藝工作者肩負的歷史責任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要向廣大群眾傳播先進文化,傳播和諧文化;二是要引導人民群眾建立良好的文化消費習慣,提升廣大群眾的文化層次;三是要試驗新劇目、新的文化形式、新的文化形態,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
北京京劇院注重國粹藝術在年輕一代的普及和弘揚。他們改編的一些劇目,保留原汁原味的京劇唱腔,但在服裝、造型上融入時尚元素。演出結束後,還留出半小時時間供觀眾提問、評點。交流與互動中,觀眾加深了對戲劇的理解,參與了劇目的再創作。
王玉珍説:“我們高興地看到,在互動中,青年觀眾對京劇的興趣大增,他們開始懂得欣賞京劇之美。我們也由此看到了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新希望。”
努力縮小文化生活的“貧富差距”
文藝是面向大眾的藝術,如何使大眾能夠經常性地欣賞到優秀作品,這是文藝工作者思考頗多的問題。
據八藝節組委會副秘書長、湖北省文化廳廳長杜建國介紹,八藝節期間,所有演出都限定最高票價,每場演出都要有不少於總座位數15%的低價票,最低票價低至20元。同時,近2萬名勞模、環衛工人、農民工等群體受到邀請,現場觀看了八藝節開幕式的綵排;一批免費的各類演出贈票送給了軍烈屬和殘疾特困群體;一些精品節目進大學校園免費演出……這些舉措使藝術節人民性的特點更加鮮明。
對照十七大報告提出的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許多文藝工作者感受到肩上擔子的分量。他們表示要把健康向上的文化産品和服務送到城鄉基層特別是精神文化生活不夠豐富的群體身邊,為提高全社會文化生活質量而努力。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每年有四分之一的工作是送戲到社區、農村、軍營、校園,還指導大學生搞劇社。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楊紹林認為,這種服務既是普及戲劇藝術,也是培養戲劇的觀眾和票房。他説,對我們這樣一個地域、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在人與人之間受教育程度也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下,每一個戲劇人都有責任通過戲劇的影響力建立起共同的文化價值觀,以及人類和諧社會所需要的理想支撐。
北京京劇院制定措施,鼓勵、引導演員送戲到基層。每年,“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送戲就有60多場,到農村和城市社區劇場演戲也都超過20場。演給農村觀眾的,一般選擇《秦香蓮》《白蛇傳》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戲;演給大學生的,傳統的和現代的都有,只要是高質量的戲,就能吸引大學生;在社區舞臺上演的劇目,則是改編過的小劇場戲,不受場地限制。
傳統地方戲曲楚劇,雖然是一個小劇種,但在湖北一帶有著深厚群眾基礎,它所傳播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影響了許多人的成長。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團每年要組織200多場下鄉演出。楊建港總也忘不了,2005年冬天,劇團在大冶市演出,群眾穿著膠鞋,站在雪中看戲,一站就是3個小時。
楊建港説:“只要老百姓愛看,我們再苦再累也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