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返鄉創業致富一方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28日電(記者張麗娜)記者在內蒙古一些旗縣採訪發現,一批又一批曾經在全國各大城市務工經商的農民工,陸續帶著技術、項目、資金返回自己的家鄉創業,一個又一個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正帶領當地群眾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忙農鎮東溝丘村農民王宏偉,帶著打工攢下的錢以及學來的技術回到家鄉開始了種植事業,創辦了東溝丘村綠園蔬菜合作社。現在他已經帶動7個鄉鎮23個村的900多戶菜農,共發展以土豆和大蔥為主的綠色無公害蔬菜5800畝,戶均年增收6000元。
“金窩窩、銀窩窩,不如家裏的土窩窩,咱農民只有把根紮在家鄉的土地上,才能把事業做大做強,才能發展得更好。”在外地打工17年的內蒙古敖漢旗牛古吐鄉千斤營子村的紀鳳忠,現在是當地小有名氣的一家農副産品收購加工廠廠長。
2006年,紀鳳忠帶著多年打工的積蓄和招商引來的600萬元,建起了全村第一個農副産品收購加工廠,不僅解決了3個鄉的農副産品收購難的問題,還安置了幾十名農民工就業。如今,像他這樣在外打工多年回鄉創業當老闆的農民在牛古吐鄉已有100多人。
據了解,為鼓勵和支持有經濟實力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各地政府也紛紛開闢“綠色通道”。牛古吐鄉車羅城村的寧小山在北京打工多年,不僅攢下了10萬元資金,而且學會了養豬場的管理方法。他返回家鄉建設良種豬繁育場,鄉里及時組織技術人員為他搞規劃、送技術、建豬舍,並無償為他提供10畝飼料地,幫他解決了5萬元週轉資金。如今,寧小山每年靠良種豬繁育和育肥的收入超過10萬元,還帶動全鄉240戶農民養豬致富。
“政府向我提供了很多創業方面的優惠條件,但是我更希望能制定出比較完善的優惠配套政策,明確農民工返鄉投資同外地客商一樣享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這樣的話,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環境就更寬鬆了。”寧小山説。
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副區長張國華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於為廣大農村地區直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就近解決數量巨大的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很多農牧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找到工作崗位了,而且創業的農民工還帶回來了很多大城市的新思想,這也影響了很多農民。
湖南:優惠政策搭建回鄉農民創業平臺
新華社長沙1月28日電(記者黃興華)勞務輸出大省湖南通過構築優惠的政策平臺,不斷優化經濟環境,吸引農民工回鄉創業,形成了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促進創業的良性互動格局。
資金缺乏是回鄉創業農民工的一個普遍現象。據調查,打工時的原始積累往往在企業固定資産投資階段就被耗盡,新辦企業大部分是租用場地,沒有財産抵押,貸款困難,企業難以運轉。多數返鄉創業人員因資金問題得不到解決,無法實施創業計劃。
記者了解到,湖南一些地方政府通過信貸擔保,解決農民工回鄉創業過程中的融資困難問題。郴州市政府成立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由政府投入資金500萬元,同時融入企業資金數千萬元,為回鄉創業的中小企業開闢了一條新的融資渠道。
據湖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調查統計,全省外出務工人員中,中專以下的佔了約九成,且所有務工人員只有約兩成接受過技能培訓。為了解決農民工素質偏低制約企業發展問題,湖南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其就業技能。永州市勞動保障部門一年培訓規模達5000人,培訓經費實行政府補貼,按培訓人數直接撥付給培訓機構。僅2007年,湖南使用就業補助資金近1.5億元,為30萬名農民工減免了技能培訓費用。
回鄉創業離不開土地與廠房。很多農民工剛回鄉創業時都是租用廠房、民房,當企業需要進一步擴大規模生産經營時,就直接涉及到用地的問題。湖南一些地方政府為解決這一問題,為回鄉創業者提供優惠的土地資源,差價由政府財政予以補貼。嘉禾縣雷氏機械鑄造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回鄉創業,公司用地28畝,僅在用地上縣政府就優惠了56萬元,減少了首期投入成本。
