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物價持續上揚:牽動百姓神經 考驗政府調控能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1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記者 陳芳 周英峰 郭奔勝)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在經歷了9月份的小幅回落後,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6.5%,與8月創出的十年最高點持平。

    國際市場油價高漲、糧食減産,國內部分生産資料和消費品價格上升,豬肉、食用油和柴油、液化氣等價格持續上揚。2007年價格“晴雨錶”的跌宕起伏,從未像今天這樣牽動百姓神經,考驗政府調控能力。

    人們關心的是,這一輪漲價,是結構性上漲還是全面通貨膨脹的前兆?如何理性看待當前物價上漲形勢?政府又將採取哪些措施穩定市場供應?

    1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街道,看望這裡的困難群眾,並與居民們親切座談。這是溫家寶與雨兒衚同22號院居民劉秀英老人親切交談。 新華社記者姚大偉攝

    受影響最大的是低收入者

    11月14日,北京市宣武區沃爾瑪大型超市人頭攢動。前來買菜的市民普遍反映,價格上漲太快了。記者隨機抄錄了一份價目表:1公斤豬肋骨18.9元;5升桶裝魯花食用油每桶105元;蔬菜中,每公斤西蘭花13元,每公斤豆角8.8元……

    市民對物價上漲有著強烈感受。豬肉、食用油和蔬菜價格的走高,在10月CPI的數據中也都得到了印證:豬肉價格上漲54.9%,油脂價格上漲34.0%,肉禽及其製品價格上漲38.3%,鮮菜價格上漲29.9%。

    由於油價上漲,液化氣價格也開始飛漲。在廣州市,不包送的15公斤瓶裝液化氣價格近期漲到每瓶123元,成為近些年來的瓶裝氣最高價。

    中國青年報與騰訊網針對1.4萬人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90%的公眾認為自己的生活受到最近這一輪漲價的影響,近八成人覺得入夏以來自己的飲食質量下降,受影響最大的是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

    面對逐漸攀高的物價,一些低收入者開始“節衣縮食”。部分市民反映,這一輪漲價雖然對他們的生活沒産生“傷筋動骨”的影響,但在心底裏也有一種擔憂——“工資的上漲速度跟不上物價的漲速”。

    今年物價上漲是結構性上漲

    如何看待當前物價上漲的形勢?

    事實上,從2003年以來,我國連續4年物價保持基本穩定。CPI較快上漲始於去年四季度,今年以來逐月加快。特別是3月份以來,CPI漲幅連續八個月超過3%的警戒線,同比上漲4.4%。價格總水平大幅度上漲,已成為當前宏觀經濟運行中一個突出問題。

    11月14日,顧客在寧夏銀川新華百貨食品超市內挑選食用油。近日,受原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寧夏銀川市場上各種品牌的食用油零售價格有所上浮,5升桶裝油較1個月前平均上漲5元至10元。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三次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分別發生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對於這一輪的物價上漲,業內普遍認為與以往不同,主要是短期食品價格上升所帶動的結構性上漲,不會引發全面通貨膨脹。

    有關主管部門指出,分析今年以來的價格運行,呈現“兩漲一穩”的結構性特點:

    一是食品類價格大幅上漲。前三季度,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6%。10月份,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7.6%。這是推動CPI上漲的首要原因。

    二是居住類價格持續上漲。這是影響CPI上漲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前三季度,居住類價格上漲4.1%。10月份,居住類價格同比上漲4.8%。

    三是工業消費品價格總體平穩。前三季度,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交通和通信類、衣著類價格分別下降1.1%、0.7%和0.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煙酒及用品類、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分別上漲2%、1.7%和1.8%。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表示,CPI的上漲仍然是結構性上漲,食品類價格上漲快,但價格上漲並未傳導到其他商品,物價沒有出現全面上漲。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指出,在CPI的8大類商品中,最近幾個月一直是5類上漲,3類下降,市場沒有出現供應緊張的狀況。通貨膨脹的主要標誌之一就是物價全面上漲,從核心CPI(剔除食品能源消費價格)這個角度來分析,目前不是全面通脹,市民不必恐慌。

    國內外多種因素助推物價上漲

    權威人士指出,國內消費品供應總的是能夠滿足的,但存在結構性問題。工業品價格基本保持穩定,突出的是食品價格上漲。推動物價上漲有國內外多種因素:

