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北京奧運會——中國告訴世界 開放包容文明守信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8月2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記者李柯勇、唐璐、李詩佳、譚晶晶) 曾經讓西方人感到陌生、神秘、遙遠的古老中國,通過北京奧運會與世界拉近了距離。

    北京奧運會給中國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數十萬境外遊客和近3萬名記者雲集中國,除了看比賽,也有意無意地觀察、品味、理解著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

    短短17天,儘管遠不能看透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的東方大國,卻無疑令很多人改變印象。這是中國的機會,也是世界的機會。

開放

    開放,已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第一關鍵詞。

    新聞採訪對所有境外媒體開放、互聯網暢通快捷、國防部在軍營裏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等,這僅僅是諸多開放措施的一部分。

    奧運會期間召開了各種新聞發佈會。面對西方記者尖銳甚至是挑剔的提問,發言人從來都是態度開明,耐心作答,不説"無可奉告",也不諱言我們這個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起初,一些記者對此表示"驚訝",後來則習以為常。事實上,中國一直在開放,奧運會只是讓世人更多地參與到這種開放中來。正如德國外交政策學會研究所主任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所言:"中國不需要任何奧運會來開放自己,這個國家在自己開放。"北京奧運會只是讓世界上更多的人有機會看到中國的開放,親身感受到中國的開放。

    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是,現在不少外國記者已經學會了哼唱《北京歡迎你》:"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

文明

    《世界新聞報》特約作者麥克爾·佩恩説,對歐美人來説,中國歷史以及歷史上的成就,他們所知甚少。《功夫熊貓》《臥虎藏龍》,加上一些零星的介紹材料,就是很多外國人"中國印象"的全部。這樣的心理基礎,可以部分解釋奧運會開幕式何以引來世界性的驚嘆。

    "全世界懷著敬畏之情觀看著美輪美奐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我們看到一幅中國卷軸緩緩攤開,上面展現了古代文明的偉大標誌,"一位歐洲觀眾在《日本時報》上這樣寫道。

    令世界觀眾震撼的,不僅是開幕式高超的表現手法,更是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飛天、唱腔、水墨卷軸、鄭和船隊、四大發明、民間藝術……自然,50分鐘的演出無法展現五千年文明的全部精華,但至少為世界打開了一扇觀賞中國的窗子,激起了更多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從"中國印"到"福娃",從奧運村民間工藝展示到籃球場間武術表演,從主新聞中心的書法壁畫到主火炬上的"祥雲"紋飾,奧運會上"中國元素"無處不在,外國遊客在一點一滴地感受著中國文化的魅力。

    中國的現代文明同樣讓人印象深刻。佩恩説:"中國人參與主創的'鳥巢'是世界上最壯觀、最美麗的體育場,這些將改變以往人們心目中'中國沒有創意,只是一個低成本産品生産國'的偏見。"

    美國弗吉尼亞州地方官員裏爾原來以為中國人都不會笑,他從NBC的電視節目中發現,北京秀水街的營業員居然英語那麼流利,還能跟主持人開玩笑逗趣,這讓他大吃一驚!

    "徹底顛覆了我對中國原有的概念和印象,"英國觀眾安迪·霍伊爾這樣形容北京奧運會,"我必須説,中國的正確形象應當是:文化和歷史的底蘊極為厚實,國力相當殷實,科技日益發達,百姓的心態平和而健康。"

    不少人開始試圖深入解讀既古老又現代的中國文明。西班牙《先鋒報》説:"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對其傳統歷史角色的回歸。沒有對外侵略的歷史和擁有謹慎智慧的特點,正是我們面對的這個躁動的世界所需要的。"

包容

    奧運會開幕前,少數西方媒體曾經猜測,受狂熱民族主義驅使,中國人可能會在北京奧運會上表現出狹隘、排外的一面。

    而隨著奧運會進程的展開,人們逐漸看到了這樣的報道——《華盛頓郵報》説:"無論中國隊是輸是贏,中國觀眾都為運動員的表現而熱烈歡呼,沒有流露出任何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

    德國《柏林晨郵報》説:"自從各項比賽持續進行、德國運動員也經常登上最高領獎臺以來,中國展示出了越來越友好的面孔——也對我們。"

    這一切,都點明了中國人成熟自信的心態——包容。十幾天來,中國民眾的觀賽表現已經贏得了廣泛讚譽。這不是一句"文明禮儀"所能概括的,它體現了中國人寬廣的胸懷。

    中國人向來以自己的文化能夠海納百川為自豪,這在奧運會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開幕式上,很多代表團運動員入場,都得到了9萬多名觀眾的鼓掌。而曾一度被取消參賽資格的伊拉克隊員入場時,歡呼的熱烈程度僅次於東道主中國隊。面對此情此景,美國《時代》週刊感慨道:"奧運會也許是由國家組成的,但奧運精神超越了民族主義。"

