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寧夏回族自治區繪製讓百姓走向幸福的“路線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2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銀川11月28日電(記者王新亞 劉佳婧)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寧夏回族自治區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拓展民生建設的空間,為600萬名各族群眾繪製了一張走向幸福的民生“路線圖”。

    著力發展職業教育,讓外出打工青年“學有所教”

    柳明亮是寧夏固原市隆德縣職業中學的一名普通學生,談起他即將奔赴的山東省,充滿憧憬。他告訴記者,自己學的是汽修專業,讀的是“二加一”辦學模式,前兩年在隆德職業中學上基礎課和實訓課,第三年就可以到山東的企業去實習了。

    柳明亮家住隆德縣城關鎮,他説自己成績一般,考不上好大學,就想學一技之長,早點就業。

    像柳明亮這樣的學生在寧夏最貧困的固原地區還有很多,以前這些初中畢業生都是直接外出打工,沒有一技之長,絕大部分都是從事重體力勞動。而從去年開始,寧夏決定改革原有的以城市為主的職業教育體系,在農村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其中每個縣依託原有職教資源建立一個職業教育實驗實訓基地,柳明亮不但能在學校學習基礎知識,還能在職業中學辦的汽車維修中心上實訓課。

    寧夏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通過發展職業教育,不但可以合理開發利用這一資源,對南部山區農民脫貧致富也能起到推動作用。為了擴大辦學規模和辦學能力,寧夏在2006年和2007年,安排職業教育基本設施建設資金及設備購置等辦學經費1億多元,安排資助經費8000多萬元用於解決高職、中職等學校困難學生學費和生活費問題。像柳明亮這樣的貧困學生每年有1500元的助學金。

    根據十七大報告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精神,2008年,寧夏將進一步加大支持職業教育力度,通過財政預算和整合其他各類專項資金安排1億元用於發展職業教育。此外,還安排近1億元資金用於建立和完善高職、中職學校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力爭擴大資助面,使更多的貧困山區學生在走出大山之前成為職業技能人才。

    創新科技特派員機制,讓農村創業者“勞有所得”

    提起牛永江的名字,友誼村的農民沒有不知道的,作為寧夏的第一批科技特派員,他推動了“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牛永江1996年大學畢業後,在寧夏樹新林場當了4年技術員,有了科技特派員政策後,他積極響應,先開發了荒山363畝,然後註冊成立了青銅峽市新興葡萄良種繁育場,引進國內外優質葡萄新品22個,每年能生産鮮食葡萄15萬公斤,年獲利潤達到30萬元。隨後,他又在青銅峽瞿靖鎮友誼村租賃農戶的160多畝土地,親自示範,用入股經營的方式,帶領40戶農民直接參與經營,並示範帶動全村400多戶村民種植葡萄和靈武長棗等經濟作物,將村民收入從以前一畝地一年最多收入270元,增加到現在每年每畝收入800元—1500元。

    站在葡萄種植基地長長的田埂上,牛永江格外自豪:“我現在每年個人純收入上百萬元,直接付給農民的工資也有13萬元!”

    “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是寧夏自2002年起推行的一項現代農業發展計劃。與以往各種“科技下鄉”活動不同的是,寧夏創新機制,通過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鼓勵科技特派員紮根農村創業,和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截至目前,寧夏共有1588名科技特派員投身農村發展,先後創辦農業企業254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192個,實現了政府滿意、農民增收、特派員獲利的“三贏”。

    大膽推行藥品“三統一”,讓病患群眾“病有所醫”

    寧夏創造了公立醫療機構所有藥品由政府搭建平臺統一招標、統一價格、統一配送的“三統一”工作模式。

    寧夏的“三統一”招標主體是政府,用藥目錄、藥品價格、配送管理由政府出臺細則予以確定,全程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有效切斷了醫療機構與藥品生産、經營企業之間的商業聯絡,規範了醫療機構的用藥行為,逐步完善了醫療領域預防商業賄賂的長效機制。據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廳統計,實行“三統一”後,全區公立醫療機構所供應藥品總體降價了30%左右,其中城市社區和鄉村醫療機構還實行了中標藥品“零利潤”銷售。