    ——全球糧食減産和石油價格飆升,直接導致了農産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去年全球穀物産量19.85億噸,減産3300萬噸。隨著石油價格的持續上漲,一些國家利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增加。供求關係的變化,使今年以來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漲,從而影響國內市場價格。

    ——成本增加推動了物價上漲。近5年來尿素、柴油、農膜價格分別上漲26.6%、64.4%和60%,糧食生産成本每畝上升23.9%,種植業和養殖業比較效益下降。

    ——生豬供求失衡亦加劇價格波動。受去年豬價過低和疫病的雙重打擊,生豬出欄大幅度下降,豬肉供應偏緊。目前,豬肉價格雖然漲幅較大,但比1997年只上漲了30%左右。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表示,我國主要農産品價格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達到峰值後一直在較低水平運行。總體上看,這一輪農産品價格的上漲屬恢復性上漲。但也必須注意到,這次漲價中也有一些非理性因素。

    如個別行業協會和企業的不正當價格行為加劇了食品價格的上漲,轉嫁成本增支壓力;少數企業和經營者串通漲價、合謀漲價;有的企業趁機哄抬價格,這些行為都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對價格上漲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政府:千方百計穩定市場 讓人民生活更踏實

    “這些天物價有所上漲。我知道,價格哪怕只上漲1塊錢,對老百姓的生活都有影響。我們有辦法保障供給,採取多方面措施穩定物價。”

    “你們的生活好了,我們才安心,才算把工作做好了。”溫家寶總理12日慰問北京生活困難群眾時的誠懇話語,讓人們從內心中感動著——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解決群眾的困難是政府的責任。

    根據有關權威部門的預測,今年最後兩個月,物價上漲的趨勢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全年漲幅會保持在4.5%左右,不會出現由於總需求嚴重超過總供給而引起全面持續的價格上漲。但業界普遍認為,由於通貨膨脹因素的存在,中國已經進入價格上升階段。

    國務院14日專門研究部署穩定市場供應和保障困難群眾生活工作,強調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人民群眾生活擺在第一位,採取切實措施,保證重要消費品的生産、供應和市場穩定。

    地方政府不斷加大投入扶助城鄉困難群體。內蒙古自治區近期先後下撥財政資金5億元,將企業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標準從人均每月170元提高至255元;籌集資金1.9億元,使75萬城鎮貧困居民的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月提高20元……

    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國家提高成品油價格後,合理疏導受影響行業成本增支,加大監管力度,組織好生産供應,保持市場物價的基本穩定。

    為緩解物價持續上漲對低收入群體生活的壓力,中國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正積極採取措施扶持生豬、油料生産和奶業發展,確保市場供給;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行為,引導居民消費;落實學校食堂以及公共交通等公益性行業補貼政策,提高低收入人群社會保障標準,保證市場基本平穩,確保讓人民生活得更踏實。

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研究部署穩定市場供應和保障困難群眾生活工作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穩定市場供應和保障困難群眾生活工作。

    會議認為,今年以來,國際市場油價高漲、糧食減産,國內部分生産資料和消費品價格上升,特別是豬肉、食用油和柴油、液化氣等價格上漲較多。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及時採取措施,扶持生豬、油料生産和奶業發展,控制玉米深加工盲目發展,增加公益性行業補貼,提高低收入人群社會保障標準,保證了市場基本平穩。

發展改革委要求各地保障成品油供應穩定市場物價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記者 江國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3日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國家提高成品油價格後,合理疏導受影響行業成本增支,加大監管力度,組織好生産供應,保持市場物價的基本穩定。

    通知要求各地努力控制連鎖反應:各地在調整公路客運和出租車等政府定價産品價格時,調整幅度要嚴格控制在成品油價格上調引起的成本增支範圍內,嚴格禁止借機搭車亂漲價;對公路貨運、水路運輸等由市場自發調節的價格或收費,要加強市場監測,嚴禁借機哄抬價格,對調價幅度超過成本增支幅度的要進行必要干預;嚴禁受成品油價格調整影響較小或者根本沒有影響的行業或商品趁機漲價。

 
 
 相關鏈結
· 張文岳就穩定物價、保證市場供應工作作重要批示
· 寧夏安排部署保障成品油供應、穩定市場物價工作
· 10月23日豬肉價格基本穩定 牛羊肉價格略有上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