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 7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任仲平的署名文章《凝聚起民族復興的力量━━論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全文如下:
(一)若干年後,當人們回望2008年初夏的中國,會看到什麼?
他們會看到,大地的裂痕尚未彌合,汶川、北川、青川……傷痛依然沉重,殘垣斷壁前,撕裂的傷口讓五千年中華為之神傷。
然而,生活已經重新開始。
他們看到,廢墟上的危房正在拆除,一排排活動板房拔地而起,朗朗書聲重又回蕩;
他們看到,震後的巴蜀大地,黃澄澄的麥子已經歸倉,綠油油的禾苗正在生長;
他們看到,痛失家園的人們艱難地從悲痛中走出,13億中國人擦乾淚水,期待那個百年夢圓的時刻……
大災大慟,大愛大義,大智大勇;“汶川不哭!”“四川挺住!”“中國加油!”
一場猝不及防的災難,是一次國家力量的檢驗,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振!
(二)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6月30日,汶川大地震49天之後,胡錦濤總書記指出——
“在同特大地震災害的艱苦搏鬥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這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這是對抗震救災實踐的精闢總結,也是對抗震救災精神的深刻揭示。
歷史將見證:13億中國人挺起的錚錚脊梁,鑄成一座民族復興的精神豐碑。
(三)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北緯31度,東經103.4度。
一瞬間,大地痙攣,山崩地裂,中國進入“汶川時間”。
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災害,整個國家迅速進入緊急狀態。
這是13億中國人必將共同銘記的一段日子。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將中華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規模空前的生死大營救,歷經艱險的千里大馳援,處處涌動的愛心大奉獻,共克時艱的社會主義大協作,匯聚成全民族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的強大合力。
8級地震的生死考驗,幾十天救援的舉國動員,展現了一個國家歷經劫難而不屈的堅強意志,拓展了我們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疆界——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人們看到了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在特大災難面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國上下患難與共,前方後方同心協力,海內海外和衷共濟,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以災情為最高命令、以救災為神聖使命,緊急行動,守望相助,傾力支持,無私奉獻,凝聚起抗震救災的強大合力,顯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
“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人們看到了中國人民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勇氣概。面對極其慘烈的災難,面對極其嚴重的困難,廣大軍民臨危不懼、奮不顧身、捨生忘死,哪災情危急就向哪衝去,哪有生死考驗就向哪挺進,哪有受災群眾就向哪集結,展現了中國人民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任何困難所壓倒的超人勇氣,體現了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
“以人為本、尊重科學”,人們看到了對人民的高度關愛、對科學的高度尊重。廣大軍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堅持只要有一點生還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搶救了人民生命;堅持依靠科學、運用科學,把科技的力量與頑強的鬥爭緊密結合起來,既充分發揮人的能動精神,又充分發揮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難題,化解種種風險,使科技成為戰勝地震災害的強有力支撐。
慘烈的天災,在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悲傷的同時,再次讓偉大的民族精神集中迸發、凝聚昇華。它震醒了中國人思想深處的高尚情懷和共同信念——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一度以為它被“現代化的激烈競爭、市場化的錙銖必較”遮蓋掩埋。
那一瞬間,世界觸摸到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核心,發現了這個國家一次次瀕臨絕境而不倒的秘密,感受到了一個民族走向復興最可依託的力量。
它讓人們想起魯迅説過的話:“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四)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多年曆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可以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不斷顯露,但在緊急關頭、重大事件中,更容易瞬間爆發。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可以在平時的生産、生活中逐步成長,但更能在生與死、血與火的熔爐中顯現本色。一個民族的精神取向,可以從英雄人物、典型代表那裏找到答案,但更應在廣大人民的普遍行為和社會實踐中得到張揚。
大地震震出了億萬國人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認同。山搖地動,廢墟上挺起不屈的脊梁;生死較量,危難中鑄就堅強的意志。“5·12” 以來的日日夜夜,無數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天塌地陷時的人間大愛,定格了山河破碎後的美麗瞬間。抗震救災偉大實踐就像一部特殊的“精神探測儀”,測出我們民族蘊藏的大真大善大美。
外國媒體評價:世界在關切中國,中國在感動世界。感動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國人在災難面前顯現的民族精神,是賑災過程中寫下的一個個大寫的“人”字。正是這個“人”字,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
抗震救災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是我們黨和軍隊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
(五)多少年後,回望2008年初夏,人們會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昇華。
愛國主義深植于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古往今來,千錘百煉,愛國情懷在中華民族最廣大成員中找到生根發芽的沃土。
