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青島9月2日電(記者林紅梅)中國交通運輸部、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韓國海洋警察廳,9月2日9時30分至10時30分,在青島團島附近水域舉行了2008中國(山東)海上搜救及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中韓海上溢油應急聯合演習。
記者在演習現場看到,一艘客箱船“客箱1號”在團島附近水域進港途中,因機艙電路故障導致機艙起火,造成船舶失控並與在團島灣附近海域錨泊的3萬噸級大型油輪“油輪2號”發生碰撞。“客箱1號”船上共有21名船員和103名旅客,事故造成1名船員被困機艙並可能嚴重燒傷,4名旅客在慌亂中跳水逃生。同時,“油輪2號”被撞後發生原油泄漏,約1000噸原油入海,直接威脅青島近海海域及附近岸線。青島海事局接到報警後,立即啟動了《青島市海上搜救應急預案》和《青島市船舶溢油污染應急預案》,馬上上報山東省海上搜救中心;山東省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啟動了《山東省海上搜救預案》和《山東沿海重特大船舶污染事故應急預案》,並在第一時間上報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和中國海事局。山東省、青島市兩級海上搜救中心迅速通過海事船舶交通管理系統、船舶自動識別系統、中央電視監控系統等監控設施,嚴密跟蹤、監控兩遇險船舶,並利用海事應急輔助決策系統,迅速與遇險船舶、船公司建立起聯絡,核實險情詳細情況,了解船上人員情況、船舶損害情況及救助要求,評估險情等級。迅速發佈航行警告,對事發水域實施了交通管制。根據險情,中國海上搜救中心立即派出了消防力量滅火,進入機艙救助被困船員,北海救助局專業救助船迅速駛往事發海域救助落水旅客、轉移被困旅客,並緊急啟動了醫療聯動救助受傷船員。專業清污救援力量也立即趕赴現場控制船舶溢油。中國海上搜救中心、中國海事局根據險情等級和污染規模,在啟動《國家海上搜救應急預案》和《中國海上船舶溢油應急計劃》的同時,啟動了《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區域溢油應急計劃》,韓國海洋警察廳立即派出兩艘防污船,參加清污行動,新加坡東亞反應公司緊急提供了應急清污設備和技術援助。經過中韓雙方力量緊張清污,入海原油被成功清理掉。
為共同應對海域溢油污染事故,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海事組織的倡導和支持下,中、日、俄、韓四國于1994年9月通過了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英文簡稱NOWPAP)。2004年11月,中、日、俄、韓簽署了《西北太平洋地區海洋污染防備與反應區域合作諒解備忘錄》及《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區域溢油應急計劃》,建立起在溢油應急領域的合作和互相援助的行動機制。
演習總指揮、中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指出,此次演習為探索建立國際溢油應急力量參與國內溢油應急行動的機制積累了經驗,展現了我國海上人命應急救援及溢油防控能力。
中國將強化原油進口第一港青島港溢油應急能力建設
新華社青島9月2日電(記者林紅梅)交通運輸部海事局、青島市政府將加大投入,加緊中國最大原油中轉港口青島港的溢油應急能力建設,儘快建成應對1000噸溢油事故的應急反應能力。
山東海事局局長張寶晨在此間舉行的中韓海上溢油聯合演習間隙對記者介紹説,青島港是我國最大的石油運輸中轉港,石油運輸通過能力每年7000余萬噸,岸上儲存能力600余萬立方米,原油進口量連年保持我國沿海港口第一位。隨著國家石油儲備基地、青島港三期30萬噸油碼頭工程和青島市1000萬噸大煉油項目的建成投産,青島將成為我國集煉油化工、石油儲備、石油和液體化工運輸于一體的重化工業基地,預計到2010年,青島港石油及化工品吞吐量將達到6000萬至7000萬噸。
大量的石油及化工品通過水上運輸,使青島近岸海域成為我國沿海溢油事故風險極高的重點區域。根據專家評估,青島近岸發生重大溢油事故的風險,尤其是上千噸溢油事故的風險越來越大。
近年來,青島海上溢油應急能力建設問題得到了交通運輸部、山東省、青島市等各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張寶晨介紹,為推進青島溢油應急能力建設,交通運輸部擬出資6500多萬元,其中,將投資用於建設一艘專用溢油應急處置船;青島市政府將給予2000萬元的財政補貼,專款支持青島溢油應急能力建設;青島地區的相關企業將投入2850萬元,用於船舶改造、配備相應的專業溢油圍控和清除設備、器材等。
中日俄韓建立起溢油事故互相援助機制──訪中國海事局常務副局長劉功臣
新華社青島9月2日電(記者 林紅梅)“中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共同實施《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區域溢油應急計劃》,建立起在溢油應急領域的合作和互相援助的行動機制,可統一協調和組織跨國的海上溢油應急反應行動。”9月2日9時30分,中國交通運輸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及韓國海洋警察廳以“關注安全關愛生命,共同保護海洋環境”為主題,在青島海域舉辦2008中國(山東)海上搜救及中韓海上溢油應急聯合演習。