記者在湖南郴州、永州採訪時還了解到,針對一些回鄉創業者反映稅費負擔過重的情況,當地政府把屬於地方的一部分稅費返還給企業,同時減免工商管理費、環保費、衛生費等項費用,以降低企業生産運營成本,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和企業市場競爭力。
雲南20萬農民工回鄉創業
新華社昆明1月28日電(記者陳鵬)近年來,農業大省雲南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工作進入良性循環,回鄉創辦企業的農民工累計達20萬人,成為促進雲南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雲南省勞動力資源開發促進會負責人李啟彬介紹,據粗略統計,近年來,雲南省回鄉創辦企業的農民工達20萬人,佔農民工總數的3%,在積累了一定資金、掌握了相應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後,他們返回家鄉,率領鄉親父老共同致富。
勞促會的調查資料顯示,在20萬返鄉創業人員中逐步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如宣威市的張玉竹,打工回鄉後投資20萬元,成為花香菇的種植帶頭人,通過6個鄉鎮19個基地3000余農戶的推廣,花香菇在當地名噪一時,創造産值近1億元。還有牟定縣的王志,打工回鄉後風風火火成立了家禽批發部,搞起鮮活雞、鴨、鵝及熟食的批發,現在銷售點已成功進入昆明各大超市,成了名震一方的“家禽小老闆”。而鎮雄縣的吳富軍回鄉後一口氣籌資920萬元,把縣化肥廠買了下來,成為該縣農資生産的最大投資商,促進了當地農民的就業。也是鎮雄的陳志,早年在浙江一個玻璃企業打工,學到一身本事後返鄉創辦了自己的小廠,為同鄉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每年收入10多萬元。
雲南省的回鄉創業之星經營範圍涉及種植業和養殖業、農産品加工、農業産業化經營、水利水電、建築建材、礦山開發、房地産開發等十多個領域,有的企業每年向國家納稅上千萬元,最高的達到5000多萬元,更可喜的是,有的企業家不僅向國內市場滲透,更逐步利用雲南的區位優勢走向了國際市場。
李啟彬説,近年來雲南省農民工回鄉創業較之以往有長足進步,尤其2006年全省首屆農村創業之星經驗交流表彰大會之後,“打工潮”推動“創業潮”,“創業潮”促進“打工潮”,兩潮相接,成為雲南省農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返鄉創業也大大推動了各地農村社會、經濟的進步,雲南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良性循環。從總體上看,雲南省農民工回鄉創業仍處於起始階段,創業者人數、創業投資數量規模比起東、中部地區尚有差距,但發展潛力還很大。
湖南:“回流型”企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新華社長沙1月28日電(記者黃興華)記者從湖南省就業服務局獲悉,目前湖南回鄉創業總投資732億多元,創辦“回流型”企業3.3萬多家,成為縣域經濟發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總人口6700多萬的湖南,農村外出人口近1100萬。近年,湖南各地抓住國家實施中部崛起的大好時機,出臺了系列引導和扶助農民工創業的優惠政策,引導外出務工和經商人員回鄉創辦經濟實體。
郴州市嘉禾縣充分依託8.8萬外出勞務大軍的資金、技術和信息優勢,積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發展“回流型”企業7230家,佔全縣民營企業總數的67.9%。
郴州市社區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傅春麗介紹,回鄉人員創業的三味食品公司、雷氏機械鑄造實業有限公司、冶金鑄業有限公司等35家企業成為嘉禾縣農産品加工、鍛、鑄造行業的龍頭。回鄉創業創造就業崗位3.2萬個,不僅解決了在家部分剩餘勞動力縣內就業問題,還吸納縣外勞動力5800余人。
湖南省一些縣市通過優化經濟環境,搭建回鄉創業平臺。中方縣出臺系列優惠政策,規定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可享受和外商投資完全一樣的待遇。在外投資創業多年的下坪鄉農民周潔,在了解到家鄉的資源優勢和投資環境後,斥鉅資創辦一座集農業開發、觀光旅遊和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生態莊園,成為遠近聞名的創業明星。
記者在湖南一些縣市採訪時了解到,這種創辦一家、帶動一片的公司,在湖南各地普遍存在。這些公司憑藉其以點帶面的優勢,成為縣域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有益補充。
2002年,岳陽市平江縣農民余峻才回家鄉因地制宜創辦一家獺兔公司。據測算,農戶每養一隻獺兔,可獲純利31元。目前,公司聯營養兔農戶近3000戶,遍及全縣七個鄉鎮,可讓萬餘農村人口擺脫貧困。
“勞務湘軍”回鄉創業成熱點
