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雲引鶴歸 聖火耀江城
新華社武漢5月31日電(記者 李鵬翔 熊金超)黃鶴樓前迎聖火,長江萬里傳真情。31日,在距離北京奧運會開幕還有69天的時候,洋溢著愛心與祝福,北京奧運聖火完成在武漢傳遞。
清晨,黃鶴樓前,7分鐘的起跑儀式簡樸而莊重。所有現場人員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者默哀。
上午8時07分,悉尼奧運會體操男團冠軍楊威鄭重地從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手中接過奧運火炬,開始了武漢市的火炬接力。
同飲一江水,鄂川一家親。武漢市委書記楊松説:“聖火不僅傳遞激情,還將為四川地震災區傳遞關愛、傳遞支持、傳遞武漢800多萬市民的一片深情厚誼,希望他們能夠早日重建美好的家園。”
第7棒火炬手是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道德模範吳天祥。從四川抗震救災前線年齡最大的志願者之一到湖北最新的火炬手,64歲的吳天祥和“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吳天祥精神”再度成為一個振奮人心、鼓舞鬥志的標桿。
“我們要用戰鬥的精神為地震災區獻愛心、獻力量。奧運火炬傳遞,實際上就是一種精神的傳遞,我們要從精神上鼓勵災區群眾振作起來,重建家園。”吳天祥説。
第9棒火炬手是30日淩晨才從抗震救災前線歸來的武漢第三醫院醫生陳萬成。在湖北省衛生廳派往災區的首支醫療救護隊中,55歲的陳萬成是其中年齡最大的一位。而早在1976年,他就作為武漢醫療隊員,參與過唐山大地震救護工作。
“此刻我心裏非常激動,我希望把愛心傳遞給四川。有我們13億中國人民,有黨和政府做堅強後盾,我們相信,四川地震災區一定能重建家園,奧運會也一定會獲得圓滿成功。”陳萬成説。
成千上萬武漢市民聚集在聖火傳遞沿線。國旗、奧運五環旗貼在孩子的臉上,貼在人們的胸前、揮舞在大家的手中。“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傳遞聖火、傳遞關愛”“四川堅強!汶川堅強!”的呼聲此起彼伏。發自內心的吶喊匯成一個聲音:“奧運加油!中國加油!”
11時58分,奧運冠軍李小雙在漢口江灘三峽石廣場完成最後一棒火炬傳遞,他用手中的火炬點燃聖火盆,聖火武漢之旅隨之結束。
“希望在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取得更好的成績。”李小雙説,“希望災區的人民不要放棄希望,全國人民都在關注你們,給你們支持和信心。中華民族是不可屈服的!”
隨後,奧運聖火傳遞運動團隊轉場前往宜昌市。6月1日,火炬將在宜昌市傳遞。
奧運聖火傳遞過長江 點燃“首義”激情
新華社武漢5月31日電(記者熊金超 李鵬翔)5月31日。武漢。“奧運,加油!”“中國,加油!”在江城市民震耳欲聾的吶喊聲中,舉世矚目的奧運聖火“祥雲”由火炬手接力傳遞跨越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點燃了這座城市薪火相傳的“首義”激情。
天剛破曉,作為武漢火炬接力的起點,聳立在蛇山山麓、長江水濱的黃鶴樓四週,早已人山人海。“在歷史名樓之下,見證聖火燃起,不啻是千載難逢,”淩晨即從漢口驅車趕來的青年詩人小魯説,“這是生活的積演,更是生命的激情。”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始建於三國時期的黃鶴樓,因李白等人的絕唱而名聞千古。幾經戰亂焚燬重建,如今已發展成為武漢的歷史和文化標簽。
站在蛇山之上,放眼遠望,呈“Y”字型交匯的長江和漢江上,遠橋如虹,近橋似練。武漢長江大橋宛如一條有力的臂膀,挽起龜蛇兩山,斬斷長江天險。
1957年,新中國修建了這座“萬里長江第一橋”,至今我國已在長江上修橋逾百座。昔日的長江天塹,如今已是處處變通途。
擁有3500年文明傳承與積澱的武漢,是最早在長江兩岸濱水而生的歷史重鎮。早在明末,武漢已是享譽中外的“天下四大名鎮”。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打響了中華民族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槍,從此,“首義”精神在這裡世代傳承。
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在武漢爆發,吹響了中國産業工人爭取政治權益的號角;大革命時期,武漢一度是全國政治中心、國民政府所在地;新中國成立之初,“武鋼”“武船”“武重”“武鍋”等一批響噹噹的“武”字頭企業,使“武漢製造”享譽全國……
當“祥雲”火炬傳遞到武昌首義廣場時,廣場立即沸騰了。人們用掌聲,用吶喊為火炬接力“加油”助威。
“這是對先烈的祭奠,更是對後人的鞭策。”火炬手、全國道德模範吳天祥説,“火炬傳遞,實際上就是一種精神的傳遞。只要把敢為人先、團結拼搏的精神世世代代傳下去,中華民族就會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
1979年,武漢在全國率先敞開城門,開放了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注入新的活力。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中央接連出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和建立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試驗區的重大舉措。武漢市委常委會顧問殷增濤説:“大武漢終將大有可為。”
在208名火炬手的接力下,聖火傳遞的是愛心,是精神,更是激情。在江城20.7公里的傳遞之旅中,聖火所到之處,無不鼓舞人心,催人奮發。
在完成火炬傳遞後,湖北省輪椅橄欖球隊隊員、高位截癱的火炬手董明表示,將以最快的速度趕往同濟醫院,把聖火傳承的精神和激情傳遞給四川災區來的受傷的孩子們,鼓勵他們“生命不息,自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