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深圳2月2日電(記者趙博 王傳真)以深圳皇崗口岸為圓心、1小時車程為半徑的範圍內,聚集了46家深港兩地科研機構,60家重點實驗室,70家工程技術中心和近300家通過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這就是“深港創新圈”的核心區域。
旨在整合兩地科研資源、形成産業鏈、提升深港地區和珠三角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深港創新圈”概念的提出和實施,讓深圳與香港之間的科技合作、産業對接越來越受到政府官員和民間機構的追捧。
截至2008年1月,深港雙方已商定工作機制、完成第一次督導會議,三次舉辦“深港創新圈高層論壇”、設立“高交會”專門展區,開通“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啟用“深港生産力基地”,共建深港傳染病研究中心和港深藥物研發檢定中心。
最令科研機構興奮的是,深港兩地各自安排3000萬(人民幣/港幣)專項經費,對具備産業化潛力、有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科研項目進行聯合資助。經過磋商,雙方確定重點支持無線射頻共性技術、集成電路設計和數字電視等領域的科研合作,4個相關項目于近日被批准獲得總額2000萬的年度資助。
“深圳市還批准了45個單方資助項目和4項創新資源平臺項目,其中包括在深港資企業提交的申請。”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副局長劉錦説。作為方案的全程參與者,劉錦將“深港創新圈”定位為兩個城市謀求雙贏的必然一步。
“在深圳,90%的研發人才、經費和專利集中于企業,公共研發機構的創新能力不足;而在香港,面臨‘産業空心化’威脅,需要以人才優勢換取生産腹地,提升創新能力。”她説,“雙方具備天然的互補性。”
2005年6月,深圳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深港創新圈”概念;2006年9月,香港特區政府正式予以回應。2007年5月21日,深圳市常務副市長劉應力和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長王永平在港簽署《合作協議》;12月18日,市長許宗衡訪港,簽訂的“1+6”合作協議中包括“深港創新圈互動基地合作備忘錄”。在整個推動深港合作、共建國際大都會圈的進程中,“深港創新圈”作為提出最早、實施最快的項目專案,受到了最多的讚賞。
深圳大學産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達志認為,“深港創新圈”已成為深港合作的主體推進內容,將奠定深港雙城在未來建設科技文明城市的競爭地位。
針對科技領域的合作和高新産業對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向媒體表示:“苦苦思索的香港出路問題,已經找到了共識。”
基礎設施、環保、城市規劃、旅遊等一系列合作共識,將深港合作推入新的“蜜月期”。CEPA補充協議四的簽訂,更為深港兩地聯合發展高端服務業、提升第三産業比重增添無窮動力。
劉錦坦言,2008年“深港創新圈”的工作更為繁重。其中,雙方各出資100萬元聯合開展的戰略規劃研究將在上半年啟動,為深港兩地的科技合作列出詳盡的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