中國海事局常務副局長劉功臣擔任演習常務副總指揮。在演習間隙,他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説。劉功臣説:“這次演習就是為了檢驗《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區域溢油應急計劃》成員中國與韓國之間的溢油應急協作能力,以及中國海上搜救中心應對海上突發事件的協調、指揮和應急反應能力。”
什麼是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劉功臣告訴記者,早在1994年9月,中、日、俄、韓四國為共同應對海域溢油污染事故,在聯合國環境署、國際海事組織的倡導和支持下,通過了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英文簡稱NOWPAP)。在10年後的2004年11月,中、日、俄、韓又簽署了《西北太平洋地區海洋污染防備反應區域合作諒解備忘錄》及《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區域溢油應急計劃》,建立起在溢油應急領域的合作和互相援助的行動機制。一旦海上溢油事故影響或可能影響一個或多個成員的海域,並且超越了一個國家政府的反應能力和可利用的資源時,通過這種機制可統一協調和組織跨國的海上溢油應急反應行動。
中、日、俄、韓共同實施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是由海上環境面臨著石油泄漏污染日益增大的危險決定的。隨著石油消耗量的逐步增大,每天,全球海洋上有數千艘運輸石油的巨輪航行。這些巨輪如果遭遇事故,石油泄漏,將給海洋環境帶來致命的影響。劉功臣指出,西北太平洋區域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在中、日、俄、韓四國聯合應對海上溢油風險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極大地提高了各成員國本土應對船舶溢油的能力和水平,解決了成員國在溢油應急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有效應對大規模溢油風險的問題。2007年12月7日,“Hebei Spirit”油輪在韓國忠清南道泰安郡大山港外因碰撞導致嚴重原油溢漏事故,造成了韓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污染。NOWPAP海洋環境應急防備與反應中心在韓國政府的請求下啟動《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區域溢油應急計劃》,中國立即組織援助行動,徵調了53.14噸吸油氈以及收油機、圍油欄等清污物資運到韓國,並選派27名清污技術人員隨船負責清污行動的指導與操作,增派1名高級船長隨船指導航行安全。期間,交通運輸部海事局與韓國海洋警察廳保持了密切聯絡,全力以赴做好了清污援助工作。
劉功臣認為,中國參加並履行好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職責,對於中國保護海洋環境,十分迫切。他説:“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是中國防治船舶污染海域的主管機關,長期致力於建立‘預防、治理、賠償’三位一體的船舶溢油應急管理模式,中國海上溢油應急反應力量初具規模,為國家沿海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但是,中國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繁忙的海洋石油運輸,給中國海岸帶和海洋造成巨大環境壓力,目前中國海域總體污染形勢依然嚴峻。”統計數字顯示,2007年,中國沿海港口石油裝卸量達到3.2億噸,石油進口量1.68億噸。中國沿海船舶進出港266.7萬艘次,其中,各類油輪約18.6萬艘次,平均每天有400多艘次。劉功臣分析數字説:“隨著油輪密度的增加及超大型油輪的業務增加,中國沿海水域船舶溢油事故風險不斷加大。”
“演習是強化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各國之間協調合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劉功臣介紹,本次演習通過險情處置、消防過駁、海上清污、岸灘清污四個階段,檢驗《西北太平洋區域溢油應急計劃》成員中國與韓國之間的溢油應急協作能力,提高應對海上突發事件的協調、指揮和應急反應水平,探索建立國際溢油應急力量參與國內溢油應急行動的機制。“在演習的背後,體現的是中國政府以人為本,高度重視海上人命安全和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負責任政府形象。”劉功臣最後強調。
新聞分析:2008中韓海上溢油應急聯合演習有哪些特點?
