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抗震救災精神築起中華民族新的堅不可摧精神長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記者徐京躍、曲志紅、孫聞)公元2008年,對中華民族來説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經歷了突如其來的冰雪災害之後,百年不遇的汶川大地震又一次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從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的那一刻起,中華民族充分展現了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英雄氣概。在德陽市漢旺鎮那永遠停在5月12日14時28分的大鐘不遠處,廢墟上的危房正在拆除,一頂頂帳篷和一棟棟簡易房在陽光下泛著金光;一望無際的田壟上,黃透了的麥子已經收穫,綠油油的水稻正在成長;臨時市場上,粽葉、糯米、紅棗、香包等端午時令物品豐富,災區群眾在帳篷裏過了一個特殊的端午節;孩子們聚集在帳篷小學裏,重新拿起嶄新的課本。

    劫後余生的汶川作證:全國人民在抗震救災中凝聚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抗震精神,築起了中華民族新的精神長城,堅不可摧。

    在災難中毀滅還是在災難中重生,是對一個民族精神和意志力最嚴峻的考驗。抗震救災的日日夜夜,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交相輝映,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讓中國人有信心有能力迎接各種挑戰

    5000年中華文明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與天災人禍抗爭的歷史。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不僅僅是遠古傳説,也是對我們祖先無所畏懼抗擊自然災害的生動記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遭遇過多次大的自然災難,如1966年的河北邢臺地震,1976年的河北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洪澇災害……正是在這樣的磨礪中,孕育、發展和傳承了偉大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鮮明特徵就是,在突如其來的巨大災害面前,在似乎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面前,從不低頭,勇於抗爭。”長期從事中華文明與民族精神研究的北京大學教授王東説。“眾志成城,不屈不撓,以大智大勇,戰勝大災大難,是中華民族精神早在自己的生成期就已確立的固有品格。”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不斷光大,熠熠生輝。每個特定年代,每次特殊事件,中華兒女都會為民族精神書寫新的內容--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災害,遇難人數、失蹤人數、受災人數、受災地區、經濟損失,都是30年來罕見的。截至6月10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46人遇難,374072人受傷,失蹤17516人,累計受災人數超過4624萬人。截至8日,工礦業企業因災損失達2065.1億元,已有4003個規模以上企業恢復生産,仍有1482個規模以上企業停工。

    在驚心動魄的抗震救災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到,中華民族數千年豐厚歷史所形成的民族精神薪火相傳,而且看到,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交相輝映,鑄就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抗震精神,生成了一種無堅不摧、勇往直前的巨大力量。

    撼山易,撼中華民族難。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黨中央、國務院發出了緊急號令!不到一個月,中共中央政治局4次召開常務委員會會議和一次政治局會議,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召開18次會議,研究部署抗震救災工作,號召全國人民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共同奪取抗震救災鬥爭的勝利。

    地震對百姓來説是一場災難,對國家來説是一場考驗。面對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我們不僅反應十分迅速,動員的人力、物力、財力也前所未有,海內外的捐助也是巨大的,這得益於改革開放所創造的巨大社會財富,也得益於改革開放所創造的開放環境。改革開放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為抗震救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讓中國人有信心有能力迎接挑戰。截至6月10日12時,各級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災資金234.58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89.09億元,地方財政投入45.49億元。

    更令人欣慰的是,30年的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綜合國力的增強,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的進步,惠及了13億中國人民,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日益成為團結全國人民的思想基礎,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得到大力弘揚,中國人的精神境界與物質生活水平同步提升。特別是人文精神的弘揚、公民意識的成長、開放觀念的增強,為偉大的抗震精神注入了嶄新的時代元素。

    在偉大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千千萬萬的人匯入抗震救災的洪流中。

    當特大地震以超越人類的巨大力量重新改寫山川河流佈局和走向後的10多分鐘,人民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災難救援隊、醫務工作者緊急集結,火速奔赴災區。在都江堰聚源鎮,在德陽漢旺鎮,在汶川映秀鎮,在抗震救災一線,總共聚集了13萬多名人民子弟兵、14萬多名醫療衛生人員、數萬名救援隊員、20多萬名志願者……與此同時,舉國上下關注汶川,億萬同胞心繫災區,傾力支援抗震救災鬥爭。