    新加坡《聯合早報》一篇文章分析:"今年上半年面對西方的批評,中國始終如一的穩重態度也獲得國際社會正面回應。作為一個大國,中國表現出了很強的包容心,在風波中沒有和對方針鋒相對,而是立足在奧運會上呈現一個真實的自己。"

守信

    "到北京之前總是聽媒體報道北京的空氣污染很嚴重,現在看來這的確是誇大其詞了,我和孩子們沒覺得有什麼不適,"帶著兩個孩子來看奧運會的美國波士頓市民博爾利説,他會和孩子們盡情享受在北京的時光,因為北京好玩的地方非常多。

    空氣質量,一直是國際社會對北京奧運會最關注的問題之一。2001年1月,北京向國際奧委會遞交申辦報告時承諾,到2008年,北京將為運動員提供一個清潔的環境。事實證明,這一承諾已經出色地兌現了。

    "過去七年,北京在機動車不斷增長等環境壓力下,不但沒有使污染物增加,而且還使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世界上沒有其他城市敢於這樣嘗試。北京不但嘗試了,而且還做到了,"6日,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在參觀北京綠色公交、環境監測中心後,表達了上述敬佩之情。

    還有場館建設、安全保衛、交通保障、住宿接待、新聞開放,每項承諾都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實。用挪威國際奧委會委員蓋哈德·海博格對德新社記者的話説,北京的表現"樣樣事情幾乎都很完美"。

    重"踐諾",是中國自古以來推崇的優秀品德之一;而"誠信",則是現代市場經濟一個重要遊戲規則。北京奧運會把這一品德細化到每一項具體工作中。

    不同的人看的是不同的側面。日本奧運代表團團長福田富昭對北京奧運會的組織運營工作讚不絕口。他説:"十分出色!無論是場館設施還是比賽的運營都十分到位。奧運門票的出售和疏散散場觀眾等都十分有序。"

    "在北京有絕對的安全感。"來觀看奧運會的拉爾夫是德國柏林一位派出所長,他説:"作為一名警察,看到如此大規模的賽事、大規模的遊客、大規模的工作,各方面卻仍能運行得這麼良好,真是我沒想到的,叫人吃驚!"

    而立陶宛總理格迪米納斯·基爾基拉斯則認為,北京奧運會的出色組織工作真正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北京奧運會都為以後的奧運會舉辦城市樹立了一個高水平的典範。"

活力

    中國高居奧運金牌榜榜首,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多家西方媒體感嘆:我們知道中國的體育實力有長足進步,但沒料到進步如此神速。中國向世界展現的不僅是體育實力,更是這個東方古國的青春活力,而中國的活力無處不在。

    一些中國人已經司空見慣的事物,首次來中國的人們卻覺得如此新鮮。英國《經濟學家》描述道:"當遊客們降落在北京未來派風格的機場時,當他們成群結隊地步入雄偉壯觀的新體育場時,許多人都會屏住呼吸,驚異於中國現代化的速度之快與規模之大。"

    《印度教徒報》則一語雙關地道出對北京奧運會和中國整體發展的評價:"中國可以展現它的有紀念意義的現代化進程和從'東亞病夫'到經濟強國的蛻變。"

    最能展現中國活力的當然是中國人,幾乎所有國際媒體都注意到了中國民眾對奧運會的非凡熱情。最讓《紐約時報》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在"鳥巢"工作的87歲的志願者孫芳春,這位老人説:"中國人等了七年,我非常樂於為國家做些事情。"

    奧運志願者最能反映出當代中國的風貌。日本《産經新聞》報道:"北京的青年志願者親切而不卑不亢,他們對國家前途明顯充滿了希望,他們讓人感到青春的躍動,真是了不起啊!"

