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受災群眾儘快有一個“家”
——全國緊急籌措生産調運帳篷紀實
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新華視點”記者)緊急!十萬火急!暴雨、余震……剛剛遭受特大地震重創的的災區群眾急需能夠遮風擋雨的住所,幫他們渡過難關。
緊急,十萬火急!全國各地的帳篷生産企業加班加點,徹夜生産,運輸帳篷的火車、汽車、飛機晝夜奔忙,一頂頂帳篷,帶著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帶著全國人民的愛心,從四面八方向災區匯集,形成了一股愛的暖流……
保障災區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是黨中央、國務院發出的要求。全國範圍內,一場緊急籌措、生産、調運帳篷的行動正迅速展開。
5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赴浙江省湖州市考察救災帳篷的生産情況。這是胡錦濤同生産帳篷的職工親切交談,希望他們加緊生産,確保質量,積極為奪取抗震救災鬥爭勝利貢獻力量。 新華社記者 樊如鈞 攝
急需!帳篷牽動眾人心
已緊急轉移出來的1136萬受災群眾急需一個臨時的家。帳篷——成為地震災區急需的物資之一。四川、甘肅、陜西三省提出335.5萬頂帳篷的需求,其中四川323萬頂。
災區群眾那渴望、焦灼的眼神,牽動著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心;讓災區群眾儘快住進“救災專用”的藍色帳篷,成為人國人民的心願。
22日上午,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會議要求加快帳篷、活動板房等急需物資的生産和調運,切實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會議一結束,胡錦濤立即趕赴浙江省湖州市,實地考察救災帳篷生産情況。
為滿足災區的需要,溫家寶總理20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第11次會議決定,再向災區緊急調運4萬頂帳篷。從5月30日起,每天運抵災區3萬頂,一個月內新增90萬頂。同時,另有80萬頂簡易棚支援災區。
災情就是命令。5月12日地震發生當天晚上,國家物資儲備倉庫就已經緊急出庫帳篷,連夜運往災區。1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民政部組織18個省區市75家防震帳篷(含帳篷布料)生産企業抓緊生産災區急需的帳篷。初步統計,這75家企業總生産能力為標準帳篷3.5萬頂/日。
5月22日,紹興上虞一家制傘企業員工趕制救災帳篷。 新華社發(袁雲 攝)
商務部根據目前災區對救災帳篷的急切需要,在第一時間協助民政部組織落實4萬頂帳篷貨源,並積極組織調運。
目前,民政部已與68家企業簽訂生産帳篷合同,5月30日開始,每天可保證3萬餘頂帳篷發往災區。
據民政部統計,截至5月23日12時,已有44.3萬多頂救災帳篷調往災區,其中向四川調運的帳篷超過36萬頂,其他接收地區包括甘肅、陜西、雲南等。
搶産!爭分奪秒制帳篷
5月22日,浙江省德清縣泰普森休閒用品有限公司來自四川綿陽的員工左宗勤在加班加點趕制帳篷。 連日來,浙江帳篷生産企業加班加點生産救災帳篷,支援地震災區。到目前為止,浙江已有11000多頂帳篷發往災區。 新華社記者王定昶攝
在“隆隆”的機器聲中,在幾尺機臺上,愛的力量正在傳遞和流淌。當人們進入夢鄉的時候,全國眾多帳篷生産企業仍是燈火通明,機器飛轉。連日來,為了生産災區急需的帳篷,浙江、江蘇、湖北、山東等地的企業加班搶産。
在帳篷生産企業集中的浙江省,所有具備條件的企業都開足馬力,加班加點生産。截至22日,浙江已經發送帳篷11195頂,還有數十萬頂帳篷正在趕制中。
位於浙江德清縣的泰普森公司,原有800多名帳篷生産員工,公司為支持帳篷生産,又抽調了其他各分廠2000多名員工前來支援。
集團董事長楊寶慶説,公司調整了生産計劃,流水線24小時不間斷生産。調整後,生産能力從原來的每天1000頂提高到1500頂,公司車隊每裝滿一個貨櫃就立即發往四川災區。
江蘇7家帳篷生産企業、80家活動板房生産企業也在加班加點組織生産。5月22日零時,江蘇對口支援四川德陽災區的安裝隊伍帶著8200頂帳篷、2萬平方米居住面積的1000套活動板房星夜趕往德陽災區。
5月21日,河南省經過緊急動員籌集到的7300頂帳篷已運抵綿陽。22日,又有一批帳篷發往綿陽,全省發往災區的帳篷已經達到27600頂。
讓災區人民住上優質的帳篷,是大家共同的心願。一些企業連夜趕制的帳篷全部採用鋼架結構,全部按出口標準生産。四川雅安多雨,企業生産帳篷時就特意強化了防風雨的功能;為有效防蚊蟲,企業專門對帳篷進行改進,在兩個通氣窗上增加了防蚊紗網,僅這一項改進就增加了幾道工序。
