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聲中攜手同行
——記文化部“抗震救災”心連心藝術慰問團巡演四川災區
新華社成都6月30日電(記者 廖翊)這是一次特殊而難忘的演出,舞臺搭建在一片片廢墟上,歌聲傳響在重創後的土地上;
這是深沉而熾熱的情感交流,歌者與觀眾融為一體,在歌聲中大家淚光相映、心手相連;
這是愛的撫慰、精神的鼓舞,感動、信心、勇氣、力量在歌聲中升騰。
汶川土地上響起第一支歌聲
6月24日起,文化部“抗震救災”心連心藝術慰問團開始了近一週的災區巡演,用自己的歌聲,傳達黨中央、國務院和廣大文藝工作者對災區人民和參與抗震救災的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幹警、救援人員、醫療衛生工作者及志願者的親切慰問和崇高敬意。
慰問團的近30位藝術家以流動“大篷車”方式,兵分兩路,不畏疲勞,先後深入汶川、都江堰、彭州、崇州、德陽、綿竹等災區的十多個抗震救災現場和災民安置點演出慰問。
24日上午11時,慰問團第二演出分隊在震後的道路上歷經艱難,來到大地震的震中——汶川縣映秀鎮。臨時舞臺支在了這塊遭受巨大災難的土地上,一個個深受觀眾歡迎的演員登上舞臺,為當地受災民眾,為人民子弟兵等所有參與抗震救災的人們演唱一首首經典的歌曲。
這是地震發生40多天來,汶川的土地上響起的第一支歌聲。永遠忘不了當時演出的場景:災區百姓和子弟兵提前幾個小時在烈日下等待著這震後第一場演出;演出中,災區民眾登臺為演員獻花;一曲唱罷,掌聲雷動,歡聲四起。
映秀鎮領導對藝術家們説:你們的精彩演出,使震後的映秀,終於聽見了笑聲。
“這是我們艱苦救援工作中的一縷陽光。在這個極其特殊的抗震救災環境中,我們的戰士需要精神的激勵和撫慰;災區人民也要面對生活,堅強而幸福地活下去。這是一個需要歌聲的地方。”最早開進映秀鎮、已在一線奮戰了40多天的濟南軍區鐵軍高炮團政委張博激動地説。
心靈之聲,與災區萬眾同應和、共沸騰
“五千年的滄桑,練就了我們的脊梁;中華好兒郎,個個當自強。我們心連心,我們手挽手,升騰龍的輝煌。”青年歌手趙大地為抗震救災創作的新歌《加油,中國!》,讓觀眾熱血澎湃、群情沸騰。
《為了生命》《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再大的磨難我們一起扛》等歌曲,都是慰問團演員為抗震救災創作的新曲目,在各災區慰問演出時都引起觀眾強烈的感情共鳴。
在演員的組成及演唱曲目的選擇上,慰問團也是精心配備、精當安排。
演員中,有深受觀眾喜愛的歌唱家關牧村、孫毅、萬山紅、馬梅、丁毅、牟炫甫,有廣為年輕人歡迎的青年歌手斯琴格日樂、郭蓉、趙大地,有廣大戲迷喜愛的戲曲名家張火丁、王蓉蓉、袁慧琴、沈鐵梅、杜鎮傑,還有為廣大軍人欣賞的、陽剛硬朗的實力派演員張秋歌、孫健……《感恩》《凝聚每份愛》,抒發了大災中的人間真情和溫馨祝福;《我愛你,中國》《長江之歌》《紅旗飄飄》,激蕩著所有災區人民和指戰員豪邁、真摯的愛國之情;《共産黨員時刻聽從黨召喚》《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公僕讚》,表達了人們對黨的無比熱愛和擁護;《懷念戰友》《英雄讚歌》,頌揚了抗震救災中人民子弟兵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崇高精神;《川江號子》《團結就是力量》,激發了人們同舟共濟、勇往直前、重建家園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
“心連心藝術團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給汶川災區人民帶來了最早的歌聲,將進一步鼓舞災區鬥志,凝聚災區民心,使救災文化不再凝重。這對災區恢復重建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宣傳部部長陳鋼對新華社記者説。
部隊指戰員表示:藝術家的歌聲不僅撫慰了災區人民心靈創傷,也給了我們全體指戰員精神慰藉,給了我們與人民共克時艱、為祖國再立新功的勇氣和力量。
責任與使命,在感動中昇華
“這是我的藝術生涯中極為特殊的一次慰問演出。災區人民的每一個笑容,每一個招呼,每一個滿足的表情,讓我真實感到了他們的樂觀與堅強。這對我是活生生的教育,是終生難忘的情感歷練。”著名歌唱家關牧村對記者説。
多年擔任悉尼歌劇院首席男高音的歌唱家丁毅表示,這次慰問演出,無論對自己的靈魂與藝術,都是一次重要的洗禮,一路所見,親身感覺到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為偉大的祖國和人民而歌,這是一個中國藝術家的責任和使命”。
著名歌唱家萬山紅是演出中返場最多的一位。她説,面對這塊災難的土地上頑強生活的人民和可愛的子弟兵,自己的激情前所未有地迸發出來,“我希望以自己的歌聲帶給他們力量,用自己的歌唱與他們攜手同行、並肩作戰。”
演出是艱苦的,沒有像樣的舞臺,沒有任何報酬,為了不給災區增添負擔,藝術家們甚至自備乾糧,在車上解決就餐。但是,他們沒有任何怨言,自始至終保持著飽滿、高昂的精神狀態。
“我們都認為,國家需要我們,本身就是一種榮光;能以自己的藝術撫慰災區人民的心靈,鼓舞災區人民的鬥志,這是文藝工作者最大的價值。”慰問團負責人之一、著名歌唱家孫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