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6日電 烏魯木齊火車南站廣場臨街入口處,有兩座奪目的紅頂小房子,這是烏魯木齊火車南站的便民雙語服務接待室,旅客們親切地稱它為“紅房子”。如今,“有困難,找‘紅房子’”已經成為旅客的共識。多年來,各地車站、機場、醫院等服務行業積極探索有效的服務方式,為各族群眾提供優質服務。
烏魯木齊:車站雙語便民室“亞克西”
記者徐晶晶、王子博烏魯木齊報道:烏魯木齊火車南站每天客流量5萬餘人次,其中少數民族群眾佔多數。當一些不會漢語的少數民族旅客迷路、丟失財物時,往往不知道何處求助。因此,便民雙語服務接待室專門配備少數民族工作人員。提起“紅房子”少數民族旅客都説“亞克西”。
維吾爾族工作人員亞森説,2007年夏季的一天,他在火車站廣場旁的一個話吧門口,看見漢族老闆跟一個維吾爾族女孩邊打手勢,邊問話,可女孩不回答就是一個勁兒地哭。
亞森用維吾爾語詢問得知,女孩叫古麗,家住喀什地區葉城縣,經人介紹準備去廣州打工。到了火車站,覺察到打工是個騙局。於是趁人多逃了出來。古麗想給家裏打電話卻沒錢,向話吧老闆求助卻不會漢語。
亞森帶古麗吃了飯,把她送上了回家的長途客車,並給古麗的姐姐打電話通知到達時間。工作人員伊力哈木説,他和同事每月的工資不多,可是遇到像古麗這樣的旅客,大家都會解囊相助。
2006年6月成立的烏魯木齊火車南站便民服務接待室像“活地圖”,為數以萬計的旅客指路;接待室的工作人員像親人,送迷路的小孩子回家,便民服務接待室溫暖了無數旅客的心。
拉薩:所有航班實行三種語言廣播
記者葉輝拉薩報道:記者在拉薩貢嘎機場候機樓大廳內看到,用藏、漢、英三種文字張貼的民航法規規章條例和標識標牌一目了然,周邊的裝飾也極富民族特色。在機場民族禮儀接待室,象徵吉祥的“切瑪”和青稞酒等民族設施一應俱全。這裡還可以購買到各種西藏特色的紀念品。
機場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在售票、值機、地面服務、安全檢查等一線服務保障部門都配備了能熟練應用藏語、漢語的藏族職工,在候機廳等公共場所,使用藏、漢、英三種語言進行廣播。同時,在所有進出藏的航班上,也實行了藏、漢、英三種語言的語音廣播,讓少數民族同胞能夠享受到熱情週到的服務。”
內蒙古:為蒙古族群眾就醫提供週到服務
記者勿日汗呼和浩特報道:儘管漢語溝通有障礙,但從牧區來呼和浩特市看病的德里格爾老人的就醫之行卻很順利。記者5日下午在內蒙古中蒙醫醫院見到這位61歲的蒙古族老人時,她正用蒙古語向醫生介紹自己的病情。
“有懂蒙古語的醫生出診,給我們這些從牧區來的蒙古族群眾提供了很大便利,我們可以毫無障礙地把病情告訴醫生。”德里格爾説。她告訴記者,在醫院來回出入也不用擔心走錯門,因為到處都有她認識的蒙古語標誌。
記者了解到,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內蒙古公共場所的各種牌匾、標誌都用蒙古語和漢語雙語顯示,醫院也不例外。在內蒙古各級醫院,從掛號室到各個科室的門上基本都有蒙古語標誌,這為蒙古族群眾的就醫提供了方便。
同時,目前內蒙古旗縣以上的蒙醫機構有76所。蒙古族聚居的基層農村牧區衛生所裏也都設有蒙醫科室。這讓廣大蒙古族群眾能及時、方便地接受本民族傳統醫學的治療。
青海:鐵路公司倡議尊重少數民族風俗
記者呂雪莉、葉超西寧報道:青藏鐵路公司對下轄各車站提出了“五不準”,要求公司所有幹部職工按照黨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少數民族的人格。
“五不準”即:旅客、貨主等待檢查危險品時,不準對少數民族旅客、貨主制定特殊方式進行檢查;不準對少數民族旅客、貨主有拽拉不禮貌行為;不準對少數民族旅客、貨主有歧視語言;購票、托運時,不準對少數民族旅客、貨主有其他限制條件;需要車站提供經營服務時,不準對少數民族旅客、貨主有不禮貌的語言和不平等對待。
同時,青海省的旅遊景區景點也對少數民族提供了優惠,包括塔爾寺在內的面向遊客開放的所有寺院,藏族、蒙古族、土族群眾享受免費遊覽參觀。
廣西:窗口行業熱情為少數民族群眾服務
記者王立芳南寧報道:近年來,商務部在全國開展了旨在發展農村現代流通體系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對廣西很多居住在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群眾而言,以前只有在圩日才能到鄉鎮集市買東西,而這種開在家門口的現代商店,讓他們能更方便地買到稱心如意的日用品和農資。
位於桂北地區的龍勝各族自治縣居住有苗、瑤、侗、壯、漢等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這個縣總人口的77.22%。隨著“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不斷推進,目前這個縣的10個鄉鎮已建起了農家店47家,方便了當地少數民族群眾購物,也吸納了一部分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
廣西隆安縣喬建鎮龍扶村農民黃英梅去年開設了一家農家超市,日用品、食品、雜貨等一應俱全。黃英梅告訴記者,現在500多種貨品全部由配送中心統一配送,前來購物的農民“踏破了門檻”。
今年,廣西還將改造、建設2000個農家店,同時繼續推進與有關部門的合作,拓寬農家店的服務功能,實現一店多能、一網多用,使“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真正成為群眾、企業都滿意的民心工程。
雲南:河口邊檢站悉心服務當地少數民族同胞
記者關桂峰昆明報道:三尺驗證臺,一枚驗訖章。雲南河口口岸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每天平均1萬人次出入境,其中大部分為當地瑤族、苗族等與越南通商的邊民。由於常年高溫炎熱,河口邊檢站在口岸配齊了愛心飲水機、便民急救藥箱、老人兒童果盤、報刊夾等服務設施,並對老弱病殘旅客開設“愛心通道”,開展緊急救助服務等。
每年6月,是越南荔枝上市的旺季。一天,一名彝族婦女在大廳外焦急地張望,這引起了檢查員高麗萍的注意。原來,由於有關方面臨時停止荔枝大噸位進口,她的一車荔枝被堵在中越大橋上無法出境。按理説,這已不屬於邊檢工作範圍,但考慮到這位彝族同胞的利益,高麗萍積極與相關人員協調,在她的幫助下,這批貨物順利出境。這位彝族婦女感動萬分。
河口邊檢站的工作人員熱心為群眾服務,被當地少數民族同胞譽為“口岸盛開的團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