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人民時評: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 陽光賑災 善款善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29日   來源:人民日報

    這幾天,中央紀委、監察部、民政部、財政部、審計署等五部委派出各工作組,加強對抗震救災資金物資的監管,保證救災款物真正用於災區、用於受災群眾。

    可以想見,這些措施的推出,對於遏制“賑災腐敗”的發生,必會産生強大的“高壓線”作用。

    人們常説,“信息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其實,經過今年上半年的一些突發事件,可能還應補上一句:第一時間信息公開,是最好的減震器。遲到的信息公開,會使公開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滋生矛盾。

    在“5·12”大地震後,中國政府在災情的發佈、應急的速度、媒體的報道上,做到了與地震災情的“零時差對接”,信息披露的涉及面也前所未有的開放,制止了謠言,穩定了人心,贏得了國內外的尊重,公眾對救災過程中出現的困難、阻力,也變得寬容而體諒。

    這次在賑災款物的監督審計方面,跟進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從中國紅十字總會,到四川省抗震救災總指揮方面,回應公眾提出的一些質疑,就是一種可圈可點的積極姿態。

    不過,與當前公眾的關注熱情相比,“時間差”還可以進一步縮短。這是因為,與對災情的關注、應急的措施相比,賑災款物的流向與使用,環節更為複雜,信息更不對稱,而公眾對此的監督意識、參與意識更強,期望值與預期指數也更高。從另一個角度上説,要真正讓賑災資金成為“明白賬”、“放心賬”,讓捐贈錢物的價值,能夠最大化使用,及時回答公眾的問題,本是監管機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對於賑災資金來説,相對於“第一時間回應公眾質疑”,更重要的是將關口前移,在第一時間公開捐贈和接收方的相關信息、使用情況。試想,假如人們能很方便地了解救災款物的來源、數量、種類和去向,甚至連紅十字會捐贈了多少頂帳篷,價錢多少,都能一目了然,那些試圖借災發財者,將無所遁形;而公眾的擔心、顧慮也會自然而然地打消。

    到5月25日12時,地震災區共接受國內外捐贈款物總計290.55億元。而另一方面,國務院決定撥付700億元重建基金、中央財政再安排250億元資金投入抗震救災,許多省區市也在壓縮機關行政經費,支援災區重建。整個災區重建資金預計達到數千億元。如此巨大的公共財政經費,資金使用效率令人關注。相信公開透明的原則能夠貫穿到賑災物資的管理使用全過程中,我們還能夠再上一個臺階:進一步促進改善公益或公共資金的運作機制和監督機制。  (吳焰)

 
 
 相關鏈結
· 人民時評:災難中我們心心相連手手相扣並肩而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