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寒地黑土”發揮更大效益:一畝水稻,兩個收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1月13日   來源:人民日報

    明白人帶頭——一畝地省10多斤種子增産20%

    【鏡頭一】

    1月7日晚,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民興村農民張悅正在賓館房間裏作筆記。第二天要聽省農科院專家的水稻講座,他整理了“選種與積溫”等4個問題,準備向專家請教。

    張悅是參加區“第二十屆科普之冬”培訓班的近200名農村科技示範戶之一,接下來的3天,張悅和他的農民兄弟們將接受正規培訓,且吃住全由主辦單位——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包辦。拿過日程安排表一看,授課老師都是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等院校的研究員、教授,課程有水稻耕作、配方施肥等。

農民在稻田裏噴灑農藥。

    張悅説,以往區縣一級的農業科技培訓,面向的多是鄉鎮農技推廣人員,現在政府埋單讓農民直接學技術,老百姓可擁護了。前年冬,張悅參加完培訓後,回秦家鎮講了17次課,最多時聽眾有100多人,最少的也有30多人。老張説,明白人才能幹明白事,一次課哪怕聽課人只有一個小的收穫,那他就沒白講。“要不怎麼叫‘師資培訓班’呢?”

    就是在這個好學上進的“土專家”的帶領下,民興村建成了5000畝水稻科技園區,成為全區水田現代化生産的一個亮點。“同樣種一畝水稻,收成兩個樣。現在用上‘兩段式’育秧新技術,一畝地只用不到2斤種子,比過去省了10多斤,卻能夠增産20%。”村民們説。

    2006年冬季以來,北林區以實施國家“科技入戶工程”、“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為契機,聘請了東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省內科研院所知名專家,採取政府埋單的方式,對全區農業科技人員、農民技術骨幹進行了集中輪訓,人數達到1500多人。在這些“土專家”和區鄉科技人員的配合之下,2006年冬天以來,全區共在村屯開展互動式培訓1200余場次,培訓農民近10萬人次,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走上現代農業的舞臺。

    去年,北林區對農技推廣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全區按作物品種組建了5個區域性技術推廣中心站,變以往各鄉鎮技術推廣人員“分兵把口”、“什麼都管”為全區一盤棋,集中各專業優勢兵力“同唱一首歌”,力爭把農技推廣工作做深做透。近兩年來,北林區年增水田育苗大棚1萬座;水稻單産增加10%,年加工能力達到60萬噸,市場行情日益火爆。

    新品種“角逐”——一畝地省100多元開銷 産量提高了5%

    【鏡頭二】

    雙河鎮向陽村的劉鳳臣種了多少年地,前年竟然有一段時間不願下地。故事説來可樂。

    前年春耕前,劉鳳臣決心“吃一回螃蟹”:按綏化市優特水稻綜合開發研究所推廣的集成栽培技術,試種該所的某香米品種,秧苗小,要求稀植,且晚半個月插秧。

    等老劉插完秧,老鄉們看到他地裏那秧苗又稀又小,都勸他:“趕緊耙了重栽吧,小心顆粒無收!”

    這可把劉鳳臣這位種田的老把式給鬧心壞了,索性往自家鋪上一躺,“愛咋地咋地吧!”

    路遙知馬力。新的品種和栽培技術經受住了考驗。秋收一算賬,老劉那一畝地僅種子費、人工費、灌溉費等就省下100多元,産量還提高了5%。那些原來不相信的農戶反過來向他取經。

    2006年雙河鎮鬥勝村六組拿出96戶1000畝土地,引入了七家科研單位的200多個品種,進行對比種植。秋收前,省區的農業專家加上每村的20個種植戶組成“評議團”,用兩天時間對這些品種進行“大秋鑒評”,最終確定了20多個優勝品種。這些品種在2008年將在該鎮大規模推廣,同時又將與其他百十個新品種再次播入示範田,展開新一年的“角逐”。

    綏化市優特水稻綜合開發研究所的苗永增説:“1999年以來,年年對品種進行提純扶壯。”2006年,他們新的“寒地集成栽培技術”在雙河鎮近50坰地裏進行了試種示範。良種良方一起推,取得了示範效應的最大化。

    多年來,北林區重點建設了哈伊、綏北、秦三等重要通道標準化生産示範帶以及40余個不同作物標準化示範園區,集中應用優質品種、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搞“大田博覽”,營造出技術推廣上的輻射效應,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樣板。前年,北林區與省農科院綏化所開展院區共建項目,重點武裝了19個鄉鎮的26個農業科技園區,面積20萬畝。

    緊盯市場做大産業

    “大路貨肯定賺不著大錢,要開發就得是特色優質米。”78歲的苗永增搞了一輩子育種研究,他説,“寒地黑土”是綏化市的天然優勢,再加上高水平的育種和栽培技術,完全能生産出高檔米。“日本國內高檔米的價格10倍于普通米,而我們的香米最高也只賣到5塊錢,這裡面有巨大的市場。”苗老認為。

    在苗老的辦公室,各種規格的紙盒子裏擺滿了裝著米樣的小紙袋,為了篩選優質品種,每年都得比對上千個品種。至今他的研究所已經有5個品種通過了國家的審定,“哪個品種沒十四五年都下不來!”

    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該區近年積極引導種養大戶、科技大戶、銷售大戶組建各類研究會、專業協會、行業協會及農村經紀人隊伍,切實發揮了市場進入、信息傳遞、産品促銷的作用。目前,全區擁有各類協會組織325家,吸納農民會員4萬多人。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一個完善的現代化産銷鏈條。目前,北林區的水稻加工有黑龍粉米、雙河米業、阜康米業等龍頭企業,但品牌繁多,優質未必優價的問題也困擾著這些企業。

    對此,北林區農委主任余良認為,區內水稻加工企業整合品牌、經營品牌的意識也有待提高。“以前説酒香不怕巷子深,現在是好酒還得會吆喝。”余主任説,一些企業瞅準了近期簽奧運大米訂單之機,正著手改善包裝,加大宣傳力度,相信北林區大米的市場空間會有大的拓展。(曹紅濤文並攝影)

 
 
 相關鏈結
· 李鴻忠:推進“三農”工作 加快發展湖北現代農業
· 我國今年將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
· 陸浩強調:發展現代農業的出路在於推進科技進步
· 兩部門召開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試點啟動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