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劉奇葆:著力把握“五個結合”科學推進恢復重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7月28日   來源:人民日報

中共四川省委書記 劉奇葆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開展了一場氣壯山河、艱苦卓絕的抗震救災鬥爭,取得了重大階段性勝利。當前,抗震救災工作進入安置受災群眾和恢復重建的關鍵階段。我們要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科學安置、科學重建和科學發展,加快重建新的美好家園。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帶來巨大損失,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破壞。全省地震遇難人數可能超過8萬人,受傷36萬多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萬億元。

    房屋及基礎設施受到嚴重損毀。大量房屋倒塌或嚴重損毀,1000多萬人無家可歸。北川縣城、汶川縣映秀鎮等部分城鎮幾乎夷為平地。全省21條高速公路、15條國道省道幹線公路、2756條農村公路的路基路面、橋梁隧道等結構物受損,許多交通基礎設施受損。電力、通信、供水等系統大面積癱瘓。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嚴重受損。

    災區工農業生産受到嚴重破壞。全省有16280戶企業受災,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停工停産5610個,東汽、劍南春、龍蟒集團等企業受損嚴重。1996座水庫、495處堤防不同程度出現險情。重災地區山河破碎,12.9萬公頃農田和大量農業設施被毀,大面積植被被毀,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全省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受地震災害影響,上半年全省GDP增長9.1%,同比回落4.6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回落5.4個百分點,其中5、6月份全省GDP出現負增長。農業、工業、投資、消費、財政收入等增幅明顯下降,特別是旅遊業遭受重創,預計全年旅遊總收入將下降40%左右。

    

    深入開展抗震救災,抓好安置群眾和災後恢復重建,是當前我省的中心工作,也是災區第一位的任務。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抓安民、保穩定、促重建、求發展”的主要任務,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城鄉、科學重建,把建設物質家園和建設精神家園結合起來,以科學規劃為前提,以優先解決民生問題為基點,以住房重建、設施重建、産業重建、城鎮重建、生態重建為重點,以政策支持、體制創新和開放合作為動力,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性,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資源,建設人民安居樂業、城鄉共同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家園。通過三年的努力,基本完成恢復重建任務,使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生産條件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經濟社會發展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為五年發展振興、十年全面小康奠定堅實基礎。

    一是堅持把恢復重建與工業化、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要把工業主導,“三化”聯動,城鄉統籌,作為恢復重建的指導原則。要依託受災地區資源優勢和産業基礎,重點發展重大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優勢産業,支持“軍民兩用”、“軍轉民”産業化發展,著力培育優勢企業,發展園區經濟,培育産業集群。要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適度擴大重建城鎮的規模,按照有關政策抓緊建設廉租住房、經濟適用房和普通商品住房,三年內基本完成城鎮居民住房、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人口、産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佈局,增強對災區農村轉移人口的吸納能力。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恢復重建一批優勢農産品、特色畜牧業、特色林産品基地;本著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原則,抓好農村住房重建的規劃引導,2009年基本完成受災農民住房建設,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改變農村面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是堅持把恢復重建與優化經濟佈局結合起來。要結合區域主體功能,根據災區地質條件、地震斷裂帶狀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異地遷建、不宜重建的區域,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形成科學合理的生産力佈局。要著眼區域協調,既立足災區資源稟賦、産業基礎和人口規模,又按照全省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優化經濟佈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促進資源整合利用,按照適度集中佈局的原則,統籌安排城鎮建設、産業佈局、交通物流、公用設施等,加快交通、能源、電力、通信等設施的恢復重建,使之與推進災後恢復重建和科學發展相適應。優先安排學校、醫院、文化等設施的恢復重建,提高建築質量和抗震設防標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是堅持把恢復重建與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要在恢復重建中大力振興産業,加強對災區産業結構調整的指導,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特色優勢産業。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充分發揮旅遊業在災區恢復重建中的先導作用,制定旅遊振興計劃,恢復重建重點旅遊景區、景點和旅遊配套服務設施。要用好恢復重建政策,抓住機遇推進重大産業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建設,提升産業發展水平。要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産能,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受損企業和不符合産業政策的落後産能,關閉重要水源保護區內的污染嚴重企業。要加強防災減災體系恢復與建設,逐步修復生態系統的功能,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四是堅持把恢復重建與充分開放合作結合起來。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調動力量、整合資源,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多元投資的重建機制,吸引和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重建。要以對口支援為起點,形成長期合作機制,建立合作園區,以開放合作推動重建、促進發展。要大力開展産業合作,利用災後重建的需求和政策,同東部沿海地區以及各地相關産業對接,開展互利合作,引進適生産業,承接産業轉移,滿足市場需要,增添發展後勁。要營造良好投資環境,開展投資促進活動,讓人們深入了解安全的四川、機遇的四川、日新月異的四川,發揮重大項目的示範作用,切實改進政策服務,提高行政效能,增強投資者信心。

