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儲備將從總量安全向佈局合理進一步優化
——訪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總經理包克辛
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記者王立彬)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包克辛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我國糧食庫存目前是全世界最高的,糧食總量是沒問題的,現在需要進一步完善的主要是糧食儲備的品種和區域結構的最優化。
冰雪災害的啟示:優化糧食儲備區域結構
包克辛説,儲備體系的概念很大,包括糧、棉、油、糖和豬肉等,這些産品中有的儲備是充裕的,有的是不足的。其中油和肉的儲量就不夠,調節能力就差。去年是豬肉十分緊張,其後是油緊張。就糧食儲備而言,總量是充足的,從完善儲備體系角度講,需要進一步調整的,一個是産銷區域結構,一個是原糧與成品糧結構。
目前我國儲備糧基本上是原糧,原糧不能直接食用,就有一個加工問題。現在由於市場經濟發展,糧食加工佈局也在調整,包括麵粉加工業、大米加工業、玉米加工業以及食用油加工業。小麥加工明顯地向産區集聚,包括河南、河北、山東的麵粉銷往全國;食用油加工則明顯向沿海沿江港口集中。“這些趨勢都值得關注和研究。過去,我們的儲備佈局側重與生産銜接,産區的庫存比較大。”
從農産品流通規律上講,儲備與加工環節銜接同樣重要。這就要求進一步完善和調整儲備糧的區域佈局和品種結構,加強銷區和糧食加工集中區儲備,使儲備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參與到糧食流通之中。今年初南方地區的冰雪災害帶來的啟示就是,銷區也要保有一定加工能力,否則原糧轉化就很困難。當地雖然有原糧儲備,但交通中斷以後,怎麼加工出來?這是銷區政府需要重視的問題。
包克辛説,國家四級糧食儲備以前都是儲備原糧。在這次災害中,幸虧從去年四季度就要求城市成品糧儲備不少於10天消費量,現在看來冰雪災害中成品糧儲備做得較好的地方就沒問題,可以直接從庫裏調出來供應市場。
“幸虧這次災害是發生在南方稻穀主産區,當地都有較強的大米加工能力,出庫以後加工大米就可以供應市場。如果這種重災發生在銷區,當地沒有什麼加工能力,一旦再沒有成品糧庫存,保障市場供應難度就比較大。”
米價一手托兩家:供求區域矛盾的晴雨錶
“我國稻穀生産和消費基本實現平衡,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包克辛説,目前我國大米産需平衡有餘,完全有能力滿足國內需要,穩定市場大米價格。與此同時,要看到我國糧食供求尤其是大米供求結構性矛盾一直存在,主要體現在品種和區域上,比如這些年優質品種稻穀消費量增加不少,同時隨著城市流動人口和大米再加工需求增加,秈稻需求又有所回升,供求就偏緊。
目前比較突出的是區域性矛盾,如東北地區是我國粳稻主産區,去年粳稻商品量達到2000萬噸,但由於存在運力瓶頸制約,糧食豐收了運不出去,賣不掉,價格往下掉。今年冬天,中儲糧公司在黑龍江和吉林啟動粳稻最低價收購,在遼寧實施臨時收儲粳稻,鐵路部門全力保證東北糧食運輸,發運速度和數量為歷史少有。
“目前,調控措施的效果開始顯現,阻止了糧食價格下滑,這也客觀地反映出供求的區域性矛盾和現實壓力。”包克辛説。
從平行到縱向分工:四級儲備要合縱連橫
包克辛説,我國南方銷區和大中城市消費量大,是價格形成地區,但儲備庫存規模比較薄弱。這裡的歷史原因是當初建設糧庫時向主産區傾斜。現實原因是現在糧食加工業都向産區集中。如果原糧大量儲存在銷區和城市,加工就成了問題,甚至出現一些儲存在銷區的原糧還要拉回産區加工成品糧。
“解決區域性供求矛盾是一個全局性的問題,中儲糧總公司有一些有利條件。我們的垂直體系具備庫點多、分佈廣、設施設備齊全的網絡,在銜接産銷區上具有獨特優勢。”包克辛説,銷區糧少了我們就地投放,並以産區糧源為保障;産區糧多了就收,等運力緩解時再補充銷區。一些庫點有加工廠,規模不大,運作靈活。要發揮垂直體系優勢,進一步健全産業鏈條,往前延伸增強在糧食産區收儲能力,往後延伸增強銷區供應能力。這樣,産業鏈就形成了,平衡産銷區間供求能力也增強了。
“所以,國家四級儲備要逐步從以往的平行分工調整為縱向分工,以後縣和市的儲備轉為以成品糧為主,省和國家儲備以原糧為主,就是一線二線調控分工,這樣應對突發事件就比較從容有序。這個工作去年就開始做了,要求大中城市這些銷區進一步增加成品糧儲備,同時再保持一定加工能力。”
完善儲備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足的要充實;地域上不合理的要調整加強;各級儲備分工由原來的平行分工改為縱向分工,然後保持一定的銷區加工能力。包克辛説,糧食是百價之基,“當然,這裡有一個結構問題。美國的糧價漲幅比中國大多了,但它的CPI沒我們高,就是因為它們的糧價佔CPI的權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