    抗震救災是一場攻堅戰,災區重建更是一場持久戰。據民政部透露,這次面臨的救助人口數量之大、分佈之廣,前所未有。過去發生自然災害時,集中安置期往往是十幾天,這次可能要持續數月之久。在這種形勢下,如何集中各方面的力量,組織全方位的救援和重建,對整個國家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災後僅10天,民政部發出通知,確定北京等21個省份分別對口支持四川省的一個重災縣,提供受災群眾的臨時住所、解決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協助災區恢復重建、協助災區恢復和發展經濟,提供經濟合作、技術指導等。

    “從某種意義上説,這次抗震救災對我國改革開放30年從經濟社會發展到人民精神境界是一次意外的、特殊的檢驗。”北京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主任趙存生教授説,“中華民族在這次抗震救災中表現出驚人的凝聚力,彰顯了萬眾一心、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有力地説明,惠及13億中國人民的改革開放,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日益成為團結全國人民的思想基礎,而30年來綜合國力的巨大提高,也使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有了必要的物質保證。”

    大災有大愛。十三億人的愛心,匯成愛的海洋……抗震救災的日日夜夜,萬眾望汶川,舉國克時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災難中彰顯

    “地震了,我有些事情要做,給我幾天假”,5月12日下午,強烈的震感剛過,36歲的陳岩給老闆打了這樣一個電話。

    隨後,陳岩立即開車去附近超市買了一車礦泉水、方便麵、麵包,他不是要為家裏準備,而是直奔都江堰,因為那裏是離成都最近的重災區。深夜,陳岩遇到了從北京趕來的中國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從此,他自己駕車緊追著救援隊開始搶救廢墟裏的倖存者。在廢墟上,他們救出了10多名孩子。其中,也包括那個可樂男孩薛梟。陳岩被網民稱為“最牛的志願者”。

    “我能記得每一個倖存孩子的名字。”在採訪現場,陳岩對記者淡淡地説:“每救出一個人我都想哭,不管是死的還是活的。此刻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了,為了救人,我可以放棄一切。”

    突如其來的特大災難,是共和國全體公民的集結號。像陳岩這樣全力投入抗震救災的志願者,在災區到處可見。據統計,汶川大地震以來,趕赴抗震救災一線的志願者共計20萬人,成了災區人數最多的一支救援力量,也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志願者行動。

    一位志願者這樣寫道:一個看似巨大的災難,除以十三億就變得很小;十三億人民每人獻出一點愛心,就會匯成一片愛的海洋……

    “我們都是汶川人”!這句發自心底的聲音,衝破千山,跨越萬水,響徹中國,直達汶川,突顯了共和國公民在危急時刻,為國分憂、守望相助的公民意識。他們年齡不同,閱歷不同,身份不同,民族不同,籍貫不同,卻精神相通,目標一致。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八方”不僅是國家、政府、組織、企業,還是每一個公民。這種新的價值觀的背後,體現的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政治文明的進步、以及公民價值取向的提升,印證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強大力量。

    多難興邦。面對地震的嚴峻考驗,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使人們充分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巨大力量,深切體會到民族精神的偉大凝聚力。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我要為抗震救災做點什麼”成了無數人的心願、行動和榮耀。地動山搖的一瞬間,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老師;廢墟下,用最後一點氣力唱著歌、相互鼓勵、等待光明的孩子;一次次鑽進隨時可能垮塌的樓板下,搜尋生命跡象的救援隊員……成為人們心中的楷模。

    全國各地的共産黨員紛紛慷慨解囊,自願交納“特殊黨費”支援災區。截至目前,“特殊黨費”已超過45億元,數字還在不斷增加。據不完全統計,災區共有17500多名副縣級以上領導幹部、2288000多名共産黨員投身抗震救災一線,各級領導幹部在抗震救災鬥爭中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成為帶領群眾抗震救災的主心骨。記者採訪過的成都軍區某集團軍軍長許勇,這個49歲的將軍,在抗震救災一線當起了排長,帶著三十來個士兵從都江堰穿插迂迴,開出一條路,在第一時間進入震中映秀鎮。

    千千萬萬最平常的百姓都在傾心盡力。此次接收到的捐贈款物數額之多,創下了歷史之最。截至6月10日12時,全國共接收國內外社會各界捐贈款物總計444.32億元,實際到賬款物417.66億元,已向災區撥付捐贈款物合計137.50億元。人們注意到,這些捐贈款物不僅來自傳統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而且還來自改革開放後不斷涌現出來的新的社會階層和新社會組織、新經濟組織,以及廣泛的國際社會,與政府財政救災款物共同發揮著重要作用。

