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4日電(記者邱紅傑、鄔煥慶)“四十四隻石獅子……”在奧運村的中文學習區裏,記者近日看到,日本代表團官員柳谷直哉正在努力地跟隨幾個年輕的中國志願者學習中文,他的發音讓周圍的人不禁莞爾。
入駐奧運村後,柳谷直哉發現了這個專門給外國人設立的學習中文的地方,早早地就來了。
位於奧運村商業街的中文學習區,是一個面積約50平方米的大房間。屋內的兩張中式條案,墻上懸挂的水墨山水、京劇臉譜,案上的幾支毛筆、幾頁宣紙和空氣中淡淡的墨香,讓人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
來自外交部的志願者劉亞楠告訴記者,外國朋友在這裡除了可以學習基本交際用漢語,還可以獲得一個自己的中文名字,自己學習用毛筆寫下來留作紀念。
在為迎接奧運會而做的種種準備工作中,中國文化元素成為令人津津樂道的亮點之一,中國文化在奧林匹克殿堂裏吹進了一股新風,也給中國文化的推廣帶來啟示。
回望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可謂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值得大書特書的內容實在太多。但有時多了也是煩惱,選擇就成了一個讓人為難的問題。五千年的歷史積澱裏,我們拿出什麼來呈現給世界人民,才能既代表中國,又吸引眼球,還有值得琢磨的滋味。北京奧運會在這方面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中國元素在奧運籌辦中的開發應用告訴我們,再多的元素也只能選擇一兩種,方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實際上,北京籌辦奧運的中國元素,不少是圍繞中國文字下的工夫。
2003年8月,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揭曉,立刻引來一片讚嘆。融合了中國書法、印章、舞蹈、繪畫藝術的一個“京”字,給了人們無窮的想象空間。一個東方古國的創意,征服了現代世界。
與“中國印”一脈相承,北京奧組委發佈的北京奧運會體育圖標,用“篆書之美”將35個項目表現得惟妙惟肖。在這個設計方案選定之前,北京奧委會還收到了剪紙、雕刻、中國畫的線形等很多令人叫絕的方案,但最終,體育圖標選定了“篆書之美”。“篆書之美”與“中國印”仿佛是一套組合拳,有力地撞擊了人們的審美神經。這套方案被國際奧委會形象與景觀顧問布萊德·科普蘭德稱為“奧運會史上最好的體育圖標”。
北京奧運會中國元素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推廣中國文化雖然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但著力點要小。就像中國古代建築裏,為了展示院子裏的風景,就開一個小窗口,讓觀者從有限的視野裏引發興趣好奇,窗口太大了,吸引人的東西太多,反而沒了重點,難以加深印象。
北京奧運會中國元素的成功還提醒我們,什麼文化元素都要的做法,反而事倍功半。比如飲食文化,我們可以拿得出手的東西很多,想要別人品嘗的東西太多,但感覺還不如日本一個簡單的壽司,韓國一個普通的燒烤在世界的影響廣泛。可見,他們因為東西少,反而佔了便宜。
於是,在文化推廣開發中懂得捨棄,應該成為我們文化富國的思路。2004年雅典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帕帕約安努就建議張藝謀,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要有勇氣將累贅的節目和形式裁掉。因為觀眾看開幕式,最希望看到主辦國的特色,而不是其他的東西。
同樣,只有抓住了重點,強化了重點,那些暫時被我們捨棄的內容,也會借勢而引起應有的注意。這樣,文化方可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