為了確保帳篷的質量,江蘇省盛澤鎮宏源噴織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員晝夜盯在生産一線,確保從原料進廠到織造、染色、涂層等每道工序的質量和速度,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地震災區人民的生活牽動著每個中國人的心,生意再大也是小事,;帳篷才是大事。”公司總經理倪海雲説。
有限的供應仍無法滿足巨大的需求。我國外交部、商務部多次請求國際支援。19日至22日,外交部發言人三次表示,希望國際社會提供救援物資時,優先考慮提供帳篷。商務部及時把國內緊缺帳篷的情況向國際機構和捐助國通報,請求支援。
搶運!帳篷向災區集結
5月23日,災區的孩子在軍營帳篷希望學校內上課。5月20日,濟南軍區某部在地震中遭受嚴重損失的四川省彭州市龍門山鎮開設“軍營帳篷希望學校”,由部隊軍官擔任老師,向災區的71個孩子教授文化及防災特色課程,並且為孩子們購置了書桌、文具等學習用品,受到災區群眾歡迎。 新華社記者 任勇 攝
特殊時期需要特殊速度。把企業生産出來的帳篷在第一時間內運抵災區,成為眼下交通運輸部門的優先考慮。運輸部門採取超常規搶運措施,用最快的速度把救災帳篷運到災區。
鐵路部門全力加大帳篷、活動房屋、藥品運輸力度。鐵道部要求,對這些物資,只要有請求,就迅速受理裝車,有一車運一車,有一列運一列,保證以最快速度運往災區群眾手中。
第一個趕到成都的“搶”字頭專列,是西安西站出發的“搶”字87603次專列。
5月12日18時50分,接到搶運救災帳篷馳援汶川縣地震災區的命令後,西安西站立即啟動救災搶險物資運輸緊急預案。西安儲備庫裝車人手不夠,西安西站立即從西裝卸車間組織15名工人緊急支援,採取西安儲備庫工人負責裝車、西站工人負責救災帳篷運輸的辦法,分成兩組循環作業,確保搶險救災帳篷搶運及時。
13日7時53分,經過徹夜搶裝搶運,滿載著5000頂帳篷的列車準時駛向地震災區。5月14日6時19分,專列抵達成都東站。
此前8分鐘,裝運1萬頂帳篷的救災專列從京廣線衛家店站開出。這也是武漢鐵路局開出的第一列抗震救災物資專列。
全國鐵路各貨運車站靈活調整運輸計劃,確保帳篷等救災物資優先計劃、優先配空、優先安排貨位、優先承運裝車、優先挂運。一列列“搶”字頭的救災物資運輸專列和“8”字頭的軍用列車滿載著一批批帳篷,通過成昆線、成渝線、襄渝線、達成線等進川鐵路幹線源源不斷地駛向地震災區。
為了讓到達的帳篷等物資儘快轉運出站及時送到災區,成都地區各個貨運站的鐵路幹部職工晝夜值班,連續多日不回家,不少職工帶病堅持工作,全力投入救災物資卸車轉運工作。
截至23日12時,全國鐵路已經運輸災區急需的帳篷19萬頂,活動房屋1000多套。
公路方面,經交通運輸部和四川省交通廳運管局22日緊急協調,陜西、雲南兩省交通部門分別緊急調集100輛和560輛應急運力入川,參加四川抗震救災運輸保障工作。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何建中説,為搶運全國各地運抵四川的帳篷、糧食、飲用水、食品、醫藥器材等物資,交通運輸部緊急調集了陜西省由100輛中型貨車組成的應急運輸車隊和雲南省運管局由560輛中型貨車組成的應急運輸車隊,趕往成都。
國際上的支援也在不斷向災區匯集。23日,一輛搭載著巴基斯坦捐贈中國地震災區的兩千多頂帳篷的飛機從巴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緊急起飛,趕赴中國地震災區。這是巴方為中國地震災區緊急捐贈的兩萬多頂帳篷的一部分。
目前,國外承諾援助帳篷共約15.19萬頂,來自韓國、英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地區和機構的1.15萬頂帳篷已運抵災區。
雖然災區現在仍非常困難,但綿陽、江油等地失去校捨得孩子們已開始在“帳篷學校”裏復課。“汶川挺住!”“中國加油!”一批又一批帳篷運抵災區,給越來越多的受災群眾帶來溫暖,帶來了恢復生産、重建家園的希望。(參加采寫記者:江國成、車玉明、林紅梅、李菲、王優玲、馮曉芳、張麗娜)
新華時評:加緊生産帳篷 解災區燃眉之急
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記者 張曉晶)胡錦濤總書記22日趕赴浙江省湖州市,實地考察救災帳篷生産情況,要求企業努力生産出更多高質量的帳篷,盡全力幫助受災群眾解決燃眉之急。
一頂帳篷,可以讓受災群眾免遭風吹日曬雨淋;一頂帳篷,可以讓剛剛失去家園的人們找到家的溫馨;一頂帳篷,可以讓災區人民看到新生活的希望。
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3日12時,向災區調運的救災帳篷共計44.334萬頂、簡易房18334間。與受災各地上千萬人無家可歸的境況相比,帳篷和簡易房缺口很大。四川省副省長李成雲23日説,現在急需的救災物資仍然是帳篷和簡易房。為災區提供足夠的救災帳篷,已成為當前抗震救災的一項緊迫任務。
