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程義峰、孫穎)北京市2008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總工程師丁建明11日在奧運主新聞中心(MPC)表示,北京奧運場館在建設中研究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填補了我國鋼結構工程技術多項空白,其中還有多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丁建明説,就拿鋼結構技術來説,國家體育場高度複雜的大跨度交叉平面桁架結構、國家游泳中心新型延性多面體空間鋼架結構、國家體育館144.5米×114米雙向張弦屋架結構、北京工業大學93米直徑預應力弦支穹頂結構等五個方面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另外,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有15個以上,而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則可能有上百項。
以北工大體育館為例。北京工業大學體育館承擔2008年奧運會羽毛球、藝術體操比賽項目。這兩項比賽對場館內風速有嚴格限制。但在場內觀眾多達7500人的情況下,實現對館內風速和溫度的嚴格控制在奧運史上還是首次。體育館最終採用了分層空調和席下送風的氣流組織設計,通過對比賽廳的氣流、氣溫做倣真模擬研究,使氣流分區合理管理,既可減少大空間的能源浪費,又可將比賽大廳內距地9米內的氣流速度嚴格控制在每秒0.2米以內,溫度控制在25攝氏度。
而“鳥巢”在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上也有大量創新,例如鋼結構溫度影響及合攏技術的研究應用、巨型馬鞍型空間鋼結構的卸載技術、鋼結構大件吊裝施工技術應用等。據了解,諸如此類的技術創新在“鳥巢”的建築過程中共有近50項之多。
丁建明表示,在北京奧運工程中,鋼結構總用量近15萬噸。而奧運場館建設對提高中國鋼結構,特別是大跨度空間鋼結構技術水平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