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4月16日電(記者王蔚)“國家海洋局海洋赤潮災害立體監測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16日在位於上海的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掛牌成立。這標誌著海洋監測技術研究及成果應用與海洋管理的結合工作揭開了新的一頁。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指出,建立海洋赤潮災害重點實驗室,開展以赤潮立體監測技術、赤潮預警報及應急管理系統技術為重點的研究與應用示範工作,是加強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對整合提升我國海洋赤潮監測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近岸海域富營養化程度的加劇,赤潮暴發頻率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新赤潮藻種不斷出現,近岸海域赤潮災害日趨嚴重。我國東海海域的赤潮發生次數和面積明顯高於其他海域,2001年至2007年,東海發現赤潮的次數近400次,累計面積達9.3萬平方公里,分別為我國其他三個海域之和的1.7倍和3倍多。大規模海洋赤潮災害給海洋生態環境、資源、公眾健康和海洋經濟帶來了重大損害。
據介紹,國家海洋局海洋赤潮災害立體監測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是赤潮的立體監測技術和預警報及應急管理系統技術。研究內容包括赤潮生態環境要素監測技術、赤潮生物及毒素檢測技術、赤潮遙感監測技術、赤潮立體監測系統集成技術與標準規範、赤潮數值模擬預警報及預測技術、赤潮應急保障業務化系統技術、赤潮生態環境安全影響評估與防治技術等。
國家海洋局要求將重點實驗室建設成為赤潮監測技術研究、應用、交流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為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