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新華時評:期待北京奧運會推動大眾體育發展
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記者葛如江、楊玉華)北京奧運會即將落下帷幕,中國代表團創紀錄的金牌收穫,展現了中國競技體育的長足進步和不菲實力。我們為競技體育的成就歡呼雀躍,更期待這輝煌的成就加速推動中國大眾體育的發展。
競技展現了體育的魅力,然而體育不僅僅是賽場之爭。正如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所説:“體育為大眾”。民眾更廣泛地參與體育活動,不僅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和內涵,還是衡量一個國家體育是否興旺發達的標準。在“後奧運時代”,如何借奧運東風推動中國大眾體育發展,無疑是奧運會後需要破解的重大課題。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國大眾對體育的需求已經十分強烈。從體育器材的熱銷到各類健身場館的爆滿,無疑都體現了這一點。北京奧運會更是帶動了國人體育熱情空前高漲。應當充分利用這一時機,適時推動大眾體育進一步發展。
發展大眾體育,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投入。1964年東京奧運會後,日本政府將體育發展重心轉向國民體育振興,不僅制定了體育振興法,而且投鉅資建設群眾體育場館,以法令形式硬性規定全民鍛鍊日、學校體育課時和必修體育項目,促進了國民體質各項指標止跌反彈並持續走高。日本借奧運東風發展大眾體育的經驗值得借鑒。
發展大眾體育,離不開體育産業的發展。目前,我國體育運動總體仍是“官辦”機制,市場化改革步伐不快。同時,以市場化方式新建起來的各類體育、健身場所因費用較高,群眾有參與的熱情,卻缺少消費能力。
發展大眾體育,離不開國民發展觀念的革新。人的全面發展是發展的根本,而體質是人全面發展的根基。在一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多年來,社會各界大聲疾呼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但在許多地方收效甚微,這除了高考的激烈競爭、學校管理的弊端等之外,學生家長、教師的觀念也是重要原因。借奧運東風轉變發展觀念,從娃娃抓起,提高民族的身體素質,全社會都應當有責任感、緊迫感。
2008年,中國書寫了奧運的光榮與夢想,而在奧運榮耀之後,能不能真正發揚光大奧林匹克精神,促進民眾廣泛參與、享受體育運動的快樂,將是對“後奧運”時代中國體育的真正考驗。
奧運精神永駐中國
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記者張旭)北京“鳥巢”上方熊熊燃燒的第29屆夏季奧運會聖火即將熄滅,但奧林匹克精神將永駐中華大地,併發揮建設性的積極作用。
國際社會的信任,圓了中國人民百年奧運夢想;北京奧運會也為實踐、弘揚奧林匹克精神作出了積極努力和突出貢獻。
16天來,世界奧運大家庭的各路健兒馳騁賽場,勇敢拼搏,挑戰極限,無論是一舉成名的牙買加選手博爾特、獨攬游泳8金的美國名將菲爾普斯,還是雖然沒有拿到獎牌卻為所在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奧運會成績歷史性突破的選手、拖著一條腿參加10公里馬拉松游泳的南非殘疾姑娘杜托伊特,都讓世界看到了人類的力量和超越之美。
16天來,賽場內外展示出的人性之美,同樣震撼人心。兩國衝突尚未結束,站在領獎臺上的格魯吉亞、俄羅斯選手卻熱情擁抱;連續兩屆與奧運會金牌失之交臂後,埃蒙斯夫婦深情相擁;為救治罹患白血病的愛子籌資,德國體操女選手丘索維金娜“高齡”參賽;為向地震災區捐款,我國體操運動員楊威準備拍賣獎牌……這些奧運故事,充分彰顯了奧林匹克大家庭中人類和睦相處、友愛互助的美好情景。
奧林匹克運動的生命力在於世界人民的廣泛參與,在於奧林匹克精神的廣泛普及。佔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國人民親歷和實踐了“參與比取勝更重要”的奧運精神,並在奧林匹克運動營造的文化氛圍和精神境界中,以博大的胸懷去認識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來自不同國家、地區以及不同民族的人們,在奧運會這個舞臺上,以比較客觀、公正和友好的態度去看待他人,奧林匹克運動所倡導的理解、友愛、公平等原則,在北京奧運會上得以體現。
一屆規模空前的奧運會,不僅是中國的榮耀,也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光榮。北京奧運會提出的“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理念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口號,既體現了當今世界對和諧發展的共識,又對奧林匹克精神作了新的詮釋。“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的初衷將在奧運會後以更加深入的方式實現。奧運精神在北京奧運會得到最大範圍的普及推廣,國家更加開放、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這些成果將是中國為世界奧林匹克運動貢獻的一筆精神財富。
在籌備和承辦北京奧運會的7年間,奧運精神在生根、發芽,結出了豐碩的果實,為中國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奧運會就要結束了,但北京奧運會創造的寶貴精神遺産永在,奧運精神必將在中國弘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