新華社青島9月2日電(記者 林紅梅)2008中國(山東)海上搜救及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中韓海上溢油應急聯合演習9月2日在青島舉行。這是中國政府首次舉辦國際性海上搜救溢油應急反應聯合演習。這次演習有哪些新特點?記者在演習現場進行了採訪。
演習首先突出了“奧運理念”。演習總指揮、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告訴記者:“本次聯合演習是北京奧運會舉辦之後,利用奧帆賽和殘奧帆賽間隙期間,在奧帆賽舉辦城市——青島舉行的一次海上人命救助和溢油應急聯合演習,參加演習的主要力量為參加奧帆賽海上交通安全與應急保障的力量。演習圍繞海上人命救助和海洋環境保護的主題展開,動用了大量海上應急高科技裝備,充分體現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
演習的第二個鮮明特點是中韓友誼。演習常務副總指揮、中國海事局常務副局長劉功臣指出:“聯合演習是中韓兩國海事管理機構在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區域溢油應急合作機制框架下開展的首次溢油應急領域合作,是中韓兩國政府全面加強海上搜救雙邊合作的具體體現。” 韓國海洋警察廳污染防除局局長LEE BONG-GLL(李風吉)認為,韓國與中國同屬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成員國,這幾年兩國在溢油應急反應方面有著多次成功的合作。本次演習是兩國在良好的合作基礎上進一步的深化,不僅能促進中韓在溢油應急方面的合作,也會加深中韓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
演習的第三個特點是部省聯合。中國海事局副局長、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辦公室主任翟久剛指出,聯合演習是今年3月份交通運輸部成立以來,與省級地方政府聯合舉辦的首次海上搜救及溢油應急聯合演習,充分體現了交通運輸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對海上人命救助和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
第四個特點是國際合作。徐祖遠指出,此次聯合演習是中國在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區域溢油應急合作機制框架下開展的首次溢油應急領域合作,為今後中、日、俄、韓四國更好地履行西北太平洋區域溢油應急合作計劃奠定了基礎。LEE BONG-GLL(李風吉)指出,溢油應急區域合作是當今世界溢油應急體系發展的方向,對更加有效的保護各成員國的海域免受重大污染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與以往的海上搜救演習相比,這次演習影響面廣,觀看人多,是第五個特點。聯合演習不僅有國務院、相關部委和省、市各級的領導、專家,廣大青島市民也踴躍參與,兩岸有10人觀看演習。同時,也有來自國際海事組織、日本、俄羅斯、韓國以及東南亞九國和國際石油工業環境保護協會的嘉賓前來觀摩演習。
本次演習第六個鮮明特點是政企合作。參加聯合演習的不僅有交通運輸部的專業力量,還有來自新加坡東亞反應公司、中海油(天津)公司、青島港集團等企業單位的力量,充分體現了國際公約倡導的政府與企業合作的宗旨。
多科目演練、技術含量高,是本次演習的第七個新特點。聯合演習中通過設置兩艘模擬遇險船使得海上人命救助、船舶消防滅火以及溢油應急等多個科目同時進行,險情複雜、指揮協調難度大,反映了海上搜救和溢油應急工作的艱巨性和複雜性。聯合演習是海事應急指揮車、專業溢油應急回收船首次參加的海上搜救和溢油應急演習行動,中國海事局今年3月裝備的海事應急輔助指揮系統也在演習中得到了良好應用,展示了當前中國海上搜救及溢油應急工作的最高技術水平。