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1月14日電(記者 董振國 王汝堂)為增強地震災害應急防禦能力,我國積極加快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目前,全國68個大中城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據中國地震局副局長趙和平介紹,近年來,我國不斷增強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和公眾自救互救能力,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和疏散通道,做好災難疏散準備。全國20個省(區、市)的68個大中城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設數百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高度關注。應急避難場所具體是指城市用於民眾躲避地震、火災、爆炸、洪水、疫情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難場所,一般為公園、開闊地等,北京、上海等市很多公園就同時具備緊急避難的功能。
據了解,我國在《“十一五”期間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中明確提出,省會城市和百萬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關規劃和標準,加快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工作。目前,北京、上海及大部分省會城市已經建立並完善了應急避難場所。
我國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基本建立
新華社濟南11月14日電(記者王汝堂、董振國)我國以《國家地震應急預案》為核心,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條塊結合、結構完整、管理相對規範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基本建立。
中國地震局副局長趙和平在濟南召開的地震應急救援工作會議上介紹,近年來全國各地紮實推進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到2006年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90%的地市、近70%的縣和2000多個鄉(鎮)人民政府編制了地震應急預案,鐵道部等17個部委、500多個省政府廳(局)、各級地震部門編制修訂了應急預案,應急預案已深入到企業、鄉村、社區、學校、醫院和家庭。2007年,各地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取得了新的進展。
據了解,為加強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和應急監督檢查,提高政府及部門地震應急管理水平和指揮處置能力,中國地震局從1998年開始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先後對全國地震重點危險區所在地的14個省份開展了地震應急工作監督檢查,取得了積極效果,建立了地震應急檢查工作制度。
為提高政府的地震應急指揮能力、部門協調聯動能力和群眾的自救互救能力,中國地震局會同地方政府在重點地區開展地震應急演練,僅2006年以來,各地就開展了近百次形式多樣的地震應急演練。
專家指出我國城市防禦震害能力薄弱 應引起重視
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高建國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我國主要城市的防震害措施和投入不足,城市防震害整體能力薄弱的現狀應引起重視。
高建國説,從過去的經驗教訓可知,隨著城市化的提升,地震損失將越來越不限于工程損失,商業中斷、社會功能癱瘓、信息丟失等非工程損失所佔比例將越來越大。目前,我國社會經濟和人均佔有財富仍屬於發展中國家,城市的各項防災減災投入過低,加上現階段社會公眾的減災意識還不夠強,一旦在城市發生較大震級的地震,損失將會成倍增加。
北京中心城每年將建20處至30處避難場所
記者從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獲悉,根據新出臺的《北京中心城地震及應急避難場所(室外)規劃綱要》,北京中心城每年將建20處至30處避難場所,力爭在2010年前完成所有大型避難場所的配套設施建設。
根據新規劃,北京中心城每年新建的避難場所將可接納150萬到200萬人,各新城每年新建的避難場所可接納6萬到10萬人。
1月7日,一位太原市民從應急避難場所的標識牌前走過。日前,山西太原首個應急避難場所在迎澤公園建成。園內設立應急指揮部、物資發放區、醫療急救區等應急避難區,每個區域均設置有明顯標識牌,清楚地標明疏散方向、位置和應急設施,可同時容納3萬人應急避難。 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昆明建成首個大型永久性應急避難所 可容納6萬人
昆明市第一個大型的、永久性的應急避難所6月26日整體建成,這個應急避難所在發生災害時可容納5萬至6萬人臨時避險。
這個應急避難所位於昆明市最大的城市公園寶海公園內,可以用作避難場所的面積近120畝。據昆明市防震減災局副局長夏平成介紹,本著“平災結合”的原則,寶海公園平時不改變公園固有的休閒、娛樂和健身功能,其原有景觀也不會被破壞,當發生地震、大面積火災、煤氣泄漏、爆炸、水災等災害時,方可啟用為避難場所,為附近社區災民提供臨時避險。
鄭州:年底前要開建首批應急避難所
鄭州市地震局近日發佈消息,今年年底前要開建首批應急避難所,地址選在碧沙崗公園和人民公園。並透露明年鄭州市每個縣(市、區)要逐步開始建設應急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