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分析小組近日發表研究報告認為,震災不會改變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態勢,當前宏觀經濟運行的總體特徵沒有改變,未來應保持總量政策穩定,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震災可能會推高投資增速、增加短期通脹壓力
報告認為,此次震災雖然損失很嚴重,但對於整體經濟的影響程度較輕,預計影響最大的有兩個方面:一是災後重建會推高固定資産投資增速。目前中央財政已安排700億元災後重建資金,後續還會有更大規模的各類資金到位。從歷史經驗看,我國歷次大災後的重建都會推動固定資産投資高速增長;二是震災會增加短期通脹壓力。此次地震對災區工業、農業産生的破壞,以及受災群眾對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無疑會對當前物價上漲産生新的壓力。但從日本和台灣的經歷看,地震對CPI的影響只是短期的,對長期CPI影響並不顯著。
目前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仍是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
報告認為,目前經濟增長放緩尚屬溫和,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仍然是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
一是成本推動壓力仍然較大。國際初級商品價格仍可能繼續上漲,國內未來成品油價格和電價上調的壓力進一步加大。加之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可能使國內勞動力成本上漲壓力得到釋放,以及環保標準不斷提高,未來生産成本仍面臨較大上漲壓力。
二是糧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今年夏糧有望小幅增産,加上現在正處於鮮活農産品上市旺季,食品通脹壓力短期有所緩解。但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背景下,糧食供求緊平衡狀態將長期存在;加上糧食生産成本上升較快、國內外糧食價差進一步拉大,強化了國內糧價上漲壓力。
三是貨幣信貸反彈壓力仍不容忽視。今年前4個月儘管貿易順差減少,但外匯儲備及相應的人民幣佔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動性輸入對基礎貨幣擴張的壓力仍然較大。
應不失時機地推進成品油、電力等資源價格改革
報告指出,要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同時,繼續實施從緊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下一步,央行仍將加大對災後重建的金融支持,配合財政政策增加對“三農”、環境保護、中小企業、服務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貨幣政策仍要立足於防止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從而防止全面通脹。
報告也提出,在成品油價格和電價管制的背景下,為確保成品油和電力供應,也需要增加對相關行業的補貼或減稅。但從中長期看,補貼政策既會形成財政沉重負擔,又不利於發揮價格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的調節作用,應不失時機地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增長方式粗放和資源消耗過大所帶來的價格上漲壓力。(記者田俊榮)
地震不會改變國民經濟總體平穩較快發展基本態勢
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在分析汶川大地震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時説,地震對災區經濟確實産生了嚴重的影響,但由於受災地區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都比較小,因此,地震不會改變國民經濟總體上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態勢。
這位負責人分析,汶川大地震不僅給災區人民生命和財産造成了巨大損失,而且對災區經濟也産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但也要看到,因受災地區經濟總量如國內生産總值、投資和消費等佔全國的比重都比較小,不會改變整個國民經濟總體上仍將會延續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態勢。
李榮融:地震損失較嚴重但經濟增長態勢不會改變
[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您前一段時間説過,央企要做好過冬的準備,雪災過後地震對中國經濟是雪上加霜,今年還要完成原來預定的目標是不是有難度?災後重建是否會考慮與央企的整體佈局聯絡在一起,因為現在二重和東方電氣受損比較嚴重,是不是考慮跟其他央企合併,在佈局上做的更好一些?謝謝。
[李榮融]應該説中央企業今年目標的制定考慮的是比較週到的,提出的目標也是比較可行的。今年一季度運行的情況也表明年初所確定的目標是適當的,今年除了石油石化的利潤有下降,電力行業有虧損,其他行業的利潤增長了36%。
從宏觀經濟數據看到宏觀調控效果和經濟前進步伐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記者周英峰、朱立毅)近日,一組來自權威部門的統計數據,讓人們看到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和中國經濟穩健有力的前進步伐。
GDP同比增長10.6%
統計顯示,按可比價格計算,我國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1個百分點,是2006年二季度以來增長率單季最低水平。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之一。一季度經濟增速放緩,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當前,需要科學把握宏觀調控的節奏、重點和力度,既防止經濟增速回落過猛,也防止經濟增速出現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