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太湖藍藻事件之後的報告:太湖吃一塹 發展長一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1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南京11月18日電(記者郭奔勝、江國成)浩瀚的太湖,6個月前,以藍藻暴發的方式,表達了對環境污染的深度焦慮;6個月來,生活在太湖邊的人們,以對“生態文明”的最新認識檢討著人與湖的關係。

    記者近日在太湖地區回訪發現,沿湖各地把壞事變好事,用環境壓力倒逼發展方式轉變,用太湖藍藻事件喚醒全民環保意識,帶動了江蘇全省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全面小康必過“生態關”

    江蘇省早在2003年就制定了“全面小康指標體系”,體系中包括了綠化水平和環境質量綜合指數。按照這個指標體系,蘇州、無錫、常州以及9個縣(市、區)已經達到了省定全面小康指標,今年南京和鎮江有望基本實現。

    但是,太湖藍藻污染事件讓蘇南乃至全省認識到,僅僅達到指標體系規定水平還不能從根本改善環境質量。江蘇省委、省政府強調:無論經濟怎樣繁榮發達,如果不能讓老百姓喝上乾淨的水,人民群眾就不會認可已取得的全面小康成績!今後凡是環境沒有治理好的地區,不能宣佈實現全面小康,蘇南一些縣市如果“生態補課”不合格,全面小康的帽子要摘掉,進行重新排序評估。

    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説,全面小康建設要補環境保護、生態修復這一課,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任何退路。

    蘇州市委書記王榮説,蘇南自古就有江南水鄉的特色魅力,但是在工業化的初、中期曾遭到較大的環境損害,當前要把生態重建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工程,在不欠新賬的前提下逐步還清舊賬,要像當初抓經濟指標那樣來抓環境指標。

    蘇州、無錫、常州這些太湖周邊城市的領導者們進一步認識到,人口、産業和城市的增長必須充分考慮環境容量和土地資源的承載能力。為此,蘇南的發展方針必須進行大調整。調優産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恢復生態平衡,構建生態環境競爭力。有了好的生態環境,才有好的投資環境、人居環境,才有足夠的吸引力。

    江蘇省已提出太湖治理的兩個階段性目標,即用5年左右的時間,在全省總體上全面達到小康之前,實現太湖水質明顯好轉,確保太湖周邊地區飲用水安全;到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現代化之前,基本完成徹底治理太湖的任務,恢復太湖地區山清水秀的自然風貌。

    “太湖水質惡化警醒這個區域的人們,莫讓富庶擋住了生態文明的視線。”長期關注太湖治理的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説,慶倖的是,人們開始用敬畏和內省的態度去認真反思太湖藍藻的告誡。從增強生態文明意識上看,最近的短短半年超過了過去的10年!

    讓“環保巴掌”越拍越響

    “河長”,這個過去聞所未聞的詞彙,成了無錫市各級幹部的新“官銜”。據介紹,全市所有黨政一把手,分別擔任了64條河流的“河長”。“河長”主要職責是督辦河流水質的改善工作。

    受藍藻影響最大的無錫市,污染環境者已面臨著“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壓力。截至目前,無錫全部取締了排污不達標的旅遊船舶和水上餐飲船舶,同時關閉了近400家小化工廠。無錫市還提出到2008年底沿湖200米範圍內建成生態湖濱帶,到2010年底,沿湖縱深5公里範圍內建成生態循環經濟帶。

    蘇州市提出,要建設300多座橋梁以疏通被道路堵塞的河流,改善水環境。蘇州市還組織市級機關的幹部進行“親水行動”,到太湖邊去感受水之美、感悟水之憂。

    位於常州武進區和無錫宜興市交界處的漕橋河,是太湖流域一條污染嚴重的河流,過去由於責任不清,雖經環保部門多次督查,但污染問題仍然沒有解決。藍藻事件發生後,省市直接督辦沿河地區分清責任、大力治污,目前河流水質得到較大改善。

    在張家港市的主要路口,巨大的電子屏幕上動態發佈環保部門處罰的污染企業名單,目的是讓違法企業始終處在公眾輿論的監督中。做了多年環保工作的市環保局長陶平説,過去環保工作容易出現“頂不住也站不住”的現象,環保常常“尾巴參與”,而現在“頂得住也能站得住”,環保實現“一票否決”。張家港在全市設立97個點位,對150家重點企業實行在線24小時監控,任何一個偷排行為都難逃“監督法眼”。

    在吳江市,全市重點河流斷面設立了22個監測點,實行日動態監測報告,每日下午4時監測結果通過手機短信發送給市委、市政府、環保部門及鄉鎮負責人,以及印染協會會長和印染企業主。“這樣做不僅可以準確鎖定污染源、實施精確打擊,還能提高印染業主達標排放的自覺性,同時有利於啟動快速處理機制。”吳江市環保局長范新元説。

    過去,環保部門常因“一個巴掌拍不響”而苦惱。半年來,在太湖藍藻事件的教育下,江蘇各地黨政部門齊心協力抓環保,“環保巴掌”越拍越響了。

    太湖吃一塹,發展長一智

    藍藻的虧不能白吃。半年來,江蘇人減少了太湖養殖,讓螃蟹為太湖治理讓路;他們又制定了與國際接軌的排污標準、啟動了排污權交易;他們進而大力倡導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思路大大拓寬了。

    太湖藍藻事件後大幅度修訂的《江蘇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將於2008年1月1日正式實施。為此,太湖地區1/3的企業將“關、停、並、轉”,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將在原來基礎上削減50%的COD、60%的氮和50%的磷;紡織印染等六大行業也可削減34%的COD、66.7%的氨氮和50%的總磷。

    從明年1月1日起,太湖地區企業告別排污資格無償獲得的歷史,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目前已核定出了排污企業購買COD排污權的初始價格:化工企業每公斤COD定價為10.5元,印染企業為5.2元,造紙企業為1.8元,釀造企業為2.3元,其他企業為4.5元。排污企業“掏錢購買”排污指標的“價格”,已比治理成本高出了近一倍。到2009年,將初步形成排污權交易市場。

    “水清”全靠“職責清”。江蘇省和蘇錫常三市都建立了負責太湖治理的統籌領導協調的領導機構,明確規定:在水利上,把區域工作重點由重水量轉到重水質;在環保上,從重微觀達標轉到重總量控制;在市政建設上,工作重點從保障用水供給轉向保障供水安全。

    發展現代服務業已經被江蘇省確定為重大戰略。他們提出,在“十一五”末,現代服務業比重要超過50%。有“世界工廠”之譽的蘇南還要成為“世界辦公室”,在更新置換中提升産業技術層次。江蘇省社科院院長宋林飛説,現代服務業是區域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中等發達國家這項指標超過60%,而蘇南地區服務業所佔比重只有38%。這個差距既是蘇南轉變發展方式的潛力,也是改善環境的産業需求。

    “太湖吃一塹,發展長一智。”江蘇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葛守昆説,只要記住太湖藍藻事件的深刻教訓,自覺認識和把握生態建設規律,植入綠色GDP、擠出污染GDP,太湖流域、江蘇省乃至全中國必將形成産業優化和環境優化的良性循環。 

 
 
 相關鏈結
· 江蘇:太湖流域排污權變無償使用為“掏錢購買”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