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全力支持抗震救災,以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的英雄凱歌。當前,抗震救災形勢依然嚴峻,任務十分繁重,需要全國人民繼續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急災區人民之所及,解災區人民之所難,從災區人民急需的帳篷、簡易房等物資問題入手支援災區。
緊迫任務面前,很多承擔救災帳篷生産任務的企業負擔比較重,職工們以抗震救災大局為重加緊工作,表現出了可貴的奉獻精神。儘管如此,應當看到災區還有很多群眾住不上帳篷,他們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汛期將至,會面臨更多的困難。這種時候,多生産一頂帳篷,就可以多幫助幾名受災群眾。
帳篷之急,就是災區之急。血脈相連,手足情深,責任和道義都要求我們努力生産,決不鬆懈。
“中國‘帳篷城市’成為地震雜亂中的綠洲”
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記者于長洪、唐璐、葛素表)“中國需要330萬頂帳篷”“胡錦濤在浙江督促帳篷生産”“‘帳篷城’標誌中國救災努力卓有成效”“中國‘帳篷城市’成為地震雜亂中的綠洲” ……在關注四川汶川大地震災區群眾如何妥善安置時,“帳篷”成為多家外媒的一個重要“聚焦點”。
儘管從廢墟中救出了83988人,汶川地震還是奪去了5萬多人的生命,同時造成了近600萬間房屋被嚴重損壞,數百萬人無家可歸。早點把帳篷送到震區,就會有更多的人得到不用露宿街頭的“溫暖”。
法新社在較早對“帳篷”的報道中説,“中國迅速在空曠的地方搭建了許多帳篷,陸續有人住進來”。新加坡《聯合早報》則留意到中國最高決策機構的承諾,即保證災區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安全住處”。
目前能夠提供安全住處的快捷方式--“帳篷”確已成為中國救災的頭等大事。截至22日12時,中國向災區調運的救災帳篷共計40.334萬頂,但這個數字還遠遠不夠,災區對帳篷需要的缺口還很大。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向國際社會呼籲,我們需要330萬頂帳篷”,美聯社在23日的報道中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浙江考察了兩家製造帳篷的公司,他敦促工人加快生産帳篷,以幫助他們那些受災的同胞兄弟”。
在中國,為災區盡可能多、盡可能快、盡可能好地提供帳篷的“衝刺賽”正在全力進行。細心的外媒發現,這些帳篷大多采用鋼架結構,有的帳篷還根據四川地區多雨的特點,增加了防風、防雨、防蚊蟲的功能。
《華盛頓郵報》、路透社等外媒形象地將帳篷數量較多的受災群眾安置點稱為“帳篷城市”,並力圖走進“帳篷生活”。《華盛頓郵報》以“不一致中的有序”為題這樣報道綿陽的“帳篷城市”:位於九洲體育館階梯下的一個帳篷城市“似乎是自動運作的,是地震雜亂中的綠洲”,雖然他們“睡在跑步機上,睡在拳擊場上,睡在挂在新種的小樹苗上的塑料防水佈下”,但是他們“禮貌、耐心、有秩序,排隊得到食物與毛毯”,“很多人淡然面對自己的不幸”,甚至有人“為自己抱怨損失的行為道歉”。
“在什邡,各種紅色、白色、藍色的帳篷綿延幾公里,在悲痛和雜亂中卻逐漸傳來正常生活的氣息。”《華盛頓郵報》注意到,“有穿制服的警察在巡邏,但數量很少,居民們説他們沒有盜竊、犯罪或者堵廁所的投訴”“有些人穿著別人捐贈的衣服,在水桶裏洗內衣。
“兩百頂藍色的帳篷建在一片開闊地上,中間一些印有‘人民政府’、‘醫療點’、‘保安部’等字樣,兩頂大帳篷前不斷有補給卡車進出,送來瓶裝水、餅乾、南瓜和菜花”,路透社記者在走訪震區帳篷城後,發出了“中國救災努力卓有成效”的由衷評價。
“帳篷”確已成為中國災民安置快速有序的一個縮影。
“在一個月內生産90萬頂帳篷”,新加坡《聯合早報》在報道中國政府的“帳篷”生産計劃時不僅關注了“帳篷”的數量,而且加入了“胡錦濤要求企業開足馬力生産帳篷的同時,也要保證産品的質量”的敘述。
而“200多名孩子在‘帳篷學校’裏高唱國歌”則引起美聯社等的注意,“在大片廢墟上,臨時教室是最早建立起來的建築”,“官方努力將來自同一所學校的孩子們集中在一起”,在“帳篷”裏上課的孩子們也逐漸找到“回歸正常”的感覺。為了不讓地震在孩子們心裏留下陰影,老師告訴孩子“只是在延長的假期搬到另一個地方”。
災難使人奮起。儘管目前所需的帳篷全部到位還需時日,但“帳篷”裏的人正在相互鼓勵著努力尋找正常生活的感覺,正如美聯社在“帳篷城市”的一個牌子上發現的一句話,“説出你的需要和感受,並鼓勵其他人。不要壓抑你的感受……或者焦慮不安。給你自己一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