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解讀: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的産業結構 增長方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黨的十七大報告解讀:

建設生態文明 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
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曾多次鄭重提出,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物質文明是人類在社會發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質成果,它表現為物質生産的進步和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果,它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進步和人們生態文明觀念的增強。

    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從全球範圍看,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物質生産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對地球資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範圍,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其嚴重後果就是全球氣候變化,以及過度開發土地、濫伐森林、過度捕撈、環境污染等所産生的其他負面效應。近些年來暴雨、高溫等極端氣候頻繁發生,就是大自然向人類敲響的警鐘。

    在我國突出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務。一方面,我國人均資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資源的人均擁有儲量也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於長期實行主要依賴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增長很快,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不論對於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對於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都是至關重要的。實踐充分證明,物質文明建設,不僅同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相互依存、互為條件,而且同生態文明建設互相依存、互為條件。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2020年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2006年在我國國內生産總值構成中,第二産業佔48.7%,其中工業佔43.1%,分別比1991年提高6.9和6個百分點,特別是近幾年一些消耗資源多、污染大的行業發展過快,這是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消耗資源較少、污染較輕的第三産業比重明顯偏低,2006年僅佔國內生産總值的39.5%,只比1991年提高5.8個百分點。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産業,提高其比重和水平;並且優化第二産業內部結構,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升高技術産業,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業的發展。同時,要立足我國國情,正確引導消費結構升級,形成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城鄉建設模式和消費模式。應當看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模式,是建立在索取全球資源基礎上的。據全球生態足跡網估計,如果在全球維持一個像美國社會這樣的物質社會,將需要五個地球的資源,而維持一個像英國這樣的社會也需要將近三個地球的資源。當今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決定了我國不可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舊式工業化道路;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不應當也不可能模倣一些發達國家以揮霍資源為特徵的消費模式。比如,城市應以發展公共交通為主,適度發展私家車;建築應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的,限制建設佔地多的別墅、高爾夫球場,等等。 

 
 
 相關鏈結
· 黨的十七大報告解讀: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
· 十七大報告解讀:科學發展觀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 黨的十七大報告解讀: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
· 黨的十七大報告解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
· 黨的十七大報告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 黨的十七大報告解讀:改革開放偉大事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