    地震發生後,成都市民第一時間自發來到獻血點無償獻血,許多市民在余震中一直等到13日淩晨。在北京、在上海、在石家莊、在廣州……一些城市的血庫出現了血漿太多存放不下的情況,還有的地方因為排隊人太多甚至導致交通堵塞,血站不得不敬告獻血者登記預約獻血。

    災難讓中華民族空前凝聚,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鄭永年的文章説,在地震之後,人們看到了中國制度體系的優越性。中國制度所具有的動員能力不僅來自於自上而下的政府動員,也來自於自下而上社會自發的動員。在這次賑災過程中,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表現出了巨大的、自覺的動員能力,讓人們從中發現了中國社會的巨大凝聚力。

    西班牙《世界報》發表題為《一個摧不垮的民族》的文章,稱讚中國擁有舉國動員的能力、勇往直前的決心和強大的團結互助的精神。認為中華民族表現出的精神與力量將使它在前進的道路上堅不可摧。

    地震震動中國,中國感動世界。抗震救災的日日夜夜,在對每一個生命的搶救、救援、援助中,大寫的“人”字,讓民族精神躍上新的時代高度

    汶川大地震,地動山搖,讓山崩地裂。此時此刻,人們心中不可摧毀的是什麼?

    是對生命的渴望,是對生命的關愛,是對生命的信念。

    從災難發生的那一刻起,黨中央、國務院最關注的始終是人民群眾的生命。

    ——抗震救災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搶救人民群眾生命作為重中之重。

    ——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都要千方百計地搶救。

    ——要繼續搜救被困群眾,切實把搜救工作落實到每一個鄉村,特別是要抓緊徹底排查邊遠鄉村,努力做到無一疏漏。

    ——我們的目標是在處理堰塞湖的過程中,絕不能讓一個百姓傷亡。

    生命!生命!生命!

    即使在72小時救人黃金時間過後,也不曾放棄。百倍的努力,讓汶川創造了一個個生命的奇跡。

    第一次為遇難同胞設立全國哀悼日,表達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和關愛,降下的是國旗,升起的是人的尊嚴。

    大地震發生後,在飛機上,在帳篷裏,在列車上,在中南海會議室,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已經召開了18次會議,無論是抗震救災,還是重建家園,每次的議題,每一項措施、每一項決定,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強調堅持以人為本。

    從搶救被困群眾到救治傷員,從吃飯喝水到醫療防疫,從帳篷衣物到孩子上學,人民利益至高無上。

    截至9日12時,向災區調運的救災帳篷共計95.07萬頂、被子476.27萬床、衣物1396.60萬件、燃油85.49萬噸、煤炭182.63萬噸。四川省因地震影響停電的北川、青川、理縣、松潘、汶川、茂縣、臥龍保護區等7個縣區的135個鄉鎮中,已恢復供電鄉鎮114個。公路受損里程累計33492公里,已修通32124公里。截至8日,四川8個重災縣的109個鄉鎮中,已恢復固定電話或移動電話的鄉鎮有105個。截至6月8日,四川、甘肅、陜西、雲南四省糧食部門已累計向災區調運成品糧油93981噸。上述四省已累計接收中央儲備救災糧84321噸、儲備食用油3177噸;全國各地已經加工生産成品糧48906噸,其中32071噸已經運往災區投放。

    以人為本、一切為民,把人民的生命、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在這次抗震救災鬥爭中,民族精神得到新的昇華。

    新加坡《聯合早報》指出:世界在關切中國,中國在感動整個世界。感動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國人在面臨災難時所顯現的民族精神,是賑災過程中不同的角色所寫下的一個個有關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正在形成一個大寫的“人”字。正是這個“人”字,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

    魯迅説過:“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救災還在繼續,挑戰仍在眼前。歷史將見證,無論抗震救災的過程中,還是重建家園的過程中,越是在緊要關頭,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就越發揮出中華民族中流砥柱的作用;越是在緊要關頭,社會主義制度就越發揮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優越性;越是在緊要關頭,中華民族就越迎難而上、百折不撓。勝利必定屬於英雄的中國人民!

 
 
 相關鏈結
· 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團報告會將於11日在京舉行
· 澳門特區第二支醫療救援隊抵達成都支援地震災區
· 國防部:四級指揮體系確保地震救援快速高效有序
· 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向唐家山搶險人員發賀電
· 抗震救災:上海援川、甘、陜6萬頂救災帳篷啟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