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5月1日電(記者鄧華寧、王雅楠)連接長江兩岸蘇州、南通的蘇通大橋即將正式通車的消息,引起了江蘇人,特別是蘇北人極大的興趣。
“蘇通大橋是近年江蘇建成的第5座長江大橋,必然吸引上海、蘇州等地客商到蘇北投資。正如2005年,紹興市‘意奔瑪’公司來我們淮安,投資3億元建廠,就是看中江陰長江大橋的物流便利。”淮安楚州開發區工委書記蔣必海日前這樣説。
南通不再“南不通”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蘇北融入蘇南,先要打通長江天塹。”江蘇省交通廳副廳長楊根林説。蘇南、蘇北的高速公路網已自成體系,蘇通大橋的通車大大縮短了蘇北連雲港、鹽城、淮安等市與蘇南的距離,長三角對蘇北的經濟輻射將顯著增強。
蘇通大橋的通車給兩岸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上個世紀80年代,我坐船從南通到蘇州,上午8點上船,下午2點到達,10公里的水路用了6個小時。蘇通大橋全長30多公里,現在開車走蘇通大橋,從常熟到南通只要半小時。”南通市民劉宏告訴記者。
南通市委書記羅一民説,蘇通大橋建成後,從南通的邊緣工業區域到上海的邊緣工業區域,僅需半小時左右,從南通市中心到上海市中心的車程也只在1小時左右。南通由此將真正成為上海大都市經濟圈的核心成員。
“大橋對旅遊的影響在去年就已顯現。南通市去年接待遊客1070萬人次,增幅達24%,其中上海遊客增幅最大。今年初,南通的旅行社又在上海開設了散客專線遊、南通2日遊等産品。由於上海的蘇北人特別多,蘇北淮安、鹽城、連雲港等市日前在上海共同推出旅遊新幹線,借大橋貫通之機,吸引上海遊客。”江蘇省旅遊局綜合處周曉平處長這樣説。
據悉,近三年來,在大橋效應帶動下,上海資本正以每年15%以上的增幅投向南通農業,總投資已超過50億元。上海的紡織生産基地也大量向蘇北腹地轉移。
五橋貫通促南北對接
江蘇省委研究室副主任范朝禮説,自1999年以來,江蘇已在長江上修建了江陰大橋、南京長江二橋、潤揚大橋、南京長江三橋共4座橋,如今,蘇通大橋即將通車,泰州長江大橋也已開建。
生産要素沿交通幹線集散,工業佈局沿城市集群展開,這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港口、城市、産業的發展定位往往由它所處的位置、承擔的功能、依託的腹地、服務的半徑來確定。
統計顯示,潤揚大橋2005年通車後僅一個月,每天經過潤揚大橋的車輛就突破一萬輛。揚州市迅速成為臺商投資的高地。
蘇北泗洪縣三河農場農民經紀人徐繼超告訴記者,潤揚大橋、南京長江三橋通車後,蘇北的綠色農産品可以更方便地運送到蘇南的大城市,價格也比當地高出一大截,這直接增加了農村種植養殖戶的收入。
蘇中、蘇北的沿江、沿海城市就像一根線上的螞蚱,幾座長江大橋通車後,都能跳起來了,蘇中、蘇北開發就活了。近年來,五座長江大橋相繼貫通,體現了江蘇堅持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心,蘇北、蘇中、蘇南三大區域呈現出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
2007年,蘇北、蘇中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已超過全省甚至蘇南平均水平,其中工業增加值增幅分別高於蘇南3.1個和3.8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分別高於蘇南2.6個和7個百分點。
邁入沿海開發時代
范朝禮説,江蘇沿海在全國處於“T”字形生産力佈局中,近期沿海開發的規劃佈局為“三極一帶多節點”:
“三極”:以連雲港、鹽城、南通三個城市為核心,擴大優勢産業規模,促進生産要素集聚,形成沿海開發的“極化”效應。
“一帶”:以蘇通大橋、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鐵路、通榆運河等形成的組合交通體系為依託,構建沿海産業、城鎮、旅遊和生態為主要內容的開發帶。
“多節點”:以鄰近深水海港各區域為重要節點,建設臨港工業園區和物流園區,並向腹地延伸,努力在江蘇省沿海地區形成上海到青島之間重要的工商經濟流通渠道和連接中西部地區的物産交通帶。
蘇通大橋的開通以及洋口、呂四深水大港的開發建設,將使沿江優勢進一步放大,使沿海優勢進一步顯化,也會對沿江、沿海地區的港口、城市、産業的發展定位産生深刻的影響,江蘇的發展也由沿江開發時代邁入沿海開發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