    五是堅持把恢復重建與改善宏觀環境結合起來。要把災後恢復重建放在全國發展的大背景中去謀劃,既為恢復重建創造條件,也為全國發展大局服務。既要確保救災重建物資供給,抓好農業特別是糧食、畜牧生産,大力支持建材、能源等生産要素企業發展;又要注重節約能源資源,合理使用土地,實行價格干預,控制災區物價過快上漲,有效擴大內需,使災後恢復重建與宏觀經濟環境相協調,為改善宏觀經濟環境作貢獻。

    

    災後恢復重建是一項艱巨任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把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落實到各項工作之中,使恢復重建的過程成為增強加快發展能力的過程、推進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要樹立抓恢復重建就是抓發展的觀念,把恢復重建作為災區發展振興的強大引擎,作為全省推動發展的重要契機,變壓力為動力,變重建為機遇,變壞事為好事。要妥善處理好“五個關係”:

    一是恢復與提升的關係。恢復重建不能是簡單複製過去,應該是更高起點的建設、更高水平的發展,必須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城鄉規劃、住房建設、基礎設施、産業發展、生態環境的恢復重建,要充分體現“提升”的要求,在白紙上畫最新的圖,在廢墟上建更美的家。尤其要推進生産力的合理佈局,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是當前與長遠的關係。既要抓安置群眾的當務之急,也要注重改善災區的生存發展條件;既要抓緊搶修恢復一批基本的生産生活設施,也要注重不失時機地建設一批關係長遠發展的基礎設施項目;既要抓緊恢復重建受損企業,也要注重新上一些重大産業項目,增添發展的後勁,提高自救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三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災後恢復重建,政府是主導,要在規劃制定、政策支持、環境保障、組織協調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不能缺位。同時,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調動力量、整合資源。恢復重建資金,政府要加大投入,但更多的要從市場找、銀行貸、社會投。要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多元投資的重建機制,吸引和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重建。

    四是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既要抓好住房重建和恢復生産,建好物質家園,又要注重思想文化建設和群眾心理關懷,建好精神家園。要大力學習弘揚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充分發揮災區幹部群眾的主體作用,千方百計地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形成共創美好未來的強大力量。

    五是困難與機遇的關係。一方面,災難帶來特殊的困難和壓力,另一方面,重建也帶來一些前所未有的機遇。要順勢而為,主動作為,奮發有為,把中央關心、國家政策支持和各方面的支援轉化為重建家園的動力,推進科學重建和科學發展,努力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

    大災之後的恢復重建,是一個原地起立的過程,是一個發展起跳的過程,既具有鮮明的個性,也具有普適的共性。恢復重建工作,就是要把握個性,適應共性,並且把兩者科學地結合起來,立足實際,遵循規律,在廢墟上建設一個繼承歷史、融入現實、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的新家園。

 
 
 相關鏈結
· 中國軍隊在抗震救災戰場上的71天震驚中國和世界
· 中紀委監察部部署抗震救災對口支援物資監查工作
· 中國紅十字會在什邡啟動“心靈陽光關愛中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