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淩晨,兩名特警在幫助一位老人撤離險區。從6日起,受地震破壞嚴重的四川省綿竹市將有持續強降雨天氣,為避免滑坡、泥石流以及上遊堰塞湖的威脅,當地政府部門從4日夜開始疏散處於危險區域的群眾。 新華社記者楊俊江攝
新華社四川綿竹6月5日電(記者王攀、苑堅、宮一棟)記者5日下午從綿竹市漢旺鎮獲悉,從4日晚間到5日中午,漢旺大轉移正緊張進行,已經有4000多名群眾安全轉移到了新的安置點。
記者看到,43歲的綿竹市漢旺鎮居民廖義堂,很快就收拾好了全部財産,有四把椅子、一張床墊、一張破舊的小方桌,家中唯一值錢的物品就是一台彩電。他正開始地震後的第三次搬家。
“政府通知説要下大雨,山要滑坡,我們要搬到一公里外住。”廖義堂説。
四川省綿竹市也是5月12日大地震的重災區之一,所屬的漢旺鎮受災格外嚴重,城區幾乎大半化成瓦礫廢墟。然而,隨著氣象預報6日至8日間可能有大到暴雨,小鎮面臨嚴重的山體滑坡威脅。
漢旺鎮黨委書記張揚武説,鎮區內的紫岩山在5月12日的地震中已經垮塌了一半,剩下的半邊山體也在不斷下滑。如果遭遇暴雨,很可能發生嚴重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大半個城區都會變成泥巴塘”。
災情就是命令。綿竹市抗震救災指揮部門認為,應當儘快將受到滑坡威脅的5個村近1.4萬人轉移到安全地帶。於是,從4日晚間起,綿竹上下緊急動員,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疏散行動。
廖義堂所在的城鎮中心臨時安置區就坐落在紫岩山腳下,一街之隔就是遍地瓦礫。這裡也是5日疏散的重點。在當地居委會的組織下,人們收拾起了不多的家當,拆下帳篷,或者開車,或者騎著三輪,有條不紊的向著一公里外的新安置點轉移。
在地震中自己受傷、腰間纏著厚厚護帶的廖義堂説:“我失去了六個親人,可是活著的人還要生活下去,我們不能失去希望。”
張揚武介紹説,進一步的轉移行動要看天氣的變化態勢,如果大雨加劇了山體滑坡,將儘快轉移其他人員,預計總轉移人數將達到1.4萬人。
漢旺鎮居民李志平一家四口同樣在緊張的轉移中。他説,家沒有了,人還在;生活破碎了,可希望還在:“現在人心思定,等以後生活安穩了,我們還要去找工作,政府也會幫我們想辦法。”
在漢旺鎮裏,兩家小賣鋪仍在運營,郊外的老人提來了新摘的枇杷出售,豬肉價格從11元到13元不等。儘管仍在轉移中,漢旺鎮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仍然堅持在現場,辦理救急金髮放申請和過渡住房申請。小區居民唐春瓊在填寫了申請表後,領取了30斤大米和300元救急金。
一位工作人員説:“最後撤離時間是下午3點,我們會堅持到最後一刻。”
同樣在轉移現場,暫時留守的天池集團救護總隊的小夥子們卻擠出時間,趴在箱子上一筆一畫地寫起了入黨申請書。救護總隊隊長黃誠明説,這些隊員已經連續工作了23天,現在還在等候指揮部的撤離命令。能夠成為“光榮的共産黨員”,是對他們最好的獎勵和表彰。
來自祖國各地的志願者們,也在幫助受災群眾轉移。張揚武説,最集中的安置點佔地面積1500多畝,在這次疏散安置完成後將按預定計劃開展活動板房的建設,總容納量將達到3萬人。安置點內將設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以滿足群眾生産生活的緊迫需要。
6月5日淩晨,綿竹市漢旺鎮兩名受災群眾在帳篷“家”中收拾家當時,影子映在帳篷上。從6日起,受地震破壞嚴重的四川省綿竹市將有持續強降雨天氣,為避免滑坡、泥石流以及上遊堰塞湖的威脅,當地政府部門從4日夜開始疏散處於危險區域的群眾。 新華社記者楊俊江攝
四川省綿竹市漢旺鎮已連夜緊急疏散3500多名群眾
新華社四川綿竹6月5日電(記者 王攀、苑堅、宮一棟)截至5日上午,四川綿竹市漢旺鎮已連夜緊急疏散3500多名群眾。
據天氣預報,四川綿竹將於6日起遭遇連續強降雨,有可能造成極為嚴重的山體滑坡。4日晚上起,受災嚴重的漢旺鎮緊急動員,著手疏散1.4萬名群眾進入安全地帶。
5日1時30分,記者在漢旺鎮武都村安置點看到,經過解放軍指戰員連續6個小時的奮戰,平整過的土地上已經搭起了500多頂帳篷,1100多名群眾已全部入住。正在現場緊張施工的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空軍某師戰情科科長胡西慎説,由於情況緊急,該部抽調了150多名戰士投入施工,工程進展順利,能夠有效保障安置點的帳篷供應。
漢旺鎮黨委書記張揚武在現場告訴記者,漢旺鎮所在地的紫岩山在5月12日的地震中已經垮塌了一半,剩下的半邊山體也在不斷下滑。如果遭遇暴雨,很可能發生嚴重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造成全鎮的滅頂之災。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5日入住的群眾來自青龍和牛鼻兩個行政村。51歲的青龍村村民劉福友説,他和老伴聽到政府的消息後,就立刻帶著僅剩下的一套被褥,乘車來到了安置點,住進了帳篷也吃上了晚飯。
張揚武説,綿竹市有關部門和救災部隊一共安排了50多輛汽車用於疏散。預計全部疏散工作會持續兩天,到6日淩晨結束。
武都村安置點佔地面積1500多畝,總容納量將達到3萬人。安置點內將設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以滿足群眾生産生活的緊迫需要。
綿竹市國土局副局長魏加福説,目前四川地質工程集團公司的20多名專家就在紫岩山附近設立了觀測點,時刻注意山體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