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 開創又好又快發展新局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05日   來源:新華社

開創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新局面
——寫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之際

    新華社北京12月5日電(記者 趙承 張旭東 王宇)12月5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閉幕。這是黨的十七大之後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在會上先後作重要講話,全面分析了國內國際形勢,明確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

    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作出戰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承上啟下的一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30週年,還要舉辦北京奧運會。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對於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意義十分重大。

    新起點、新思路、新跨越,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我們必將在新的一年裏,不斷開創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新局面。

    穩中求進、好字優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大的顛簸和起落,這是明年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

    在對明年經濟工作目標和任務部署中,“穩中求進”和“好字優先”這兩個字眼格外引人關注。這八個字的核心要義,就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穩”是經濟發展的基礎,“進”是經濟發展的方向;相比“又好又快”的説法,“好”字如今又被放在了更為突出的位置。好字優先,就必須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改革發展穩定相協調。

    今年以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全年經濟增長有望超過11%,這將是中國經濟連續第五年達到10%以上的增長速度。

    不過,也應該看到,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等問題雖有所控制,但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的趨勢尚未緩解。同時,今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較大,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制約經濟健康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還相當突出。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增長可能趨緩,糧食、石油等重要初級産品價格持續走高,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貿易保護主義加劇,這些都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産生一定影響。

    “完善和落實宏觀調控政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這一要求,已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明年8項經濟工作主要任務中被擺在首要位置。

    相比2007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明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從“一個防止”到“兩個防止”,這顯示出明年經濟工作面臨的複雜形勢,也凸顯了中國發展任務的新變化。採取有力措施穩定物價,抑制房地産價格過快上漲,成為重要而迫切的任務。

    基於當前經濟發展形勢,明年的宏觀調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提出,明年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這意味著實施十年之久的穩健的貨幣政策將“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從緊的貨幣政策。

    從緊的貨幣政策由此將在明年的宏觀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明年要嚴格控制貨幣信貸總量和投放節奏,更好地調節社會總需求和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

    好字優先,必須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明年是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的關鍵一年。按照部署,明年要把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作為檢驗經濟發展成效的重要標準。節能減排將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要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持久戰。

    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方面。促進生産要素有序流動和引導産業合理佈局;按照主體功能區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這些新舉措必將進一步提高區域發展的協調性。

    農業穩,天下安。做好“三農”工作,對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雖然我國糧食産量今年將超過1萬億斤,實現連續4年增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加強農業地位絲毫不放鬆,會議強調指出,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鳴,鞏固農業基礎的弦要始終緊繃。明年要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完善體制機制上取得新突破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明年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體制機制。

    改革,能有效消除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按照部署,明年要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的要求,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積極推進各方面體制創新。

    深化政府機構改革,著力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目前,各級政府仍然管了許多不應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應該由政府管理的事卻沒管好,一些部門之間職責不清,管理方式落後,辦事效率不高,轉變政府職能可謂任重道遠。按照部署,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將在明年改革任務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金融,在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佔據著越發重要的位置。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現代金融體系,在明年改革任務中佔據相當重要的分量。可以預見的是,按照年初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部署,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和國家開發銀行改革仍是明年金融改革的一大重點任務。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力度也將不斷加大,證券業、保險業改革不會停步,通過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必將夯實金融業穩定發展的基礎。

    在明年改革的整體佈局中,國有企業改革,財稅、價格、投資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等諸多方面都將向縱深推進,將有效增強社會活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佈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將在更加開放和更加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推進現代化建設,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更加重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

    當前,順差過大導致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是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個突出矛盾。外貿增長方式粗放、國際貿易摩擦壓力加大等問題從中凸顯。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此提出,創新對外開放工作思路,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堅持以質取勝,增強應對國際市場波動的能力。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

    改善民生、促進和諧:拿出更多財力物力惠及人民生活

    民生,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黨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要求,這是我們黨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針對當前人民群眾的呼聲,在經濟持續發展、財政收入增加較多的情況下,明年將拿出更多的財力物力來改善人民生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大對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

    教育是國之根本,亦是國之大計,同時又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今年我國實現了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全免的目標,明年要在全國全面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這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情。

    就業乃民生之本。今年我國新增就業將超過1000萬人,但就業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健全創業服務體系。這在當前就業壓力仍然較大的大背景下,為解決就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政策將更加有力和完善。

    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的體現。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特別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將成為明年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這既是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舉措,也是回饋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途徑。

    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是百姓生活的“安全網”。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構築這一“安全網”的方向是,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擴大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可以預見,明年中央財政用於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資金將繼續增加,醫療、衛生、養老等各項配套改革將進一步完善。

    住房問題是民生大問題,也是當前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改革開放29年來,我國居民住房的條件有很大改善,城鄉居民住房面積人均超過27平方米,但是部分城市近些年來房價上漲過快,百姓望“房”興嘆。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加快廉租住房建設,改進和規範加強經濟適用房制度,將成為明年政府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難問題的有力舉措。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既是中國兩千多年傳統文化中“大同世界”的美好圖景,也是當前億萬人民群眾的同聲共語,同時,又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我們有理由相信,2008年,人民群眾在教育、就業、收入分配、醫療、社會保障和住房等民生領域得到的實惠將越來越多。

 
 
 相關鏈結
· 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堅持好字優先 推動科學發展
· 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 胡錦濤溫家寶作重要講話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