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7月9日電(記者李鈞德)記者從黃河水利委員會9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結合黃河第八次調水調沙,黃河水利委員會有計劃地開展了對黃河河口三角洲的生態調水。這是中國首次對黃河河口三角洲實施生態調水。
黃河是我國第二條大河。隨著沿黃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黃河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僅給沿黃城鄉居民生活及工農業生産帶來極大影響,而且使河流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河口地區濕地面積萎縮,土壤鹽漬化加重,植被面積減少,魚類減少40%,鳥類減少30%。
根據國務院授權,從1999年開始,黃河水利委員會對黃河水量實行統一調度,實現了黃河連續九年不斷流,確保了供水安全,使日益惡化的生態系統有所恢復。但現階段黃河仍屬於較低水平的不斷流。為更好地滿足經濟、輸沙、生態和稀釋等功能性用水,2008年初,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出實現黃河功能性不斷流,並於上半年首次實施了黃河下游生態調度。
據黃委水調局局長安新代介紹,近期黃河下游生態調度的重點是滿足河口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用水,並兼顧黃河下游河道和濱海地區生態用水。生態調度的目標是穩定和擴大河口三角洲濕地範圍,改善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
結合黃河第八次調水調沙,6月24日,黃河河口三角洲濕地自然保護區開始人工補水,截至7月4日,本次生態調度共向河口三角洲濕地自然保護區補水1356萬立方米,使核心區濕地水深平均增加了0.3米。根據6月19日與7月4日兩次衛星遙感監測,核心區濕地增加3345畝。補水完成後,預計將增加淡水濕地4650畝,低窪處水深可達1.5米左右。同時,由於近海口漫溢,增加河道水體面積18475畝。
據安新代介紹,從今年開始開展的黃河下游生態調水,其生態效益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向河口三角洲濕地人工和漫溢補水,濕地水面面積增加,有利於保護區植被的順向演替和鳥類棲息地功能的恢復與改善;二是增加了河口地區地下水的補給量,提高了地下水位。在距河岸4公里的範圍內,生態補水後,地下水位提高幅度在0.02~0.65米,有利於防止海水入侵,減輕鹽漬化;三是增加了濱海的淡水補充,有利維持近海水域合理的鹽度,並輸送了大量的營養鹽,對河口近海地區水生生態環境的改善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四是在河口地區魚類洄遊和産卵關鍵期塑造適宜的徑流過程,為河口地區魚類的洄遊和産卵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五是大量泥沙進入河口地區和近海口洪水漫溢,加快了三角洲造陸過程,有效促進三角洲濕地植被的順向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