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外專家和機構分析汶川大地震成因:斷裂帶擠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5月14日電  綜合新華社記者報道:中國四川省汶川縣12日發生芮氏7.8級地震,寧夏、雲南、重慶等10多個省區市以及越南和泰國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中外專家和機構對此次地震成因作了初步分析。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青藏高原研究專家王二七對汶川地區地質構造比較熟悉,5月上旬剛去過汶川地區。他分析説,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川西龍門山的中心,位於汶川——茂汶大斷裂帶上。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擠壓歐亞板塊、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時,也同時向東運動,擠壓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地塊。雖然龍門山主體看上去構造活動性不強,但是可能是處在應力的蓄積過程中,蓄積到了一定程度,地殼就會破裂,從而發生地震。

    日本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説,這次地震位於龍門山斷裂帶,過去幾百年裏這一斷裂帶附近多次發生芮氏7級以上大地震,但是龍門山主體並沒有強烈的活動,直到這次地震的發生。斷裂自東北向西南沿著四川盆地的邊緣分佈,長300公里至400公里,寬約60公里,沿斷裂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由於蓄積的應力超過了岩石強度的臨界點,龍門山斷裂帶就發生了芮氏7.8級大地震。

    美國地質勘探局發佈的消息也認為,這次地震的震中和震源機制與龍門山斷裂帶或者某個相關構造斷層的運動相吻合,地震是一個逆衝斷層向東北方向運動的結果。從大陸尺度上來看,中亞和東亞的地震活動是由於印度洋板塊衝撞歐亞板塊造成的。

    美國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教授酈永剛告訴新華社記者,龍門山斷裂帶屬地震多發區內的活動斷層,來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質向東流動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運動,兩者邊界即為斷層面。如果斷裂每年運動數厘米,每隔50米至70米,積聚的應力和能量就能産生一次芮氏7級以上的大地震。由於震源較淺,而且震源機制為向東的逆衝運動,加上震區土質鬆軟,地震波向東能傳播很長距離,使得遠至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人都普遍有震感。

    英國地質勘測局地震監測和信息服務中心主任布賴恩·巴普蒂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説,從地質構造上看,這次地震與喜馬拉雅碰撞帶有關,“顯然是東北-西南向的龍門山斷裂帶發生擠壓作用的結果”。

    法國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質學家保羅·達波尼耶對媒體説,大約5000萬年前,印度洋板塊向北漂移,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後俯衝到後者的下面,由此形成了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現在仍在受兩個板塊的擠壓,使得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成為地震密集帶。

 
 
 相關鏈結
· 民航局組織55架飛機運送7450人趕赴地震災區搶險
· 汶川地震尚未影響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安全運行
· 抗震救災專用地圖出版 突出居民點等最新信息
· 成都軍區多路部隊抵地震重災區救援行動全面展開
· 廣東邊防總隊緊急調遣的220名官兵飛赴四川成都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