    或許有的基層群眾並不了解“三統一”工作模式的複雜流程,但卻能切實感受到藥品價格降低帶來的實惠。在固原市涇源縣涇河源鎮龍潭村二隊,剛帶著孩子去鎮衛生院看完感冒的李英琴對記者説:“以前娃娃看病都在私人門診看,那裏便宜。現在鎮衛生院便宜了,就到衛生院來看了。娃娃感冒吃的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外面門診一包要七八毛錢,而衛生院一包才兩毛三分錢。”

    確保農村五保供養率100%,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

    初冬溫暖的陽光灑在石嘴山市平羅縣第二敬老院新裝修過的門窗上。70多歲的聶志福老人從二樓的電視間裏走出來,面帶微笑,步履輕快。

    作為農村孤寡老人、五保戶,聶志福2004年就進了鄉鎮敬老院。2005年,他被檢查出患有膽結石,2007年初病情開始加重,有時疼痛難忍,多次打針、吃藥未見好轉,醫生建議手術治療,但不菲的費用讓聶志福望而卻步。

    今年7月,平羅縣政府開始實施新的農村醫療救助實施辦法,其中規定對農村五保供養人員實行“零起付線”救助,五保戶可持有關證件到定點醫院直接住院治療,出院再結算,其費用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和政府民政部門共同全額兜底負責,也就是説“實報實銷”,免費治療。

    聶志福終於松了一口氣。7月2日,他入院接受手術,1個多月後康復出院,擺脫了長達數年的病痛困擾,又回到了敬老院老夥伴們的身邊。他用樸素的三個字表達自己對新政策的感受:“確實好!”

    寧夏提出確保農村五保供養率100%,為此進行了一系列體制機制上的努力,如農村醫療政策的傾斜,集中供養率的提高,五保供養經費籌措機制的創新,都在全面改善著寧夏1萬多名農村五保老人的生存現狀。寧夏民政部門還將2007年確定為“全區敬老院管理年”,切實加強硬體建設,提高對五保老人的服務水平。

    大力改造危房危窯,讓貧困群眾“住有所居”

    固原市彭陽縣古城鎮店洼村,一個寧夏南部山區的普通村落。記者來到66歲的回族老人楊文花家時,她正在新蓋的四間磚瓦房前打掃地面。和新房隔著一堵墻的,還有一間矮小、破舊的土坯房,而那曾經是她一家5口人的唯一居所。

    古城鎮民政助理員周榮告訴記者,這裡地處貧困山區,農民居住多以土坯房、土窯為主,年久失修,漏雨、倒塌現象時有發生。楊文花一家原來居住的土坯房只有不到20平方米,裏面盤著土炕、鍋灶,環境昏暗逼仄,記者抬頭髮現屋頂多處縫隙已能看到天光。

    楊文花和兒子、兒媳以及兩個還在上小學的孫女同住,兒子還有聾啞殘疾,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她説:“要是沒有政府的補助,做夢我也不敢想蓋房子!”她説的“補助”是指2005年,鎮政府對危房危窯情況排查摸底後,根據有關政策確定楊文花家為救助戶,為其建新房補助9500元。今年10月,楊文花家終於蓋起了4間共90多平方米的新房,其中水泥、磚瓦由政府按最低價統一供給。

    在寧夏南部山區,像楊文花家這樣的新舊對比處處皆是。200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對寧南山區危窯、危房進行全面改造,作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為民辦實事的德政工程。經排查,南部山區有危窯、危房3.9萬戶。近3年來,寧夏共安排經費1.59億元,新建住房9萬餘間,解決了3.1萬戶、15萬特困群眾的住房困難。在建設新住房的同時,寧夏還創新機制統籌各方資源,兼顧為農家改圈、改廁、改水,建設了畜牧養殖區、節能灶、太陽灶、沼氣池等基礎設施。

 
 
 相關鏈結
· 讓人民生活更美好——今年以來改善民生措施述評
· 以人為本“科學發展” 中國走進改善民生新階段
· 十七大代表王軍: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大財政投入
· 迎接十七大特稿:破解“短板”制約 彰顯民生主題
·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靠科學發展解決民生難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