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9日電(記者 王優玲)1956年,我國派出第一批援非專家。從此,來自醫療、農業、水利、電力、工程技術等各個領域的援非專家,陸續來到廣袤的非洲大地,以專業、敬業、堅韌、奉獻的精神,默默譜寫了一曲源遠流長的中非友誼之歌。
舍小家顧大家 老專家傾心援非三十載
左雲起已逾古稀之年。回憶起自己援非的30年,他不禁心生感慨。環境艱苦、交通不便、遠離親人,這些困難都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但他堅持下來了,在援外戰線上兢兢業業地奮鬥著,圓滿地完成了援非任務。
從事援外工作前,左雲起在中央廣播事業局從事廣播專業技術工作,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對非經援工作。1981年,他第一次來到剛果(布),擔任剛果(布)議會大廈廣播擴聲專業組組長,向非洲兄弟盡其所能傳授技術、傾其所有提供幫助。1996年10月,60歲高齡的左雲起重返剛果(布),執行我國援剛果(布)朱埃電臺大修項目。
朱埃電臺位於布拉柴維爾南郊的朱埃山上,環境惡劣,生活條件相當艱苦。左雲起卻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積極的工作態度。在他的鼓舞和帶動下,組員們每天都樂呵呵的,別的專家組和華人華僑也願意上山來找他聊天,朱埃電臺因此還多了一個非常富有中國特色的名字——“左家莊”。就這樣,左雲起從60歲一直幹到68歲,直到朱埃電臺項目完成。
作為一名老共産黨員,為了國家的援外事業,左雲起呆在父母、妻兒身邊的時間屈指可數。父親去世時,他在貝寧體育中心工作,無法送終;母親去世時,他在加納工作,沒能盡孝。每當想起這些,左雲起就心生愧疚。
2002年9月,他回國採購設備期間,老伴心臟病復發,被送進醫院急救。領導再三讓左雲起退票或改票,等老伴病情穩定後再回布拉柴維爾。左雲起的老伴知道後説:“老左這個人我了解,叫他走吧。你們留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聽到老伴的話,左雲起含著熱淚登上了飛機。
30年的援非生涯給家庭帶來了缺憾,但中非人民卻永遠不會忘記他。2003年在朱埃電臺大修項目移交儀式上,剛果(布)政府授予他共和國騎士勳章,這是薩蘇總統第一次親自為一個外國人授勳。
情係援非30年,左起雲的援非生涯已經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我國的援非事業仍在繼續,像左起雲那樣為援非事業盡心盡力的專家將繼續涌現,推動我國的援非事業向前發展。
與疾病抗爭 女設計師始終堅守尼日爾工程一線
2006年6月24日,對於飽受旱災折磨的尼日爾津德爾市人民來説,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成千上萬的人們身著民族服裝會聚到津德爾市剛剛落成的標誌性建築——鑽石形高位水塔前,慶祝我國援尼日爾津德爾市供水工程竣工,感謝中國援建的供水工程解決了困擾津德爾市60年的供水難題。
為建好這一凝結中尼兩國人民友誼的供水工程,我國援外工程建設者們頑強拼搏,始終堅守在工程建設第一線,付出了艱辛勞動。援尼供水工程的設計總負責、設計代表、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楊鳳蘭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
“炎熱、荒漠、乾渴、貧窮。”楊鳳蘭這樣描述尼日爾。尼日爾是世界上最熱的國家之一,缺水少糧,災害頻繁,經濟落後,瘧疾等傳染性疾病時常流行。在近三年的項目考察設計過程中,楊鳳蘭多次前往尼日爾現場考察,收集技術資料,編寫技術報告。援尼供水工程開工後,她主動請纓擔任項目現場設計代表,在項目工地工作了整整20個月。
楊鳳蘭是工地上唯一的女性,她連續16個月吃住在工地,奔波在工地的每一個角落,貫徹設計意圖,解答有關問題,盡職盡責地履行著一位設計代表應盡的職責。
“援尼供水項目是一個綜合性市政工程,涉及諸多專業,可她都能從容應對,遊刃有餘。”援尼供水項目施工監理組這樣評價楊鳳蘭。
由於長期工作在艱苦環境中,加之勞累和疾病,楊鳳蘭的身體虛弱不堪,抵抗力下降,長期服用抗瘧疾藥物,也使她的肝臟受損腫大。她成為尼日爾當地病菌攜帶者。在尼日爾工作期間,楊鳳蘭兩次感染瘧疾,持續高燒至41℃,口鼻流血,一度神志不清。病情稍有好轉,她便立刻去工地察看施工情況。有一次,剛剛病癒,她顫巍巍地堅持要上水塔查看工程質量,大家心疼她,都勸她不要親自看了。可她卻説:“不看不放心,我不能不看。”
“援外工程涉及面廣,影響面大,不能出半點差錯。我們是代表中國在尼日爾搞項目,要處處維護國家的形象,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決不能因為自己的疏忽,影響國家的聲譽。”楊鳳蘭説。
瘧疾剋星用“中國經驗”助非控瘧
非洲是瘧疾發病的重災區,每年有100萬兒童死於瘧疾。江蘇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所長、世界衛生組織蟲媒傳染病控制專家組成員高琪,積極參與了幫助非洲防治瘧疾的援助。
2003年,他到馬達加斯加、肯尼亞、喀麥隆等3國,為35個非洲國家的官員和專家進行援非瘧疾防治培訓;2005年至2006年,他三次作為中國的瘧疾專家,去非洲10個國家進行中國援非瘧疾項目可行性調研。“對非洲有關人員進行抗瘧培訓,是有效控制非洲瘧情的重要途徑之一。對非培訓一定要真誠、用心、有特色。”高琪説。
2002年起,江蘇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承辦了6期援外瘧疾技術培訓/官員研修班。作為寄研所的負責人,高琪以科學、嚴謹、細緻的態度認真組織教學,受到學員們交口稱讚。
參加培訓的非洲官員有些曾經在歐美等國學習進修過,擁有高學歷的學員也不在少數。僅僅安排普通的教學活動,是很難讓他們信服和接受。因此,高琪及其同伴便想出不少方法來調動學員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增強培訓效果。
江蘇省曾是我國主要瘧疾流行區,目前在蘇北一些自然條件差、經濟欠發達地區還偶有間日瘧的局部暴發。培訓期間,高琪把學員們帶到蘇北農村進行現場培訓。通過參觀,中國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用較短時間就消除了惡性瘧、控制了間日瘧的事實,讓學員們心服口服,也極大樹立了他們戰勝瘧疾的信心。
每期培訓班(研修班),高琪都要擔任三分之一課程的教學任務。此外,他還是我國所有國際熱帶病培訓班、瘧疾技術研修班的主講教師之一,教學、科研、管理任務十分繁重。
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工作人員汪偉説:“我家在安徽,吃住都在所裏,高所長家也在無錫,可他幾乎沒有時間回家,週末、節假日總能在所裏找到他。”
2006年11月,胡錦濤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宣佈,我國將為非洲援建30個抗瘧中心。高琪作為我國主要瘧疾專家前往非洲,為我國首個援非瘧疾防治中心的建設進行技術指導。他指揮工人鋪設管道,安裝水槽,購買傢具,配置儀器,並親自安裝調試電腦,測試實驗數據。經過連續兩天兩夜的緊張工作,援非抗瘧實驗室的室內建設終於完成。2007年2月1日,中國援非第一個抗瘧實驗室在利比裏亞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