新華社長沙1月28日電(記者黃興華)湖南省抓住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産業向內地轉移的大好時機,引導外出務工和經商人員回鄉創辦經濟實體,回鄉創業農民工人數逐年增加,正在形成繼“民工潮”之後的“返鄉創業潮”。
北枕長江、南臨兩廣的湖南,緊靠東南沿海開放帶和港澳地區,素有“沿海的內地,內陸的前沿”之稱,勞務輸出規模穩步增長。2007年,湖南勞務輸出達1093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總人數的30%,“勞務湘軍”成為沿海經濟建設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近年,湖南各地紛紛對回鄉創業者制訂優惠政策,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和金融服務力度,提倡和鼓勵“勞務湘軍”回鄉創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已有約30萬外出農民工回鄉創業,創辦“回流型”企業3.3萬多個,吸納近120萬農村勞動力。
記者在採訪時了解到,農民工回鄉創業既有自帶資金、技術的,也有引進外地老闆資金、設備的。年近40歲的湘陰縣農民劉志雄,早年從事過油脂行業的産品營銷,也積累了一定的資金。2000年,他帶鉅資回鄉組建植物油脂廠。這些年,安置農民就業150人,上繳國家稅收近百萬元。
利用在外學到的技術回鄉創業,成為“勞務湘軍”時尚。臨湘市長安鎮青年汪鈴群在湖北、北京等地打工時熟練掌握了電腦操作技術,前些年他回家鄉開辦一所電腦學校,至今已為當地行政、企事業單位培訓了大量電腦技術人才,還向北京等地輸送了近5000名合格學員。
“‘勞務湘軍’回鄉創業呈現一個加速態勢,‘回流型’企業漸成氣候。”湖南省就業服務局局長楊長永分析認為,“隨著産業梯度轉移的加快,回鄉農民正實現由打工者向創業者轉變,‘回流型’企業將不斷發展壯大。”
據了解,湖南一些縣市“勞務湘軍”回鄉創業漸入佳境。湖南嘉禾縣2000年被確定為全國80個鼓勵扶持回鄉創業試點縣之一,到2007年底,全縣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達1.5萬人,佔外出勞務人員總數的20%。
農民工返鄉創業亟待突破三重困境
新華社合肥1月28日電(記者楊玉華)記者日前在安徽部分縣區採訪了解到,目前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一般具有規模小、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不高等特點,普遍面臨融資難、人才缺、土地緊張等困境,急需國家出臺相關政策給予扶持。
近年來,在安徽,有資金、有技術、懂市場的農民工回鄉創業正形成一股潮流。來自安徽省勞動部門的數字顯示,目前安徽全省外出勞動力突破1000萬,返鄉創業農民工已達70余萬人。
但是,隨著創業步伐的不斷前行,他們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困境。
一是融資難。不少返鄉創業人員反映,現在的國有商業銀行貸款門檻高,而且貸款手續非常複雜,週期很長,難以解決返鄉創業者的融資之渴。
二是人才缺。無為縣四海麵粉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繆其滿説,他的公司迫切需要引進高級人才,但是對他這樣的返鄉創業企業來説,必須要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才能吸引住人才。不少創業者還表示,由於他們大多是初高中畢業,辦企業存在盲目性,經營管理知識也比較薄弱,迫切需要指導。
三是土地制約。據無為縣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這幾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增多,無為縣的供地指標也開始捉襟見肘。對很多想進一步擴大規模的企業而言,用地成了一大制約。
此外,有的返鄉創業者還反映政府效能不高,雖然很多地方領導給予高度重視,但在落實過程中,一些部門和個人執行政策有偏差,服務意識不到位,甚至還存在吃拿卡要、推諉拖延辦事的情況,不利於企業更好創業。
返鄉創業農民工呼籲,今後國家能針對上述問題,出臺相關政策給予農民工創業更多政策支持。長期關注農民工返鄉創業問題的安徽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呂連生指出,大量農民工返鄉創業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推動農村生産力和生産關係變革,促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今後一段時間是我國勞動力轉移的高峰期,也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重要機遇期,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支持,更有效地發揮他們的作用,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