抗震救災的偉大實踐讓民族精神又一次提升。生死瞬間,老師們以血肉之軀護衛學生;余震再襲,被迫撤離的消防戰士跪地哭喊“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一夜之間,成千上萬的志願者奔向災區;低垂的國旗下,悲痛中的人民爆發出“汶川加油,中國加油”的吶喊……
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信仰的人們以各自的方式表達同一個聲音。災難面前,中華民族用力量傳遞力量,用溫暖印證溫暖,古老中國結成堅強緊密的生命共同體。這種精神與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相結合,迸發出更加強勁的力量,增添著愛國主義的厚度。
這種深切認同,再一次證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礎,是凝聚民族精神、推動民族復興的偉大旗幟。
(六)多少年後,回望2008年初夏,人們會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彰顯。
改革創新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抗震救災的偉大實踐,處處可見時代造就的開放意識、世界眼光、法制觀念……其中最為突出的,當數以人為本、尊重科學。
“人民生命高於一切”,“第一位是救人”,“一線希望,百倍努力”……從氣壯山河的生死營救,到舉國動員的災後重建,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的主線,始終體現著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搶救人的生命、維護人民利益成為執政黨的最大政治。
截至7月3日,中央財政撥款497.48億元,過渡安置房建成逾40萬套,災區群眾的權益得到有力保障,抗震救災體現的人文關懷,正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生動寫照。
汶川大地震,讓人領受了自然的威力,也看到了科技的發展、文明的進步。當通信中斷,“風雲”、“資源”、“北斗”、“遙感”等15顆衛星,成了抗震救災的“千里眼”;當道路阻隔,中國自行研製的運輸機、直升機、通用飛機等,成了抗震救災的“千里馬”……
尊重科學,運用科學。在科學精神的燭照下,才有了“與時間死神賽跑”的勇氣,才有了“將損失降到最低”的底氣,才有了被困群眾的轉危為安、堰塞湖的化險為夷、災後重建的科學謀劃。嚴峻考驗中,尊重科學成為民族進步的標識。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以富有時代特點的創造,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內涵。
(七)大地震使山川移位、河流改道,卻無法撼動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這其中,有年輕一代催人淚下也催人奮進的樂章。
“不管讓他們做什麼,回答始終都是一個字:‘好!’”一位災區的團委書記如此評價。“我們是能擔當的一代,是值得信賴的一代。”一位從災區歸來的青年志願者這樣表示。
以“80後”為主體的中國年輕一代在這次抗震救災中給了社會一個驚喜。5000米高空跳傘的,是他們;徒步急行軍挺進的,是他們;呈現無私奉獻志願精神的,是他們。讓人感佩的,還有大難當頭無私無畏的少年英雄。
這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生長起來的一代人,人們曾經認為他們一帆風順,扛不住風浪。然而在抗震救災中,他們英勇地站到共和國的前線,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
少年強則國強。當中國站在民族復興的又一個關口,百年前梁啟超先生的激情呼喊,不期然間聽到一代人熱烈而整齊的應答。在抗震救災的洗禮中,中國年輕的一代,血管裏奔涌著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成為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青春載體。
(八)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要發展,一個民族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僅要有強大的物質基礎,更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
沒有精神支撐的民族行之不遠。歷史上有的國家因災難而傾覆,有的文明因災難而消亡。中華民族在五千年長河中也曾經歷太多的苦難,但文明血脈一直未絕,民族歷史一直綿延,正是在與每一次災難的碰撞中,我們的民族不斷激發出新的精神資源。
百年來爭取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血火鍛造,30年改革開放時代大潮的蕩滌洗禮,豐富著民族精神的時代內涵。邁入新世紀新階段,從抗擊非典到迎戰冰雪,每一次考驗,都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體現。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是我們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在社會主義中國的交融激蕩,激勵著中華民族以新的姿態大踏步走向未來。
(九)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總會與艱難曲折相伴隨,這不是歷史的宿命,而是歷史對國家民族的大考。
正如外國媒體所説:中國以高分通過了汶川大地震這場意外的大考,在災難中重塑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五千多年來,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撐,是我國各民族世世代代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的牢固精神紐帶,也是我們不斷開闢新征程、開創新未來的不竭精神動力。
在新的歷史階段,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前進道路並不平坦。面對曲折與艱辛,抗震救災精神是我們自強不息、應對挑戰、迎接考驗,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
從災難中汲取信心,從災難中汲取力量,堅持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把抗震救災精神轉化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重建家園的堅定意志;轉化為辦好奧運、建設祖國的實際行動;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力量。這是我們對抗震救災偉大精神最好的弘揚。
(十)2008年仲夏的中國,汶川地震的余波尚未平復,北京奧運的腳步清晰可聞。
88歲的薩馬蘭奇在發給中國媒體的電子郵件中這樣寫道:“中國人民在地震發生後,所展現的與災難頑強鬥爭的偉大精神,本質上和奧林匹克精神是一脈相通的。你們的堅強意志和挑戰極限的精神,是對奧林匹克內涵的最好詮釋。”
一個多月之後,中國大地上第一場奧林匹克盛會將如期開幕;
三個多月之後,中國宇航員將走出神舟七號飛船,開始第一次太空行走。
一個邁上復興之路的國家,一個歷經劫難的民族,在嚴峻考驗中頑強前行。四川德陽漢旺廣場上那座著名的時鐘,永遠定格在災難來臨的那一刻,但時間沒有停留,我們的腳步沒有停留。
2008年,不僅將中國人民戰勝自然災難的不屈奮鬥寫入史冊,也將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空前提升,標注成珍貴的民族記憶,熔鑄為民族復興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