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構築沙漠綠色生態屏障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為了生態衛士的承諾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構築綠色生態屏障紀實

    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21日電(記者 李秀芩、潘瑩)分佈于新疆16個地州境內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成立50多年來,忠實履行屯墾戍邊的神聖職責,在環境惡劣的荒漠邊緣和千里邊境線上開拓出大片大片的綠洲,創造了一個個人進沙退的奇跡,建起了一道道綠色生態屏障,成為當之無愧的新疆生態環境建設的衛士。

    在沙漠邊緣創造一個個人進沙退的奇跡

    在新疆彩色地形圖的下端, 兩大片赭黃色分別代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和新疆第三大沙漠庫姆塔格沙漠,兩大沙漠之間夾著一道濃重的墨綠色,那就是舉世聞名的綠色走廊,全長473公里,是新疆通往內地的第二條通道。

    “最危急時,兩大沙漠相距只有2公里,隨時都有‘握手’的可能。”農二師師長鄒躍斌告訴記者。“上個世紀50年代至今,農二師在這裡建起了5個團場,至今團場綠洲帶已綿延發展至數百公里,使兩大沙漠相望而不相連。”

    記者來到位於庫姆塔格沙漠邊緣的兵團農二師31團。這個團離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北緣只有約5公里,夾在兩大沙漠中間。2001年至今,這個團已在庫姆塔格沙漠邊緣種下了3000畝生態林。如今這些胡楊樹、沙棗樹、杜梨樹已長至2米多高。團林業站王站長對這裡的生態變化感觸極深,他對記者説,正因如此,生態林兩旁一些乾枯的胡楊已重新長出了綠葉。這個團用3年時間建成了一條11.7公里長、200米寬的防風固沙林,如同一道“綠色長城”,將步步進逼的庫姆塔格沙漠牢牢鎖住。

    鄒躍斌告訴記者,這條綠色走廊有效地阻止了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庫姆塔格沙漠的合攏,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塔裏木河河流的走向,調節了這裡的氣候並改善了南疆的生態環境。“無論從經濟價值還是政治意義上講,這條綠色走廊都堪稱乾旱荒漠區的生命通道。”

    農八師莫索灣墾區位於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緣,從地圖上看,恰似一個伸進茫茫大沙漠的綠洲半島。150團就在沙海半島的最尖端。團政委朱耘介紹,建團50年來,全團累計造林6.7萬畝,近十年,每年新植樹面積都在2000畝以上。這個團還嚴格規定,所有沙丘“禁墾”和“禁牧”。

    記者在這個團採訪時看到,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鐵絲防護網在團部邊緣蜿蜒,沙丘裏隨處可見紅柳、梭梭。這個團林業站楊站長告訴記者,近10年來,團部周邊沙漠外圍灌木覆蓋度大大提高,綠洲外圍活動沙丘已基本固定,有效扼制了沙進人退的局面。

    位於南疆喀什地區的兵團農三師政委楊福林告訴記者,這個師的18個農牧團場分佈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400多公里的戈壁荒原上。50年來,18個團場平均向沙漠腹地推進30公里,人工造林近5萬公頃。

    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邊境沿線上建成了一片片新的綠洲

    兵團的176個團場主要分佈在塔克拉瑪幹和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的周圍和2019公里的邊境線上。風頭水尾的惡劣自然環境和不與民爭利的宗旨,使得這些團場自始至終必須建設和堅守住自己的生態屏障。

    記者在農二師35團採訪時見到了60多歲的退休老人劉貴勤。他是上海知青。老人説:“剛來真不習慣,哪怕剛剛還是晴天,大風颳起來,兩分鐘內屋裏就要點燈才能看見,挂上窗簾屋裏還有細沙鑽進來。”

    號稱“風頭水尾”的35團緊挨庫姆塔格沙漠,離塔克拉瑪幹沙漠也只有約40公里。春、秋季節,大風從220公里外的羅布泊吹來,在這裡與人們迎頭相遇。從塔裏木河引來的灌溉用水,到這裡也走到了盡頭。