    百年前,梁啟超為"老大中國"的保守和僵化痛心不已。而今,他夢想的活潑開朗、意氣風發的"少年中國"正在變成現實。

和諧

    前來出席奧運會開幕式的以色列總統佩雷斯告訴新華社記者,北京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人們臉上開心的笑容:"人們微笑,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感受到了微笑的理由。"佩雷斯説到這裡時,自己也笑了。

    很多外國記者也寫到了中國人的笑容。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人幸福、滿足的最直觀表現,他們紛紛從自己的視角解讀著中國人的生活和想法。

    西班牙《國家報》説:"為什麼奧運會成為許多中國人歡慶的理由,因為國家很穩定,並且越來越富強。"

    所有這些都指向一個中國關鍵詞——和諧。奧運會期間,外國遊客一直都在見證、體驗著一種和諧氛圍。中國觀眾的掌聲中、中外運動員賽後熱情的擁抱、志願者無微不至的服務,處處體現著和諧之風。

    《奧林匹克憲章》聲明,其宗旨是"使體育運動為人的和諧發展服務,以促進建立一個維護人的尊嚴的、和平的社會"。美聯社一篇文章稱讚,開幕式上,李寧、姚明和來自地震災區的9歲男孩林浩,恰好是奧林匹克精神的最生動體現。

    和諧更體現在中國與世界的相處中。很多人在品味開幕式上擺出的那個巨大的"和"字,佩雷斯説:"我無法確切地知道有多少人在觀看,但全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了這樣一個不帶有仇恨、戰爭和衝突的盛事。奧運會是全世界的大團結,它超越了種族、國度和宗教。"

    團結、友誼、進步的奧林匹克旗幟一直高揚在賽場上空。俄羅斯選手帕傑林娜與格魯吉亞選手妮諾擁吻的情節,被中國媒體和公眾一再談起。《柏林晨郵報》評論説:"中國和世界各國客人之間日益增多的交流也給我們帶來了希望。"

    一項最新民調顯示,74%的美國人認為,北京奧運會成功地表達了"促進世界和平的宗旨"。

    埃及著名專欄作家馬萊克《金字塔報》上發表文章,稱讚北京奧運會充分體現了中國和諧發展、世界和諧共處的理念,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和諧理念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包容力、生命力和延續性,也指引了一條世界和平共處的光輝大道。

自信

    劉翔退賽,億萬網民表示理解;中國金牌領先,國人呼籲"冷靜看待"。"勝不驕、敗不餒"的態度,彰顯了一個大國的自信。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的心態日趨成熟、理性、從容。競技場上的勝負固然扣人心弦,但人們已經不把體育成績與國家榮譽簡單畫等號。中國運動員拿第一固然可喜,博爾特破百米世界紀錄同樣值得慶賀。有人贏了固然要鼓掌,選手失利更應當鼓勵,拍拍他肩膀説:"沒什麼,從頭再來嘛!"

    日本《産經新聞》發表評論員文章説,"當今中國,具有盛唐之勢"。文章稱,在全球化時代,體育也已跨越國界,中國不僅大膽引進"洋教頭",更能坦然面對走出國門的"海外兵團"。中國在奧運會上的成績,是對中國社會不斷開放、國民心態日益成熟的獎賞。

    "什麼是大國?大國不只是GDP和國土面積多少,更包括大國心態、大國精神和大國風範。正是這種自信,不僅讓之前所謂的'抵制奧運會'失聲,也令外國政要改變了原先對中國的看法。"《聯合早報》如是説。

    自信源自底氣,而中國人的底氣是對國家實力、生活改善和發展態勢的把握。美國知名調查機構皮尤中心最近一項民意調查發現,80%中國人對於國內事情進展方式和經濟狀況感到滿意,位列24個被調查國家之首。

進取

    中國在奧運會期間形成的良好做法和習慣能否長期持續下去?是國際社會關心的問題。而俄新社政治觀察家安德烈·基斯利亞科夫提醒人們:"收穫如此多金牌催生出的進取心不會僅僅表現在體育領域。"

    越來越多的人呼籲用變化而非僵死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美國頗有影響力的專欄作家紀思道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説:"今天,中國體育的崛起讓我們感到眩暈,明天,中國還將在藝術、商業、科技和教育方面留下同樣超越我們的足跡。"

    越來越多的人呼籲用全面而非片面的眼光來看待中國。《芝加哥論壇報》批評那種將中國置於顯微鏡下觀察的做法:"要全面評價中國,就需要看到中國生存狀態和歷史的全景,如果一心想著奧運主辦國的不足之處,也許很難完整地看待中國。"

    這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這是一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來到北京的人們,見證了中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偉大變革。在變革過程中,這樣那樣的問題在所難免,但一個更重要的事實是——中國在進步。

    國際足聯主席約瑟夫·布拉特在觀看比賽後説:"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中國無論在文化、經濟和政治領域,還是在成功地舉辦奧運會方面,都顯示了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所蘊藏的無窮力量!"

 
 
 相關鏈結
· 張藝謀、陳維亞解讀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的藝術構思
· 北京奧運會圓滿閉幕 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閉幕式
· 圖表:北京奧運會獎牌榜(8月24日)
· 北京奧運會完美閉幕 羅格稱讚"真正的無與倫比"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