    這個團薛利團長告訴記者,團裏制定了嚴格農、林用水制度,全力保證林業用水,確保全團每年可植樹35萬株。另外規定,全團每個職工每年必須植樹100棵、成活率不得低於85%。發展到今天,35團已有8萬畝耕地和2.6萬畝綠化面積。

    昔日沙進人退,而今綠進沙退。鄒躍斌告訴記者,農二師三大墾區的12個團場目前已建成國家生態綜合治理工程項目的防風基幹林40余公里,完成荒漠綜合治理60萬畝。

    據兵團建設環保局局長鐘波介紹,兵團非常重視防護林體系建設,“林網化”是兵團生態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目標之一。各團場、連隊採用喬、灌、草結合和網、帶、片相貫聯的“三線”造林方式,將綠色一點點向沙漠腹地播撒。

    鐘波説,在實現農區內部條田林網化和居民點綠化的同時,兵團在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開展了大型防風固沙基幹林建設。此外,兵團還對規劃內的1213萬畝荒漠植被分期分批進行保護,形成了人工林與自然資源、荒漠植被共為一體的綠洲生態系統。

    據兵團建設環保局的資料顯示,到2006年,兵團擁有森林資源2600萬畝,其中人工造林505萬畝,天然針葉林210萬畝,荒漠胡楊林125萬畝,荒漠灌木林1820萬畝。兵團165個平原團場中有134個團場實現了農田林網化,80%以上的農田得到林網的有效保護,綠洲內部區域性氣候條件得到了改善。

    50年來,兵團在亙古荒原上創建了1500多萬畝的新綠洲,極大地改善了新疆生態環境。凡是兵團所到之處,均有大片的人工綠洲,使亙古荒原從根本上改變了環境面貌。兵團黨委書記聶衛國、司令員華士飛一再強調,兵團“不僅要做國土的衛士,而且要做新疆生態保護的衛士。”

    運用高新技術開創了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成功模式

    4年前,位於和田地區皮山縣和墨玉縣中間的亙古荒原還在沉睡。而今,農十四師224團已在這裡建成了12.6萬畝的新綠洲。團長黃然告訴記者,無論是經濟林,防護林還是保護林,均採用了以滴灌為主的節水灌溉技術。

    這個團職工劉富春是這項新技術的受益者。他告訴記者,4年前他從河南農村來到這個團,和愛人一起承包了65畝棗園。第二年的收入是1.8萬元。去年,他一家收入5萬元。而今年,他一家的收入將接近10萬元。

    位於南疆阿克蘇地區的農一師3團自2003年開始推廣節水技術,目前全團13.6萬畝棉花全部實現了滴灌。團政委王社會説,與常規灌溉相比,採用滴灌技術後,每畝可節水近30%,化肥利用率平均提高12.5%,棉花單産增加20%以上,每個職工承包面積由過去的30畝增加到80畝至100畝,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産率。

    據兵團農業局局長李勇先介紹,“十五”期間,兵團提出建設400萬畝現代化節水農業,並將此作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到2006年,以“膜下滴灌”為標誌的兵團高新節水技術已推廣面積800萬畝,佔兵團播種面積的53%,開創了中國大田作物大面積精準灌溉的先例,目前仍以每年80萬畝的速度發展。

    使用這一技術的生態效益也非常突出。農八師石河子墾區並沒有把通過實行膜下滴灌節約下來的水資源簡單用於擴耕,而是用來種植芨芨草、苜蓿草和灌木叢、防風林等,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節約的水也輸向瑪納斯河下游,使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瑪納斯湖水域面積不斷擴大。目前,瑪納斯湖濕地面積已超過100平方公里,湖水浩浩蕩蕩,湖畔胡楊蔥鬱,蘆葦叢中不時有野生黃羊出沒。

 
 
 相關鏈結
· 新疆:退牧還草4660多萬畝築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
·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將成為北京防風防沙的綠色屏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